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理论前提
——“己”、“群”关系

2017-11-25丁佩琦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通才梅贻琦儒家思想

丁佩琦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浅谈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理论前提
——“己”、“群”关系

丁佩琦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梅贻琦是众所周知的学者,教育家。1931-1948年,梅贻琦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给清华大学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梅贻琦本人的教育思想也始终为后世所敬仰,所研习。其中,通才教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梅贻琦对于“己”、“群”关系的理解入手,探索通才教育提出的理论前提与逻辑内涵。

“己”、“群”关系;通才教育;个人与社会;新民

梅贻琦是众所周知的学者,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是我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31-1948年,梅贻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给清华大学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期间,国立清华大学为中国培养的人才不胜枚举,梅贻琦本人的教育思想也始终为后世所敬仰,所研习。其中,通才教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梅贻琦对于“己”、“群”关系的理解入手,探索通才教育提出的理论前提与逻辑内涵。

1 通才教育中“己”、“群”关系的文化渊源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开篇中就谈到,“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

黄延复先生称梅贻琦的思想,“有三个理论来源,即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欧美近代民主与法治思想;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与欧美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推行通才教育思想的两个主要源头:

第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处处反映人与社会密切的关系,个人要“格物”,“致知”,“修身”其目的则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将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于他人和群体之中。梅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以儒家思想为启蒙。可见,从《大学》等儒学著作中提炼出的教育观念,是构成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对梅贻琦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欧美教育思想:个人要实现与社会协同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个人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全人”,“全人”反之也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己”“群”关系出发,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需要教育把人培养成为“全人”,实施以“全人”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无论中西,都是如此。1910年,成绩优异的梅贻琦在庚子赔款的支持下留学美国,1914年毕业,梅贻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21年、1928年-1931年他再度两次赴美,又斩获工程硕士学位,并担任了清华大学留学督学一职。通过留美学习与工作,梅贻琦研习了美国通才教育思想及实践模式,并在其以后对国立清华大学的通才教育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他具有特色的通才教育思想。因此, 欧美教育思想也是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的源头之一。

2 “己”、“群”关系决定通才教育培养目标

第一、学科知识: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因而,通才教育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内的三大学科知识。

第二、全面人格:“明明德或修己功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谓整个之人格,即就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之见解,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梅先生认为,要成长为“新社会”所需的“新民”,要做到有情趣,有志向,在与人相处中,不为一己之私,不图一己之利。

3 “己”、“群”关系决定教育实践途径

通过“己”、“群”确定教育目标后,梅贻琦同样以“己”、“群”关系为出发点及指导策略,基于个人要被社会所接受,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制定了教学管理的实践途径:

第一、院系设置:起初,国立清华大学只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各院依据专业设有不同系部。后于1935年设立工学院,形成文、理、法、工四学院共同发展得局面。系部分别设有化学系、中国文学系、等十六个系部,同时还设有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总计十个学部。

第二、课程安排:对于课程安排,梅先生也从社会“新民角度”进行了阐述。“至若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程之设置,学生课外之团体活动,以及师长以公民之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之努力,或为一种知识之准备,或为一种实地工作之预习,或为一种风声之树立,青年一旦学成离校,而於社会有所贡献,要亦不能不资此数者为一部分之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同时,梅贻琦不仅重视学生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重视学生们身体的健康与个人情操的陶冶。在对学生的美育培养上,国立清华大学内由谢冰心、朱光潜赵元任等艺术大师担任相关课程教师,还设有音乐室、古音社以及其他多种文学艺术团体。

4 启示与反思

通过对儒家思想,欧美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吸收,梅贻琦由“己”、“群”关系出发,描绘了自己所希冀的教育蓝图。我们的“大学”行进至今,无论是规模亦或学科发展都有着空前的成果。然诸多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全面人格上,全面发展上,疏于重视,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才能,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忽视了“己”与“群”和谐发展这一前提。

既然人类文明精神互通,可被借鉴,那么在物质不断发达,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对大学而言,我们更认清现状与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将通才教育的理念,及对“己”、“群”关系的认识渗透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组织活动当中去,培养出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公民。

[1]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2] 段慧兰.解除大学之蔽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J].现代大学教育,2014(5):69-73.

[3] 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G420

A

1672-5832(2017)10-0234-01

丁佩琦(1993-),女,回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

猜你喜欢

通才梅贻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通才,时代的召唤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梅贻琦的一次落荒而逃
Why Learn Chinese?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