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初探

2017-11-21常红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编导导师

常红林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初探

常红林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工作室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但其现有的师资力量却无法达到“工作室制”导师的标准。以荆楚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工作室制”导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尝试构建适合地方应用型院校实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几点保障“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机制有效运行的建议。

工作室制;导师能力结构;培养模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纷纷尝试通过“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传媒人才。近年来学界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实验室硬件设备的配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这些固然重要,但专业高效的导师团队才是“工作室制”模式实施的前提。

一、“工作室制”契合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需求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有“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正使用”的“三真”特性。[2]“三真”的特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国内一大批设计性、技术性的专业开始引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职能是培养应用技术型编导人才和服务地方传媒行业发展。该专业所设置的摄影基础、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技术、纪录片创作、剧本创作等应用型课程,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技能的:课内实训往往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单一而缺乏综合性;分学期开设的课程,由于缺乏课程结束后的持续实训,容易形成一边学一边丢的状况。鉴于此,必须建立稳定而专业的导师团队,提供常态化、综合性、真实性的实践项目来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性专业技能。具有“三真”特性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非常好的契合了这个需求。

二、“工作室制”培养模式需要具有相应能力结构的导师

(一)师承效应是人才培育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

我国人才学专家王通讯界定师承效应,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点、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3]现代大学教育中所讲的师承效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带一的师徒关系,而是专业导师群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甚至表现为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人才链效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前提是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技能、高度的市场敏锐度的专业导师,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工作室制”导师的能力短板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2012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之初就尝试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曾陆续尝试建立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等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室制”的改革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助力颇多,但是也受到诸多掣肘:教师工作室项目少,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工作室中企业导师精力有限,校内导师无法深入项目,跟进不够;设立在荆门市各级电视台、各类传媒工作室等单位内部的企业工作室存在学生缺乏快速参与实际项目的能力,企业导师对学生监管不力等问题。

归纳起来,根本问题是导师团队能力结构的问题。荆楚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职教师中大约有1/3毕业于编导类专业,而另外2/3则转型于传播、文学类专业,这必然导致专业导师都各有特点:或缺乏真实项目经历,或带有原专业的基因。由于缺乏全面的专业技能和项目跟进能力,导致对学生指导不足,从而影响各类工作室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其实是转型之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通病。

(三)“工作室制”导师的能力结构要求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2]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教师工作室大致设置摄影包装工作室、新闻时事工作室、影视创作工作室等类型,各工作室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设工作室的导师既要熟练使用摄影、摄像等前期硬件设备又要掌握P图,剪辑、特效等后期软件的操作;既要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美术的艺术鉴赏能力;既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又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总之,“工作室制”的导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还要有链接市场的能力。

三、“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改善“工作室制”导师的能力结构,荆楚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近年来通过包括学历提升(脱产读博)、国内国际访问学者、课程进修、短期培训、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对导师团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培训。近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用此类方式进行导师培训,对导师的理论水平的提升颇有助益,但也有其不足:(1)较少接触真实项目;(2)导师接受培训行为被动输入多,主动输入少;(3)培训多为导师个体行为,无法形成团队效益。鉴于此,迫切需要搭建一个具有真项目、真环境、真效用的培养模式以有效改善“工作室制”导师能力结构。

(一) 培养理念

人才的共生效应。自然界有一种被称之为“共生效应”的现象,就是当某种植物让它单独生长时,它就会枯萎、死亡;可当它同别的一种植物共同生长时,却长得生机勃勃。其实,人才成长的效应,与这种“共生效应”有相似之处。西方学者乔依斯与许瓦斯的一项实验发现,教师在接受课程培训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悟性较高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4]我们要培育出一个人才共生互赢的专业群体,工作室导师群体需要形成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共生效益,历届学生之间也要将好的传统进行传承。

环境学习理论。布朗(Brown)等人指出,知识与活动是分不开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于认知兴趣的心理学取向的情境学习理论主要关注学校情境下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即创建模拟真实活动的实习场(Practice Field)。[6]根据此理论,我们在培养工作室导师的时候要能够提供真实的项目,使其以一个真实的身份与工作环境发生接触,才便于受训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二)培养系统的构成要素

培养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工作室按导师类型划分,一般分为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三种模式。每种模式中均有校内导师的参与,可以说,校内导师是工作室运行的主力军,也是决定工作室教学模式成效的关键,所以本文所涉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室制”导师特指校内导师。

