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7-12-09朱雨生
朱雨生
摘 要: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当今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教学理念上务必做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自己的品格。并且从生活中去认知这个社会,感知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各种变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引领学生感悟生活,从中学习。从基础出发,达到高效的教育,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深入生活 形式多样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孩子的品德养成成为了学习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要求,并且要求孩子可以更好的认识并适应随时发生变化的社会。所以《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就急需教师从各方面出发,围绕基本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高速有效的教学。在这样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下,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品德,以及对这个社会正确的认知。
一、教学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在小学阶段正是还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学习世界的见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品德与社会”就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了,这有关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构建,以及学生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并且认识到哦自己是属于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开始融入到社会之中。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由于小学阶段的还在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并且品德尚在形成阶段,所以孩子的一切认知都是源于自己的生活中的体验,感悟。所以孩子的平时生活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以及社会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情况来讲,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就必须从孩子自身的生活出发。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个社会的善意与恶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了解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要求老师的讲解做到所谓“高、大、上”,甚至需要老师做的是“接地气”,切实的与生活连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与此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社会的一些特性,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要求教学做到深入专业,而是要老师面面俱到,从基础讲起,从最简单的地方讲起,引导孩子自觉的融入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本本身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展开的,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没有任何一点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孩子的生活中摘取素材,让孩子从自身发现道德品质的重要。比如当前很常见的一个词“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这想来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容,并且小学的孩子的年龄其实也不会和这样的“熊孩子”差太远,这就可以成为孩子们审视自身的一个素材,问问孩子们是否是这样的“熊孩子”,又是否是这样的“熊孩子”,这样,大概孩子是能够意识到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听话懂事的孩子了吧。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处处都是学问,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展我们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将课堂融入生活。
(二)联系时政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社会时政其实是很好奇的,有着极高的兴趣,比如下课的时候和孩子们聊聊这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就像2015年时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又或是中央电视台上播出的《感动中国》,最近形势大好的“一带一路”,或许老师会觉得这些离小学的孩子们有些远,其实并不是的,孩子们其实都会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关于这些的,并且如果有人引导的话这将极大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说联系时政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是最为鲜活的,最为能将孩子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只有在孩子开始了解这些时政的时候他们才会正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正在发生的大事小事或许都与自己有一定的关系。
(三)形式多样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只有一个形式,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考试。在这样的教学中孩子只是被动的获取知识,并不会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什么助力作用。所以应当开展更多的教学形式,走不一样的教学之路。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小品表演,相声这一类的,由老师给出有关品德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表现力以及表演力,从这样的表演方式中学习到其中的品德,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可以走上街头,和清洁工人们一起维护街道的整潔;走入工厂,和工人们一起在流水线上工作;进入乡间,和农民伯伯一起种植下春天的禾苗。让孩子们体味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从而更好的感受这个社会。
三、结语
生活是一个人生而需求的,人都是在生活中成长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需要在生活中去学习,从生活中去形成品德,认识社会。在这一一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3)
[2]曹亚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融入生活,立足社会的浅析[OL].江西教师网,2012年6月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