传统之树开奇葩,听写文章谱新篇
2017-12-23陈秀芳
陈秀芳
所谓“听写作文”,就是由教师先选一篇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的作文,其中所用的字词尽可能都在学生已经学过的范围之内。文章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听写作文”时,由教师一句一句读,学生一句一句记下来,像听写生字那样,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当然,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听写作文还可以有更丰富、更高层次的训练形式出现。
事实上“听写作文”是将阅读吸收与写作表达合二为一,同步完成的一种引练方法。但是,多年来众人或认为其缺乏先进性而不愿谈之,或觉得它技术含量低而不屑为之。其实不然,书法有临摹,学棋有打谱,作文为什么不能有听写呢?
本人多年坚持实践,不断改进,所以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果。“听写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文的丰富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可见,吸收什么,怎么吸收,是为关键。精选佳作为首要,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精彩范文;可以是经典文章,也可以是精粹时文;可以是精华片段,也可以是优秀篇章。选文的丰富性促进了学生习得的丰富性。
在听写精彩范文时,可与课本的单元作文练习或相应的作文练习同步,为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模仿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开阔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使师生双方受益。如在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就组织学生听写《小学作文教学实用手册》中的范文——《一件难忘的事》,该文章以作者梦想当侦探为起因,以“侦察钢笔丢失”为经过,以最后发现冤枉好人为结果,可谓材料新颖而又有教育意义。同时该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写后,学生明白了,一篇好的记叙文要有严谨的结构、完整的框架,题材如果能做到独到新颖,更是锦上添花。
在听写名家名篇时,主要立足于亲近经典,立足于滋润心灵。朱自清的《背影》、余光中的《乡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众多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段及一些精妙时文经常成为我为学生听写的材料。名家语言的精粹、构思的精巧、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精神,在朗读、倾听、书写中慢慢地浸染开去了。
这样,避免了人们所诟病的“听写作文”禁锢了孩子的手脚,扼杀了孩子的个性的缺点。在作文训练的同时成为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一大利器,从而给“听写作文”以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听写作文”应该叫“听记文章”才对。
二、朗读的形象性
在“聽写文章”的过程中,教师的读也极为关键,读时要绘声绘色:可以边读边画象征性的简图或简单的线路图等,即使画得不很像,但学生凭生活经验也能想象;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情、语调都应尽可能体现;或放“大脑电影”——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比如:我读完一句形象性或情感性较强的句子时,常要问一句“你们看到什么了吗?”“你们感受到什么了吗?”来引导学生“化文字为图像”“化文字为情感”。
一次,我引领学生听写肖复兴《荔枝》的过程中,一边启发学生想象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一边诱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念到“荔枝依旧年年红”时,我的眼圈不禁也湿润了。以情动情,学生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这样图像与文字表述对号,同时输入大脑,图像、文字与情感交互作用,不仅提高了听写的效果,也有助于解决目前好多学生普遍存在的痼疾——在生活中出现类似阅读中所描述的表象,作文时却不能提取相应的文字来表述,碰到相似的情感不懂使用文字来表达的痼疾。
三、训练的阶段性
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只有如此,方可取得真正的实效。在小学中高年级,我把“听写文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阶段老师念的语速稍慢,每句话念两遍。先一句一句地听写,再一段一段地听写,乃至整篇文章的完成。允许学生在听的时候能记多少是多少,未来得及记的地方就空着,听完后再补上。
第二阶段:本阶段老师念的语速稍慢,每句话念一遍;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每句话可以记一两个关键词语,老师也可以顺便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学生听完后再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把文章写下来。
第三阶段:本阶段老师念的语速按正常语速,直接把文章念完,中间还可以适当插入老师对文章的评析,如领悟文章的立意、结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精妙。要求学生只是认真听,听完后再根据自己的印象,把文章写出来。
本阶段特别强调“听”的功夫。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听”呢?
听写作文,先要学会“听”。当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不要忙着动笔写。因为写的速度再快,也很难赶上讲的速度。
第一,培养听故事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专心;专心听了,别人说了些什么,在自己头脑中才会留下烙印。特别是要写作文之前,更要有意识地去听、去记。
第二,一边听一边整理内容的顺序。老师每讲完一层意思,一般总要稍微停一停,让大家消化一下。这时,就要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想一想,这一层是讲什么,它与上一层是什么关系。全部听完以后,能整理出开头、经过(有几步)、结果是怎样的。这就保证了内容的完整,不会走样太大。有的同学听一句背一句,往往听了后句忘了前句,无法将内容串连起来。
三个阶段,如果学生书写时遇到卡壳的地方,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接下去,只要语句通顺即可。只是,谁写得与原文最接近,得分就越高。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原作的文章特点,在第一、二阶段学生第一遍听写完毕后,我都会把原文幻灯展示或下发原文,让学生对照一下,动手修改,看清自己与原文的区别和差距,修改后把文章抄正。这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孩子的听力、记忆力、语言的感受力。
根据本人任教的实际情况,我循序渐进,安排四年级为第一阶段,五年级为第二阶段,六年级为第三阶段。(事实上,我认为听写学过的词语、课文,听写教师编撰的句子、短文,或书报上的一段话。这种训练在一二三年级几乎可以天天进行)。第一阶段时,学生听写一篇300字的文章,要耗时两节课,也未必能把一篇文章写完整;到第三阶段,一篇500字的文章,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听、写、改等多项学习活动。可想而知,这期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对文字的表现力取得了何等的进步!孩子们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反馈的时效性
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心理学显示,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反馈越迅速、越及时,也就越能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反馈的时间拖得越长,就会时过境迁,错过机会。因此,作文反馈也应在第一时间进行。一般情况下,我抓 “读”“听(看)”“改”几个方面入手。
“读”:每次听写后,我都让部分学生把自己听写的文章读给同桌或全班同学听,看看能否做到语句通顺,是否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对于学生自己独特而生动的语言,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听(看)”:在“读”之后,我还会把原文再读一遍或将原文以幻灯展示,让学生把自己听写的作文与原文加以对照,找出不同之处,再次品味原文的妙处和检讨自己的得失,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改”: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着手加以修改,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独特语言,也欢迎学生模仿作者进行修改、润色,顺带着还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修改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习得至为重要。做完以上这些后,还可以让孩子们把改得“体无完肤”的文章给予抄正,再一次加深印象。(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不抄正也没什么。)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语言积累的角度看,“听写文章”介于抄写与默写之间,也不同于一般的背诵积累,增加了语言积累的挑战性与趣味性,丰富了语言积累的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听写文章”把听、写、读、改有机结合,包括听说能力、理解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练习。其为学生习作搭桥铺路,降低了习作难度,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提高了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之,“听写文章”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值得我们予以研究、改进,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使用,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