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探究过程 理解数学本质

2017-12-11张秀颀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本质

张秀颀

[摘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本质;探究过程;角的度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過程,从而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在学生脑海里扎根”。那么,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应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让他们理解数学的本质呢?下面我结合“角的度量”的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一、引发认知冲突,引入角度概念

在“角的度量”一课的导入环节,我给学生出示了图1,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滑梯下滑的速度更快?”有些学生觉得1号滑梯能滑动得更远;有学生觉得2号滑梯更加平缓,也有学生认为3号滑梯特别陡峭、惊险……学生对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滑梯坡度到底是什么?经过对比,学生发现三个滑梯长短不一、坡度不一、大小不一,进而达成共识:滑梯坡度是影响滑动速度的主要因素。我将坡度在图中标记出来,然后将图形简化为三个角,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角,并比较角的大小(图2)。

学生就“∠1比∠2大多少”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发现:只有运用量角器进行准确度量,才能知道角的大小。

这样,借助认知冲突引入角度概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深度研究埋下了基石。

二、借助动手操作,感知角度度量工具,内化角度概念

量角器是数学教材里的一个抽象概念,如果不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发展演变历程,他们就不能深入了解量角器,自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用好量角器。因此,我要求学生 “自制”量角器,让他们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首先,我让学生在没有量角器的条件下,想办法动手测量出一个角的度数。经过思考,学生想出了借助三角尺度量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了“标准角”(如图3所示),用于测量角度的大小。

其次,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标准角量出来的度数不尽相同?”,从而使学生发现“标准角叠得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也不尽相同”,从而明白要度量角应统一好“标准角”。

最后,在我的提示与引导下,学生以半圆形纸片为工具,动手自制了“量角器”(见图4)。我要求学生对比观察教材中提供的量角器图形,找出自制量角器和教材量角器的共同点。通过对比,学生找出了自制量角器和教材量角器的共同点:都是半圆形,内外圈标记有刻度。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我分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量角器,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量角器及角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isx/xisx201710/xisx20171018-2-l.jpg" alt="" />

三、动手操作实践,习得“量角”技能

测量角度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先让学生自主测量,然后小组演示和交流。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确定了量角器测量角度的主要步骤:先将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对齐,之后再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刻度上有两圈刻度,要读哪一个呢?”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尝试测量。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了读数的规律:如果开始的边在0的内圈,就按照内圈来读数,如果是在0的外圈就读外圈的数。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我让学生进行测量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两重一看”的测量方法。

综上可知,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操作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内核,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触及知识的本质,真正掌握知识。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本质
结构化学习:数学教育的自然样态
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优化概念教学,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注重心理关怀,避开人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