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写作:附丽于真实的土壤

2017-12-11朱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师

朱斌

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不少,其中“虚假”可谓是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问题之源、心腹之患。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已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在当代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沐浴到情感的雨露。”不要说是平时的作文,就是冠之以“优秀”的中考作文,也大量出现“虚假美文”。

一、作文虚假的原因

1.教师错误的指导

(1)命题时常常不提供具体的“目的和对象”。《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中第4点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目的与对象,是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当学生的写作没有面对真实的读者、情境和任务,那他们写出的就是教师、自己以及所有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僵硬、虚假文章;与生活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不能发生真实的关联,无所归属,也就成为无意义的“写作”。写作教学实践的意义就在于,不是让写作沦为纯粹的技术训练,而是成为生活本身。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习惯于布置一道作文题,在审题后,提出一些写作该文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动笔写。评讲时也是多从技术层面加以点评。这就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训练。

严格起来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真实的写作”吁求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吁求写作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联,这些都要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

例如写《家庭给我们带来的》文章,确定的目标读者是父母,写后拿给自己的父母看,学生还会编造出“父母离婚、父亲车祸、母亲得了重病”诸如此类的故事情节吗?

(2)视积累素材、多观察生活为“用眼睛看”。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但问题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有的老师也迷惑:为什么我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呢?

其实,积累写作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的是心,而不是眼睛。当然,也不是说全不需要眼睛;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身,观察靠的是心!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这样的积累才有价值。例如一个学生写《幸福时光》:

外婆每年都会为端午忙碌。门前并无艾叶的影子,门内却会飘出缕缕粽香,高压锅呼哧呼哧喘着气,那里面装着我最爱的粽子。

外婆的粽子是无法复制的,我吃过别家的粽子,不是糯米过于松散,就是裹得糯米露出来,味道也没有外婆的粽子好,一只只,像极了艺术品,形体优雅,糯米香甜。

更爱一池粽叶,那本枯黄的干叶,经水滋润便恢复了翠绿,优美的弧度恰好弯成装糯米的容器。日光照进来,粽叶反射出醇厚的光,深不可测,蕴含着极细腻的温柔。糯米白皙,一粒粒饱满无瑕,在阳光下绽放笑颜,与翠绿的粽叶相映成趣。我眯眼看这一切,温润的光倒影在眼底,满是清朗的芳华。

不仅因为吃到外婆的粽子而感到满满的幸福,还因为可以慵懶地望着外婆和她手里的粽子幸福,这是时光最为粘稠的时候,是初夏最惬意的时候。

吃粽子每个学生都会有体验,每个人都能观其形、嗅其香、品其味。但小作者并不满足“吃”,还有望到外婆及包粽子时的情态及这段美妙的时光,粽子产生的幸福,弥散在整个初夏,由此而生出的感悟,这就是用心品味,进而升华了。

周国平说过:写作能够练就一种内在视觉,使我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总是听任好的东西流失,时间一久,以后再有好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日子就会过得浑浑噩噩。写作使人更敏锐也更清醒,对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脱,既贴近又保持距离。

(3)把“真实”看做写“真人真事”。很多语文老师强调的。文章中所写的人和事,也一定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并因此,学生在习作时,就束缚在真的人,真的事的羁绊中,苦苦挣扎着。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当然不仅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但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照搬!只要作者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明确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就符合真实性,可以写实,也可以是写“虚”。

(4)评价多套话、不着边际的话。平时作文练习,应多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但有些教师评价作文,喜欢多给学生束缚,其价值取向令多数学生难以承受,作文评判往往要求具有高于生活的“深刻立意”“健康思想”“严谨结构”“巧妙的构思”等,给学生所写的评语,多是套话、不着边际的话。离学生的写作实际很远,鼓励也很少,因而学生难以产生写作冲动,只好胡编乱造。教师应当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如场面描写,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农贸市场、工厂、超市、街道等地方去观察,写出场面,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由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少教师评讲作文时,拿中考优秀作文来阅读参照,以此引导学生往“范文”上靠。不客气地说,这就等于逼迫学生去造假。

中考优秀作文,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怎么样的。好的佳作,学生未必学得上,不好的作文,学了也终究是不好,关键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如果用中考优秀作文做“拐杖”,久而久之,就会忽略现实生活中许多精彩的内容,他们的观察力会退化、迟钝,养成依赖的习惯,也就不想更不会去寻找生活中的题材了。甚至认为作文好是由于能“编”,会“吹”,由此,产生了作文就是“编造”的错误理解,把没有的事,不可能的事硬编出来,使写出的文章不是真话,脱离生活的实际。endprint

