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2016-11-30陈子扬郭超彭瑞琪
陈子扬+郭超+彭瑞琪
【摘 要】评剧是京津冀三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受多元文化等多因素的冲击,其音乐生态环境受到了重大的破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出台,为评剧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生态环境的重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利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关键词】评剧;京津冀一体化;音乐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5-0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政策是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其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京津冀虽然从行政区划上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分。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根同源,文化脉息也相同或相近。它们拥有共同的母体,决定了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自觉与文化协同至关重要。为配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2014年9月,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其中提出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评剧,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其发源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其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让听众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广受欢迎。1910年,艺人成兆才将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与“蹦蹦戏”相结合,并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其他剧种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开创出“平腔梆子”的新剧种,后在成兆才的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评剧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小女婿》等;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如白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陈少舫、席宝坤、刘萍、谷文月等人。由此,评剧成为京津冀三地人民共同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巨大冲击,评剧也不例外。如喜爱评剧的受众正在减少,关注度不断下降;评剧优秀的表演者年岁已高,后继无人;传统剧目陈旧,缺乏创新性的剧目以及政府对评剧的关注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原因,让评剧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似乎各方对评剧的“关心”程度有了一定的上升,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评剧需要被“保护”的这一客观事实。笔者认为,无论是对类似评剧这样的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也好,还是在“移步不换形”的动态过程中的保存也好,都不失为很好的保存方式。然而,就当下像评剧这一类的中国传统音乐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而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在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上的种种“失衡”。因此,论及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就不可背离传统音乐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不可背离当代人类社会所公认的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道。①
本文所提到的“生态环境”一词,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其原本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概念,后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所沿用。诸如人文地理学家所定义的研究文化人群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化生态学”、社会学家所定义的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人类生态学”等。所谓音乐生态环境,即传统音乐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围诸种文化脉络的关系。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在文中不仅以评剧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为中心,同时还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来考察它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机制。希望通过自身的调研结果,结合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大政策,探寻评剧这样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新契机。
第一,演出团体交流更为频繁。经过调研,目前京津冀三地评剧专业院团大致分布如下,北京有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6家评剧演出团体、天津有以天津评剧院为首的8家评剧演出团体,以及河北有近20家评剧演出团体,应该来说现有的评剧演出团体规模和数量虽然与评剧最盛时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满足三地的评剧受众的演出需求还是足够的。笔者采访过一位蓟州区评剧团(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演员,其说到:“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出台之前,他们更多的演出场地局限于天津蓟州区,而政策出台后他们去北京、河北等邻近地方演出的机会更多了。”正是由于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出台,让三地之间的文化行业消除了壁垒,三地之间的演出交流更为平凡。
第二,京津冀评剧文化活动联动。评剧为媒,唱响京津冀文化融合发展旋律。2016年8月,继2014“区县联动打造评剧桥头堡——京津冀地区评剧电视大赛”后,第二次依托区县电视媒体资源联办联播的评剧大赛——2016京津冀评剧电视大赛,除了通过主持词、电视短片的形式向外界展示区县软实力外,还新增了“家乡美”环节,将各区县的文化特色展示给观众,其所有节目在12家媒体同时播出,进一步提升地区影响力,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
第三,三地评剧新创剧目相互扶持。在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三地的评剧新创剧目越来越多,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下,中国评剧院先后与唐山演艺集团合作推出了《良宵》,支持天津评剧院创排了《红高粱》,协助石家庄评剧团创作了《安娥》等;又如北京凌空评剧团和廊坊市龙凤演艺公司联合推出的抗战题材评剧《寸草春晖》于2016年6月24日在廊坊管道局影剧院精彩上演,三地的评剧艺术工作在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环境下,不断奏出美妙的文化“协奏曲”。
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无疑给日益恶劣的评剧生态环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得其开始往有利的一面进行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相信,不仅仅是评剧,在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有利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中国传统文化将屹立于不败之林。
注释:
①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2003(2).
参考文献:
[1]杨占岭,焦杨,陈振.宝坻:在保护中传承百年评剧[N].人民日报,2015-12-23.
[2]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2003(2).
[3]张雪莹,苑帅民,鄢载鹏.唐山评剧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研究[J].戏剧文学,2016(6).
[4]赵德民.评剧艺术在天津[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子扬,硕士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音乐传播学;
第二作者:郭超,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分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
第三作者:彭瑞琪,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分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