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初探

2017-12-09石晓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新媒体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以其快速、多样的手段传播了海量信息影响着中职院校的德育传统模式。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索新媒体特点,利用其有利之面提高德育效果是迫在眉睫之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 中职学校 德育挑战对策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1.传播海量信息,内容丰富。

新媒体利用互联网能使大量信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多个媒介平台进行流动,其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推动了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的出现,使受众群体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随时随地地选择信息,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传播手段多样化,具有吸引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就传播信息的途径而言,新媒体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电脑、移动数字电视等载体传播信息。就传播信息的形式而言,主要有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为群体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新媒体的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3.传播速度快,具有时效性。

新媒体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通讯技术的变革,扩大了信息采集渠道、简化信息制作环节、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采集者、反馈者,实现了信息即时发布与反馈,提高了信息辐射范围。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特征,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信息。

以互联网为基础与平台的新媒体发展,将以强大的技术力量推动并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播途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就中职学校德育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所进行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德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在面对巨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1.新媒体传递海量信息良莠不齐,负面影响较大。

新媒体是一个高度自治、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的空间,其匿名性的特点造成现实世界中的礼仪和权威关系对其的约束不强。虽然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但是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愤怒等粗俗化的语言表达呈泛滥趋势。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9岁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自我判断能力差、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当他们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时,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自我,以致出现道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偏差、道德滑坡、情感冷漠等问题。

2.新媒体信息传递的方式削弱了中职学校德育权威。

新媒体信息传播以快、多、杂而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也使得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教师主体”地位受到了削弱。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上拥有道德话语权。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制造者,不仅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促使知识传递由单一地教师向学生传递演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德育教学过程中这种去中心化的互动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性受到质疑。教育者道德话语权所受到的质疑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导致的新的信仰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

3.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弱。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正处于逐步建构的阶段,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新媒体以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把各个领域的信息呈现在他们面前,这些动态形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比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对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信息的审查不够严格,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因此,当自我管理能力本就欠缺的中职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终端接受信息时,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从上述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来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正遭遇着巨大的冲击。中职德育如何面对这些冲击已经成为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强调,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面前,回避或压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结合中职道德教育现状加快新媒体建设,进而不断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水平。信息社会的到来,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对于教育的实施,包括德育的开展既是挑战和冲击,同时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其特点,发挥优势,为中职德育服务。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德育的对策

1.“疏”、“堵”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德育教育产生的冲击力,很多教学工作者认为封堵的方式不可取。而本人认为绝对的疏与堵都不可取,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各有所侧重点,其效果可能更为明显。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无法完成高中学习任务,或者个人的意愿对职业教育更加感兴趣,又或者是家庭的原因等进入中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相对而言,中职院校是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学习环境更接近于社会环境,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学校有所缓解。而这种接近社会企业的校园氛围使得很多学生在自律方面过多强调和追求自主性和自我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上课随意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新闻的浏览,大量占用了学习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不仅是德育课差,其他专业课也受到影响。面对这种状况,一味的疏导未必会有良好效果,可以适当采取封堵的手段,阻断这种影响,让学生暂时远离网络,让他们从网络的影响与痴迷中摆脱出来,养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的良好习惯。我校的一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就采取了课前强制管理学生手机的做法,由班委收取全班的通信工具,放学后再归还给学生。刚开始很多学生不适应,觉得难受、着急,有抵触情绪,但实行将近两周时间,大部分学生就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了,任课老师也反映学生的上课效率有所提升。endprint

通过教育与强制管理措施帮助学生养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进一步运用新媒体服务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实施课堂教学,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空洞,说教色彩浓重,教学长期流于形式。加之中职德育课缺少像高考那样的刚性约束力,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限。但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网络,把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提供给学生,这些知识和信息包罗万象,为课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些知识和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大大丰富了中职德育内容,扩大了德育课堂的外延,从而增强了德育内容的表达效果。

2.加强学习,教师提高驾驭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课堂能力。

新媒体出现之前,学生的知识信息很大部分是由老师单线传递的,课堂上教师主宰着教学话语权,那时质疑的声音也比较弱。新媒体时代,网络把巨量的保罗万象的信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传播上是平等而交互的,学生也是传播信息的老师,而老师也是信息的学习者,以前所享有的话语垄断优势已经削弱。为了赢得课堂上的话语优势,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德育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传统的把握教材,开发课件,准备练习等工作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登陆微博、微信去捕捉最新的舆论焦点,并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利用。

在新媒体时代,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热点应接不暇,教师必须养成每天学习,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对社会信息保持较高的职业敏感性,避免在与学生交流时出现一无所知的挫败。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知识与信息的解读,德育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知道,要对学生实施正确的价值认同教育,就必须对这些社会舆论信息进行正确的思考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体系。这也是面对同样的社会信息,教师仍然能够掌控话语权,实施德育的根本所在。通过教师深层次的分析和引导,才能帮助这些年龄尚轻,涉世未深、缺乏甄别能力的中職学生避免被网络、微信等媒体上的不良信息所误导。教师的及时介入,实施正确的教育影响和感召,让学生正确应对新媒体的信息冲击,正确处理认同问题,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3.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德育教师为了控制学生,保证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依靠学校的硬性规定对学生压制管理,还有些无视学生的表现,自行讲课,毫无师生互动。可想而知,这样的德育课堂又有多少教学实效。固然学生方面存在着学习习惯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缺乏对课堂的尊重等问题,在本文中我无意分析。而在教师方面是有改善上述现象的责任和方法,那就是尽力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德育实效。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参与课堂的环节较少的做法---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麻木与反感,利用新媒体给我们提供的音频、视频资料来扩充教学内容,把固化的知识信息以充满活力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取契合教学需要的社会热点事件,做到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比如,在准备学习社会公德的有关知识时,我播放了网络上关于老人摔倒路人扶起来却遭遇讹诈的新闻,设置问题“路遇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引起学生热议,从而引入课题,避免了过去“我讲你听”的单一形式。在新授课程讲解中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来进行德育教育,以大量鲜活的时事新闻来支撑德育观点;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关注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也就找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的切入点,通过讨论,发现学生认知方面的误区,再通过有效途径加以矫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施教育中,可以设计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利用新媒体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以支持各自观点,同时无形之中还可有效的管控学生使用网络来服务于学习,而且课堂管控也更为民主化,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走到课堂教学的前台,让德育教学取得实效性。

4.利用新媒体,形成德育的合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在德育途径方面提出:“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其内涵就是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为德育提供最佳教育环境。而新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可以利用其微信、QQ建立家校平台、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及时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把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作为辅助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工具应用于中职德育中,可为中职德育教育打通连接社会的渠道,有助于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及人际交往的形成,增强中职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在不可回避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强化中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校内与校外德育资源,使德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充分发挥德育的合力作用,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中职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的今天,新媒体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所创设的环境对于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者或管理者应积极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变不利为有利,降低或转化其负面影响,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形成合力,提升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芳,陈进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6).

[2]丁文月.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德育的创新研究.考试周刊,2016,(21).

[3]张海燕.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思考.现代职业教育,2015,(29).

作者简介:石晓丽(1978.03-),女,硕士研究生,少数民族史专业。伊犁州财贸学校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新媒体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