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12-12周瑞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思维

周瑞蓉

【摘要】学生某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分不开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紧紧结合阅读活动进行,阅读活动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深入地读、独立地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习的品位。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43-01

学生某一种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与学习的过程分不开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某一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跟学习的过程相一致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紧紧结合阅读活动进行,尤其是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阅读是自己的事,学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深入地读、独立地读,使学生爱读、会读、乐读,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奏曲”。要达此目的,设计形象、多样、新颖、简洁的课前导入是非常必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驱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实物、范读、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如执教《画杨桃》一课时,我先把课前准备的两个杨桃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杨桃是什么形状的,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领会文笔的优美,描写的逼真。这样,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了他们主动地阅读课文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的意思和精妙,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又如执教《桂林山水》一课前,我上网下载了许多桂林山水的图片,上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漓江水清、绿、静;桂林山秀、奇、险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都主动阅读起课文来。

二、启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读

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到就是要多思,善于思考,精于思考,启动思维闸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地说,启发学生思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初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圈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冲动,敢于积极质疑。以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为例,初读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写了发生在阮恒和小女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故事发生过程中,你有些什么疑点?(要读后自己提出问题)不少学生问阮恒在输血过程中为什么开始一动不动,后来却不断地哭泣,又竭力制止哭泣?为什么医生安慰了他,他就不哭泣了?这些问题涉及文章中心,真正说明学生是用心在读。

2.精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或读写训练项目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从书上自寻答案,讨论自决,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认识到阮恒是误以为自己一输了血就要死了,心里很紧张害怕的情况下为小女孩献血的,竭力为制止抽泣正是怕医生不让自己给小女孩输血。阮恒忠于友谊,舍己为人的品质已深深印在同学的脑海中了。

3.积累运用阶段。结合课后思考或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使思维活动进一步深化。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划出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词句,体会作者描写的真实,体会阮恒的高尚品质,最后以“阮恒,你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开头,写几句话来赞美阮恒,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以上这三个阶段,正是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从浅到深,从简单到细腻,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授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地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文本,注重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大语文教学观”,强调扩大学生阅读量,教师更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主旨,把课外阅读的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有益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就会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就会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容量,吸纳了更多的知识“基因”。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己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以“精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并要勤奋背诵。同时学要有所思,如果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顺序看懂文章

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写什么?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从头到尾说的是什么?

(二)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的是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然后填写阅读卡片或写出简短的笔记。

(三)圖文并重

小学生课外读物大都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积极引导学生“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兴趣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