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基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7-12-11刘海全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笔者

刘海全

在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走向新的高度之际,反思十五六年的课程改革,发现其进步意义是显著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更,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常态;其不足也是显然的,过于重视教学方式的变更,导致了对学科本质的认知偏差,使得学科教学往往偏离了课程本义,“学科味”越来越淡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发现张传宗老先生提出的“两个基本”对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两个基本”的含义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现已95岁高龄的张传宗老先生在《语文学科理论的两个“基本”和三个“带动”》一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概念,对于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

两个基本是指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老先生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就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

工具性在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的是现在的课程标准约定语文同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改革的这十多年里,人文性的风头远甚工具性,前者代表着改革而后者往往意味着保守,公开课若不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那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奖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咀嚼张老先生对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界定,笔者以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含义。

语文并不排斥人文性,甚至可以说语文就是以人文性打动学生的,文学作品也是以人文性打动读者的。但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背景下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将工具性明确界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对“基本”二字的理解上。

何为基本?基本即是一屋之基、一木之本,无基房不立,无本木难活。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是难以存在的,你总不能指望错字丛出、病句不断的文本具有人文性。你也不能指望忽视了读写听说能够实施语文教学,因此,瞄准工具性和读写听说进行语文教学,确实是“基本”!

二、“两个基本”的启发

抓住了两个基本,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立足之基。

教程海的《三颗枸杞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心中有一股让学生理解其人文意义的冲动,毕竟,三叔失败的人生映衬下的学生成长,是多么地需要“确立目标并为理想而努力”的滋养,关于理想、目标、人生的课堂讨论又该是多么的精彩。

可有一次教学之后学生的一个表现却让我开始怀疑我这种急于求成的教学思路,那是在经过了“热烈的”课堂讨论之后,当笔者让学生复述课文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居然文章都读不顺畅,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读不准或写不出蚱蜢、桑葚、擎等字詞。这在瞬间让笔者意识到前面的努力很有可能是空中楼阁,于是笔者下决心重新构造基础。

笔者让学生看课文、读课文、听读课文、读通课文,直到读懂课文,并能够简述、缩写。这个过程中,就紧紧抓住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看、读、听、说、写等进行,这个过程中没有贴自主、合作等标签,用的是最古老、最朴素的教学方式,反反复复。学生可能是知道了此前学习的不足,也可能是进入了一种氛围,他们在再看课文的时候,比此前认真仔细了许多,他们读课文时专心了许多,有些旁若无人的意思;不读的时候他们就在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用有学生的话说“听别人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是怎么读的,他读这一句的时候,我就在回忆下一句是什么”;复述是对课文的重构,课文理解实际上就在此过程中生成;缩写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课文理解,不同学生的缩写结果自然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些人文性的涵义会自然生长。“太阳能抓住吗?”“这也是太阳”……这些原本需要教师点出的重点语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含义,这个时候也不需要教师的刻意引导了。

曾几何时,这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教学方式。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其实是感觉不到教学的生涩的,学生也没有因为不热闹而感觉课堂无趣,相反,他们对自己在反复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所意会到的、参悟到的课文的内涵而高兴。也就是说,当教师真正专注于工具性、真正专注于读写听说的时候,很多刻意追求的课文的人文意义是会自然显露的。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就该等待学生理解的自然生长。笔者其实只是想说:“自然生长”“自然成熟”的教学理念固然要不得,但拔苗助长,人为拔高学生的认识也是要不得的。语文教学,还是应当遵循“两个基本”的要义,静听学生拔节的声音。

三、“两个基本”的意义

“两个基本”出于95岁的老先生之口,这一现象尤其令人深思。作为浸淫语文教学数十年的长者,其对“基本”的看重,其用“两个基本”对语文教学的提炼,对于当下一线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层含义:从学科教学来看,语文教学所引发的热议是所有学科中最多的,赞誉者、批判者皆有之,于此激荡的风云当中,语文教师最需要坚守的,恰恰应当是“基本”,只要根基牢固,就不怕东南西北风;从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来看,笔者以为教学理念、行为等都是动态的,但动态的背后一定是有着不变的东西的,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扎根“两个基本”,并以之作为教学理念与行为的生长土壤,方为成长之道。且须谨记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要多多回顾“两个基本”。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笔者
人文
老师,别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