2.学生自身的问题

(1)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脑子空空。有些同学,平时对生活不关心,少热情,没有养成勤于积累、阅读等良好习惯,动笔写作时,眼前模糊一片,头脑一片空白,只有胡编乱造。大多学生头脑里就几个老掉牙的素材,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亲情”就是母亲送伞或晚上端牛奶;“理解”就是同学闹纠纷最终化解;写“成功”就是操场坚持跑完八百米外加攻克一道难题;“爱心”就是在车上给老奶奶让座以及给乞丐几元钱;“幸福”就是一大家在一起吃团圆饭。2012年江苏省作文大赛,参赛的选手全是各市的顶尖高手。写《当时只道是寻常》题目的作文,多数写的是妈妈削水果、送牛奶到我房间,我发了一通脾气,现在想想不寻常;在乡下,爷爷奶奶讲故事给我听,现在想想不寻常;过生日,爸爸送我一件礼物,现在想想也不寻常,读来真正令人乏味之极。

(2)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好意思写出真实的想法和心里话。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的情感是丰富的,想像是多彩的,一棵草、一朵花都会引起无限的感慨,一句批评的话,一段感人肺腑的语言会使他们泪水涟涟,思潮翻腾。可是,那么丰富的情感、缤纷多彩的世界却在某些同学的笔下变得僵硬、死气沉沉。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看到生命活力的张扬、昭揭事理的深邃、蕴藉风流的大气、裹挟人心的激情、特立独行的个性、叩问现实的笔力。有些同学,有弱点或失败过,或曾有过错误想法,或走过某些弯路,在作文时不愿袒露出来,害羞或怕人耻笑。其实,这大可不必,写出来,说出来,才使人看到成长的真实一面,生活的真实性才体现出来。

还有些同学,所以不敢在作文中说真话,是认为自己年龄较小,生活经历少,怕自己所说的不正确,不完善,反而会被人讥笑,被人嘲讽。说真话,并不要求所说的话句句是真理,句句绝对正确,然而说真话,就存在通向真理的可能性。学生心灵深处,有着尘封的隐敝的世界,绝不轻易对任何人敞开,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教师的责任应该擦亮孩子的心灵,诱导他们敞开心扉,说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3)阅读量太小,知识面过窄。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学生大多只阅读了考纲上规定的几篇名著,很少再对有价值的著作有涉足,因此难以通过阅读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没有大量的阅读,也不可能拔动学生沉睡的心弦,使其產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获取写作灵感材料。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规劝、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生活。做到“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要体其情、明其理、悟其人生,读后从书本中学会书写自己的生活。秦文君说过,我从不指导孩子的写作,只关心他读什么书。

二、从虚情假意走向真情实感

1.作文出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贴近学生实际,是作文教学的本色,作文的题目应当围绕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最感兴趣的话题去出,因为,生活中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让学生实践的意图,就应当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出来,将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出来;当学生看到题目所要求的,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是远离他们实际的抽象生活,他们当然视写作为痛苦,只能造假应付,很难表达真情实感,很难在文中不说假话空话。纵观当下作文教学现状,由于受应试作文和文学创作的所谓作文高标准影响,作文命题被人为地拔高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例如:《财富》这道题,表面上看,是一个自由度、空间度都很大的命题。虽然“财富”的内涵是稳定的,但由于外延的扩张,就非常容易让学生选择宏大的叙事,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大发议论,说假话、空话;难以说出真话、实话、心里话。《倾听生命拔动的声音》,浪漫气息过于浓厚,学生难以有真切的感受。有些教师喜欢这样的题目,并认为学生发挥的余地非常大,什么都可以写,对学生没有限制。

叶圣陶说过“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都要多少有个数。有了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总要经常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初中作文训练还是要多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如:我的珍藏;我的感情世界;我的梦想;我的一次成功(失败、教训);我所喜欢的和我所讨厌的;我感兴趣的一种活动(知识);我身边的文化;我心目中的教师;我的缺憾;我的痛苦;我的做人准则;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欣赏;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尊重别人等等。学生身边平实的、可触摸的生活素材写好了,就能应对各类题目的作文。

2.作文指导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斯宾塞说过:“教育是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美国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作文,正是贮满着生活、生命情怀的篇章,理所当然的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初中学生作文的训练应当纳入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应当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这里所谓的“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如《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这是要求写“我”在那一次的人生经历。“那一次”的人生经历,也一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在,或是尝到了酸楚,或是尝到了甜蜜。人生百态,进退荣辱耻,五味杂陈;甜酸苦辣辛,不能忸怩作态,虚以委蛇。“滋味”则是一次亲历,是弥久品味后的丰富精神收获,没有“那一次”生活世界里的人生过程,也就没有了滋味的品尝。

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就不可能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本身就处在生活世界里,老师的责任是,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作文焕发生命的气息,使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当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的对接生活、复制生活,还要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写出真感受。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非常狭小,疲于应付考试、作业,再加上没有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拔,像《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这类题目,很可能写成扶盲人过马路,拾金不味,遇到一个陌生人对我的批评教育等虚假的文章。endprint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的世界,需要让学生关注一个“小”字。生活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是由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的小事构成生活的主体。要想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时时关注小事。虽然小事细碎,不引人注目,可是在有心人眼里,就会以小见大,别有洞天。例如《一起走过》这道题,一个小作者深情的回忆和邻居家小朋友一起走过的一段人生历程,全是小事,但清新雅致。这里有一小段:

