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经济辐射效应研究

2017-12-11段子妍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35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段子妍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但河北省地区经济普遍落后,而北京、天津的水平仍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与长三角对比,上海发挥其辐射效应而带動周边地区经济一同发展对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如何发挥其辐射效应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从长远发展来看,北京要明确其战略定位,疏散非首都职能的产业,实现区域间资源合理分配,切实推进多方面一体化,从而实现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辐射效应;环首都贫困带

一、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针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等11个地级市的协同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度凸显,成为政府与人民关注的热点。

京津冀一体化包括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资源、环境、产业、人口、旅游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建设。2014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落实了多项中央部署,公共服务一体化、民航一体化、农业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地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产业分工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

京津冀一体化对北京、天津和带动周边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缓解京津地区人口压力、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和交通压力, 减轻空气污染、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又能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改善“环首都贫困带”的落后局面。

北京和上海作为两个发达城市,其周边城市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建国以来,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肩负了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任务。而就北京自身而言,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缺乏不足以满足发展要求。因此,北京吸收了周边地区的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又成为了突出问题,加上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吸引的大量人口造成的负担,北京对环境的要求进而逐渐提高,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也随之受限,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使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海对外贸易发达,经济往来频繁,国内外交流密切,工业的发展逐渐趋向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不断向周边城市流动资金、技术等,给周边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加上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促进了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更有效的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所以,上海与北京虽同为经济发达城市,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同。

京津冀一体化是基于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发展差异大,北京发展压力大而河北产业转型、发展经济的诉求强烈而提出的,旨在疏散北京非首都职能,缓解人口、土地、就业、环境等压力,同时促进周边城市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在河北省引领建设新型城区,发挥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二、环首都贫困带的形成与治理

环首都贫困带,是指在承德、张家口、保定等首都周边,存在一个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包括河北涞水、赤城、涞源等地,至今仍存在着近200个贫困村、154万贫困人口。这些地区虽毗邻北京远郊县区,但贫富差距极大。一边是北京的富足地区,另一边是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落后,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的贫困地区。由于临近首都,这些地区肩负着保护首都空气与水源的责任,因而国家实行了限制这一地区开发的政策,加之其本身自然环境恶劣,最终导致贫困带的形成。

这些贫困地区虽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但政府发放给个人的扶贫资金以及用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费用远不能满足当地需要。工业、农业的发展受限,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发展。近年来,真人秀节目不断兴起,众多节目都选择在这一地区取景。可见,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可能成为这一贫困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土地资源的丰厚使当地农产品多样,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资金的缺乏,仍以初级的粗加工为主,且交通的不便导致市场窄,收益小。若增加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农产品的贸易将会进一步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同样也是治理环首都贫困带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快建设交通通讯设施、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强扶贫力度等都有助于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环首都贫困带实现脱贫既要靠外部的力量援助,又要加强各地区的联系,共同发展,互相借鉴。

三、北京和天津对河北的经济辐射效应

随着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愈发迅速,而周边地区经济停滞不前,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北京、天津愈发注重发挥对河北省的辐射效应,通过产业迁移,技术、人才、资金的流动等途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2008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办,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污染。作为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宣布,将用5年时间搬迁到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这对于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来说缓解了负担,而对于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首钢的搬迁,促进了唐山市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又同时减少了在北京的非首都职能的产业。北京中关村技术园区是全国科技创新的中心地带。截至2017年,北京中关村企业累计在天津、河北省设立分公司约2709家,设立子公司约3140家。北京输送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154.7亿元。

面对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不协调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985、211工程高校已计划在河北省设立分校。北京向周边地区流动了资源、人才,对当地人口素质的提高,技术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16年,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与承德第六医院签订整体托管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承德分院正式成立。此外,还有诸多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向河北省搬迁或设立分院的方式使北京的优势资源在各部门间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发挥了辐射效应。endprint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有着“首都副中心”之称的雄安新区,未来可能会承接央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政府部门。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疏散北京非首都职能产业,缓解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调整北京、天津的城市布局以及产业结构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为河北省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

天津对周边的河北省城市也起到一定的辐射效应。在电子信息、化工、汽车 等工业部门方面与河北省加强沟通联系,逐渐完善工业合理布局,形成众多产业带、产业链。滨海新区的设立后,又更加促进了天津对河北省的积极影响。

四、发挥京津冀一体化中经济辐射效应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首都战略地位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战略定位中没有涉及经济中心,所以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弱化北京较周边地区极为突出的经济地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众多产业已经实现搬迁至河北省或转型升级,为实现进一步发展,要全面管彻一体化。对于河北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交通,以为一体化开创更加便捷的道路;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一体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公共服務,优化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疏散人口,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全面、共同发展。

(二)周边地区发展第三产业

北京诸多重工业产业已迁至河北省,虽解决了北京一时的环境问题,但长此以往,环境问题将愈发严重。当下,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着手发展第三产业。从北京输送科学技术投入到河北省的产业中,以新兴工业代替传统工业,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十分重要。以环首都贫困带地区的发展最为典型,互联网的覆盖对于当地的宣传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当地特色产品的传播与贸易,发展经济。

(三)加强区域间合作

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不止在于拉动各地的经济增长,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交流、合作。各市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自身的发展固然重要,合理分配北京、天津丰厚的社会资源储备、各地加强联系与沟通从而起到对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亦然重要。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作用大于局部作用之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2]谷聪,王晓晶.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3(14).

[3]本刊课题组.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J].天津经济,2014(04).

[4]孙久文,张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政府品牌营销策略评估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司法合作问题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物流化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