培养目标。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的任务设置,可将导师所需能力划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创意策划(栏目策划、活动策划、剧本创意等)、摄影包装(具体包括摄影、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等)、影视创作(摄像、后期剪辑、创意等)、新闻事实(采访、撰稿、拍摄等)。对各个板块进行职务分析,得出对应的目标技能;初步确定各板块的导师团队,并分析其现实能力等级;分析目标能力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产生准确的培养目标。

表1 培训需求分析

项目资源。“工作室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要求真项目、真情境、真应用,我们在进行导师培养的时候必须要满足这“三真”才能出真效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排除部分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缺少真项目的困境。我们在培养导师的时候可以逐渐由模拟项目到校内项目,最后到社会项目,尽量挖掘真实项目资源。

表2 项目来源

(三)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导师的培养模式:

表3 导师培养阶段

第一步,搭建团队、熟悉流程。所有成员组建一个团队,在有实际片场经验的顾问指导下,根据专业特长分别承担编剧、摄像、后期、录音、剧务等工作,共同完成一个模拟任务(比如拍摄一部剧情片、纪录片、专题片等)。在此任务中,所有成员相互协作,掌握摄像机、滑道、灯光、录音设备、化妆以及各类后期软件的使用技术,同时熟悉剧本修订、分镜头脚本制定、场面调度、通告安排等工作流程。

第二步,参与制作校内项目。各团队成员在市电视台、社会媒体及校内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顾问的指导下,分别参与校内项目的制作,直至能够独立完成校内相关项目。在此环节,各个工作室成员均可在真实项目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以各自擅长的方式表达主题。

第三步,独立操作社会项目。各工作室导师在具备独立完成真实项目的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参与传媒类市场事务,收集实际案例,增强应用能力,提高市场敏锐度。

第四步,成员间轮岗或社会顶岗。各工作室导师在熟稔掌握本工作室技能后,可到本专业其他工作室进行轮岗以实现技能的全面性;亦可有计划的安排至社会传媒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下企业锻炼,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和沟通市场的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工作室的导师顺着真实项目的旁观者——参与者——熟稔的示范者——规则的制定者这样的轨迹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作室导师。

(四)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荆楚理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工作室导师的培养评价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院部负责人、外聘顾问、全体工作室导师共同对培养机制进行评价反馈,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及时发现程序和内容上的不足,随时调整改进,以期实现最优培养效果。

四、“工作室制”导师培养模式持续实施的保障措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工作室导师可以通过校内校外的一系列真实项目的实践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优化工作室导师的技能结构,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搭建有效的保障机制,实现导师持续的自我提升,形成更大范围的人才共生效益。

(一)提高和完善培训内容,开拓更多支撑资源

校内资源的利用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这个支持既包括准入,也包括一定的酬劳支付;校外资源的获得往往取决于导师个人社会活动能力,这类资源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和类型上的单一性,若能由院校出面与地方传媒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比如教师固定去传媒机构顶岗,工作室分包传媒机构的相关项目等,将更有利于培养机制的持续运行,使工作室导师能够真正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

(二)制定工作室管理办法,完善考核分配机制

工作室管理办法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工作室日常工作流程,激励导师提升自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在核算教师绩效时一般考虑课时和科研两大要素,而工作室导师在工作室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应当通过可衡量的标准转换为标准工作量,工作室成果亦应作为科研绩效作为职称评定支撑材料。

(三)建立规范又有适度弹性的财务制度

在各类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资金往来,地方院校应保证工作室的运行经费,带外来项目的收入,可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之后剩余部分作为工作室的自有经费,由工作室自行支配以提高导师的积极性。

[1]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2]许爱军,蒋新革.研发型双师工作室的功能架构与运行模式[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9):50-54

[3]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208-224.

[4]周南照,等.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4.

[5]严璇,唐林伟.“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26-28.

责任编辑:郑诗锋

Training Mechanism of Studio System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ing Majors i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CHANG Hong-lin

(Jingch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men Hubei 448000, China)

“Studio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to serve local economy. However, the teacher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studio system” instruct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studio training model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directing major in Jingch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bility structure of “studio system” instructors, construct a “studio system” supervisor training model suitable for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studio system” instructor training mechanism.

studio system; ability structure of supervisor; training mode

2017-06-18

荆楚理工学院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X-201633)

常红林(1980-),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新媒体应用。

G451

A

1674-344X(2017)9-0112-04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编导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爱情导师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