下雨时,一把蓝色的小伞下,总是会有两个小脑袋靠在一起,嘴里叽叽喳喳的还在讨论些什么。结果一个脚下没注意,我来了个“狗啃泥”,看着身上原本白净的衣服,想到回去后要被奶奶训骂的场景,我张嘴便想哭出来,你一下子捂住我的嘴,小声地在我耳边说:“我陪你。”说完一屁股坐在了泥水里,我看了破涕为笑,这才抿住了嘴。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抛开伞,向家的方向跑去,泥地上留下的是两行小小的脚印。

还要关注一个细字。所谓细,一是关注事物要有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二是要全面,不要只看表面,不及其余。例如: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领悟师长的教诲,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细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只要能让学生从细入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写的文章情感飞扬灵动,思维丰富鲜活。

3.教师要善于创设写作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有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作文教学创设情境,强化了写作的目的、对象意识,是为学生写作提供“支架”。每个学生的情感和潜能,都是一座休眠的火山,情境的创设就是一种“唤醒”。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恣多彩的写作情境,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有利于学生生发、拓展联想和想象,调动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作文创设情境的方法非常之多,初中阶段可用的好方法有:

(1)提供照片或图片。总有一些回忆,让我们倍感温馨。学生阅读照片,分享照片中的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牵拉出自己的“美好往事”。

(2)師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通过讲故事的手段,唤醒学生听说读的愿望和能力,同时使学生积累了素材,酝酿了情感。特别指出的是: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学生往往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我听过上海郑桂华老师上《乡愁》时,讲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母亲的故事,讲得泪流满面,学生听得泪光莹莹,场面非常震撼。

(3)开展系列演讲活动。总有一种思考,让我们幡然醒悟。通过演讲的手段,唤醒学生写、说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的反思。例如:围绕“幸福、感恩、亲情、梦想”开展演讲活动等。

(4)让学生常写书信。总有一种安慰,让我们擦泪前行,通过写信,唤醒写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的释放。

另外,还可以用优秀的美文来创设情境。配乐朗诵精美的短文,介绍作家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促使他们模仿作品中精妙的写法。

4.关注学生作文的精神深度

学生的精神思想就是作文的灵魂精髓所在,写作教学必须让学生告别贫脊的精神荒原,引入丰盈深厚的精神境界,才能促使学生的精神发育。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作文的精神深度。

当下的作文教学,许多教师将其重点放在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热衷于外在的、表象的、形式的东西。作文思想的追求,重视人来自外部世界的指令,重视人必须“服从”,必须遵守“规矩”,以“养成教育”的名义,行极端的“强迫教育”,在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判断中,搞“统一口径”训练。这样,学生作文也许能学会所谓的技巧,看起来新颖、花哨一些;但是,大多学生也只剩下了这些表面的新颖。其思想之僵化;内容表象化、简单化、概念化;情感态度之虚假,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例如《分享》这个题目,大多学生都把视野局限在同学争抢饮水机、争玩一台电脑,把考试优异成绩告诉家人等上面。很少有人想到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生活因分享而美丽,人生因分享而精彩,万物因分享而永恒”或者表现“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分享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赢得人们的尊敬”等,这就是缺乏精神深度。

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广一些。开阔的视野体现着学生个人的积累、胸襟、识见和境界,能使文章有高雅的格调,能促成文章内容的充实、丰瞻,富有个性和创造,富有新意,闪耀着灵动之光。比如写《童年趣事》这样的作文,应该鼓励学生从与成年人回首童年的文章及其感受相比较、相联系中,加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认知。学生读过《童年趣事》《爸爸的花儿落了》《风筝》《社戏》等名篇,也应了解父母一辈的童年生活,由此及彼,在相对照中反观自己的成长生活,思想就会深刻起来。

学生不必遮掩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和阴暗面。学生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对待他们,就应该得到鼓励。生活原本就是在缺陷与追求中前进的,学生不知道生活中的缺陷与不足,又如何树立追求的目标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生活中不仅有阳光、鲜花、爱、亲情、友谊等元素,更有痛苦、悲悯、耻辱、无助、贫穷、私欲等;不仅有幸福群体的生活现状,还有弱势力群体的生存现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视线引出都市校园的象牙塔,带领他们走进人生和思想的沼泽地,不仅要看到自身的小悲观,还要看到人世间的大悲观。使们的灵魂受到撞击,使他们的眼睛明亮,心灵的温度得到提升。例如:“爱”,是一个永远值得写的话题,来自于平常生活中的爱,不仅是建立在相互关照、回报的基础上,更应当是建立在同情、惋惜、遗憾、企盼等感情基础上的,缺失了它们,爱就显得苍白和空泛,写到文中就缺乏动人的力量。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