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017-11-21李雪平梁秋霞
李 纬,李雪平,梁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 1.教育学院;2.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硕士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李 纬1,李雪平2,梁秋霞1
(西华师范大学 1.教育学院;2.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提高其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水平,本文使用《安全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在四川省某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238名研究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研究生拥有较强的心理安全感,且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研究生; 心理安全感; 社会支持
心理安全感是反应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丛中和安莉娟对心理安全感作出了较为贴切的定义:“心理安全感是指个体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风险的预感及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1]。个体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性、缓解紧张和减轻心理压力[2]。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减轻个体心理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
以“心理安全感”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前人的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对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研究极少。而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上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为国家科技进步与基础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自高校扩招政策和自费政策实施以来,研究生便面临着比本科生更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4]。他们有着较高的期待,压力多样而紧迫,心身健康更易受危害[5]。已有的研究显示,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往往获得较强的心理安全感,社会支持度较低的个体则拥有较低的心理安全感。硕士研究生在经济压力相对减轻的情况下,其心理安全感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是否得到进一步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这样的关联。本文旨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与讨论,为增强该群体心理安全感,改善社会支持状况提供几点思考;从而加强高校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维护其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在四川省某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250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45份问卷,剔除7份无效问卷,得到23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2% 。其中,男生75人,女生163人;文科164人,理科74人;研一115人,研二80人,研三43人;城市77人,农村161人;独生子女93人,非独生子女145人;有恋爱对象121人,无恋爱对象117人。
(二)研究工具
该量表由丛中和安莉娟于2003年编制,由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两个因子构成。量表共计16个题,每个维度包含8个问题,整个问卷均采用5级计分方法。量表总分为所有题项得分之和,总分在 16~80 分之间。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42,同质性信度为0.79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6]。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肖水源等人于1986年编制并于1990年进行了修订[7],包含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共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总分为10个条目的总和,反映个体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三个维度重测总分一致性系数为 0.92,各条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21.0 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对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结果进行整理发现,结果如下表1所示,心理安全感总分最高为79分,最低为20分,平均数为57.42,标准差为10.22,社会支持总分最高为52分,最低为18分,平均数为38.84,标准差为5.88。
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的复杂化导致了图书馆馆员在学历上 参差不齐。虽然不少馆员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学习提升了自己的学历,但整体素质依然不高;非专业馆员选择了这份职业后都面临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可以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运用学科知识为师生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尤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资源的整合集群和协同管理。因此学科馆员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中必定属于中间力量。
表1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二)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1.硕士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客观支持维度(t=-2.080,p<0.05)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年级和专业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研究生心理安全与社会支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研一、研二、研三三个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客观支持(t=1.841,p<0.05)和支持利用度(t=2.049,p<0.05)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而在心理安全感及其维度、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
注: * P<0.05, ** P<0.01,下同
表3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差异比较
3.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心理安全感及其维度、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客上的生源地差异均不显著。
表4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4.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独生子女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主观支持(t=-2.107,p<0.05)和支持利用度(t=2.327,p<0.05)存在显著的独生子女差异,而独生子女在心理安全感及其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独生子女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研究生(38.92>38.80)。
表5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5.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恋爱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恋爱差异。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的恋爱差异,而恋爱与否在心理安全感及其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有恋爱对象的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度略高于无恋爱对象的研究生(40.79>36.84)。
表6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恋爱差异比较
(三)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计算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系数,如表7所示,研究生的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心理安全感总分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且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心理安全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422、0.373和0.423(P<0.05)。表明研究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其体验到的心理安全感越强。
表7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四)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安全感为因变量,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8所示:只有社会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表明社会支持总分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能解释心理安全感总体变化的 17.9%(F=51.43.P<0.05)。回归方程有效,为:心理安全感=28.811+0.737社会支持总分。以社会支持为因变量,心理安全感的两个维度和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9所示:只有心理安全感总分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心理安全感总分对社会支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能解释社会支持总体变化的17.9%。且F=51.43P<0.05。回归方程为:社会支持=24.895+0.243心理安全感总分。
表8 研究生心理安全感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表9 研究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研究生心理安全感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最高分为79分,最低分为20分,平均数为57.42,标准差为10.23。反映出该群体的心理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性别、专业、年级、城乡来源、独生子女和恋爱与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付慧慧[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心理安全感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如下:研究生处于青年晚期发展阶段,其心理成熟度较高,有较强的心理安全感;城乡经济、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使得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心理安全感差异不显著;随着家庭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心理需求,独生与非独生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暂时没有恋爱对象的研究生可能获得来自家人、朋友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因而使得有恋爱对象与无恋爱对象的研究生心理安全感水平基本持平。
(二)研究生社会支持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52分,平均数为38.84,标准差为5.875,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高。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与否、恋爱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城乡来源和年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付慧慧[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她的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在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本文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如下:一方面,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来自国家奖助学金和家庭的支持,其经济压力相对减轻。研一、研二、研三的学生均获得同等国家生活补助,因此在年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国家对农村教育和经济扶助力度的加大,使得农村与城市的研究生在社会支持水平方面相近。
(三)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心理安全感及其两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研究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安全感越强。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给予个体物质、学业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提供个体情感上的慰藉,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等。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强其心理安全感。
(四)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安全感为因变量,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心理安全感=28.811+0.737社会支持总分。简言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生活期间,通过同学、室友和家人等方面的支持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利用身边资源,缓解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安全感。
以社会支持为因变量,心理安全感的两个维度和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社会支持=24.895+0.243心理安全感总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对社会支持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处于较为成熟状态,拥有较强的心理安全感。在寻求帮助时更多地求助于朋友、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社会支持资源。
四、结论
(一)硕士研究生处于较高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且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
(二)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恋爱与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与否、恋爱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和年级方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硕士研究生社会支持总分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分对社会支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丛中,安莉娟. 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97-99.
[2]李儒林,陈耀辉. 医科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8(4):371-373.
[3]尹奎,孙健敏,邢璐,杨夕瑾. 研究生科研角色认同对科研创造力的影响:导师包容性领导、师门差错管理氛围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5):557-564.
[4]宋智辉. 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3,(5):60-64+117.
[5]侯瑞鹤,文书锋,俞国良,樊召锋. 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焦虑情绪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6):479-480.
[6]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特刊,2001:199-200
[7]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1994,4(2):98.
[8]付慧慧. 硕士研究生心理安全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胡栩鸿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Postgraduates
LI Wei1, LI Xue-ping2, LIANG Qiu-xia1
(1.School of Educatio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2. School of Pre-primary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In order to ge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postgraduates, to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social support level, this paper uses the Security Questionnaire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to test a random sample of 238 postgraduates from a normal university in Sichua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ostgraduates are at a higher level of security and get more social suppor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various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of postgraduates. Postgraduates’ soci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on for psychological security.
postgraduate; psychological security; social support
2017-07-20
李 纬(1993-), 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李雪平(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
梁秋霞(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R395.6
A
1674-344X(2017)9-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