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深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考
2017-11-25袁荣强徐小琴
袁荣强++徐小琴
摘 要:本文分析了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现状,认为将来的校企合作前景应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健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政、行、校、企的教育资源、实训要素有力整合和有效汇聚,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c)-0221-03
1 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要性
1.1 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需要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国进入“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正在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并正在深度改造传统产业。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进“互联网+”行动,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形成新产业模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江苏现代农业要迈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支撑,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网络销售,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建设智慧江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1.2 是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畜牧业是江苏农业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4%,《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发展规模畜牧业,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2015年,江苏省累计出栏生猪2978.3万头,存栏1780.3万头;家禽累计出栏7.4亿只,存栏3.1亿只,禽蛋产量196.2万吨;牛36万头、羊415万只。养殖业规模化比例达到90%以上,建成省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800多家,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超过7000家,国家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产值超过500亿。养殖业对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十分重要,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当前,江苏省畜牧业正处在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校企共建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现代畜牧业实训平台,既能够通过环境控制、精细饲养实现健康养殖,又能进一步促进政府、高校与企业技术和资金资源有效整合,培养一大批既懂畜禽生产养殖及疫病防控知识,又懂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畜牧业健康高效发展。
1.3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信息化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切入点。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可推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第一,建成与互联网融合的自动化、高效化的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畜禽舍区空间与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企业对人员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畜禽饲养环境和健康状况,开展远程诊断,预警养殖风险等服务,为现代畜牧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可有效整合校企智力资源,利用大数据优势辅助研发设计,缩短技术研发周期和生产周期,提高研发效率。第四,利用平台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及时为养殖企业提供技术、价格、市场需求信息等服务,提高企业决策能力。
1.4 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教育部印发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提出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通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支持高职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效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资源,保持实训设备设施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将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服务能力。
2 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
2.1 各类职教集团(校企联盟)的兴起
部分主干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体制,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牵头组建了一批职教集团(校企联盟),有力地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专业(群)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了专业建设理事会,定期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订工作,推进了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结与交流,指导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并指导参与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成为校企合作的联系平台,为产教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2.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初步形成
建立了校企联盟理事会议事机制后,专业理事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企共同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对统一;建立订单培养机制,不少职业院校与国内大型企业开办了不少订单培养班,实行远程监控管理,强化了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优化了“双师”结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积累了经验。endprint
2.3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近几年,不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了很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比如《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联盟财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示范区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示范区双师工作站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示范区“校中厂”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示范区“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示范区技师工作站管理办法》《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毕业生产(岗位试就业)实习的暂行规定》等,为产教深度融合运行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2.4 “校中厂、厂中校”的建成
不少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成了“校中厂、厂中校”,每年可接纳不少学校的毕业生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或教师赴企业锻炼与指导。“校中厂、厂中校”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为产教深度融合积累了实践经验。
3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设想
3.1 完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运行体制机制
成立校企联盟管理委员会,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管保障,建成各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明确各方利益关系,形成按贡献分配利益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校企双主体”的多元化协同投入机制。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共享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依托“技师工作站”和“大师工作室”建立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制度,签订聘任协议,明确双方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责权利。真正建设成学校教师科研、实践锻炼、学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创新发展于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实训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协调好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形成共建共赢局面。
3.2 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
部分学校建成利用自身设备、信息和技术优势,建成能提供技术推广、环境监控、智能化生产、远程监控与会商、信息反馈、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服务,成为汇聚优质实训资源的实训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智慧教室等具备实时交互功能的实训室开展在线学习,更直观、更深入了解并掌握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使学生熟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过程与优势,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同时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
3.3 整合、积累优质实训资源
对接最新相关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构建现代专业群實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并融入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利用企业真实环境、真实设备,推进“三个相结合”,实现课堂、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探索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校企共同进行大数据资源采集与开发,积累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资源。
3.4 校企合作培养一支“教练型”双师教学团队
不少职业院校通过企业锻炼、行业兼职、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实训教师的双师素质,使双师素质比例接近100%。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立薪酬和奖励机制,实行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聘,使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全国知名的“教练型”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编实训指导手册,共同开设实训类在线课程,发表实训教学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辉,夏燕.美国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108-110.
[2] 梁将,刘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分类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23):32-34.
[3] 徐公芳,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40-43,57.
[4] 王亚飞,李学华,刘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214-216,252.
[5] 陈玉莲,王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5-18,72.
[6] 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4-28.
[7] 李亚茹,陈波,刘志峰.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 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J].高教学刊,2017(6):136-137.
[8] 黄靖.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互融模式探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7(2):140-144.
[9] 刘文宏.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校企合作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45-49,61.
[10] 李超颖,杨建民,宋清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7(5):9-10.
[11] 张争.国外典型案例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启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0-22.
[12] 彭勇,何俊森.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7(9):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