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生态系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
——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7-11-16

图书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元认知学术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基于学术生态系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


——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本文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为基础,并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实践,提出基于学术生态系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强调培养学生构筑自主学术生态系统与创新知识体系的综合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学术生态

1 引 言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人们自主学习和社会交流的基本条件,在世界各国均得到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文简称新《框架》)。新《框架》围绕6个主题构建新的信息素养体系,每一个部分以一个“阈概念”(threshold concept)作为信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通过“知识技能”(knowledge practices)和“行为方式”(dispositions)两个相关元素,来反映重要的培养目标。主要特点是强调信息素养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为信息素养教育主体和客体更好地适应新型的动态变化的信息生态环境提供宏观指导。信息素养包括反思性、批判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一组综合能力,强调动态性、灵活性和各种新兴素养的联系与融合。

新《框架》的出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以《框架》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和反思现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图书馆一直承担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教育职能,通过开展丰富的学分课程、专题培训、嵌入式教学、主题活动、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以往教学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信息资源及使用方法,具备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基本技能。信息技能的执行按照特定需求以顺序逻辑结构进行,强化线性思维结构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教育模式也逐渐呈现出弊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海量纷杂的信息系统中学生缺乏系统知识协调与利用能力,无法游刃有余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融会贯通所学技能,构筑自己的学术生态系统与自主知识体系。

时至今日,以“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新学术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开放的科学信息研究环境,共享集成的开放信息、资源与数据,免费便捷的开放获取,零阻碍的学术交流传播,这些都有效促进科学更好地快速发展和进步,形成科学研究开放与合作,成果自由传播与共享的核心价值生态系统。在新的学术生态系统环境下,信息素养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还包括熟练使用相关开放科学工具软件、社会交互工具、科研社交群体网站、媒体分享平台等,以及掌握与了解层出不穷的相关学术开放的政策、指南、声明,与开放学术相关的术语、新兴热点、前沿实践等,这些都依赖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系统培养,使其具备新型学术生态系统下科学研究人才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系统创新与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新的设计。

2 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改革

2.1 教育理念“重思弱技”

高校图书馆依托其丰富的数字与物理实体资源,一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就是加强对学生信息检索意识特别是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以顺序逻辑结构,分别介绍各类学术资源使用方法与检索功能。如介绍信息检索理论知识及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读秀学术搜索系统、springer、sciencedirect等中外文学术系统的检索使用。课程存在容量大而庞杂,理论课程枯燥,实践课程单一孤立的问题。信息素养创新教育理念则遵循“less is more(少即多)”的基本原理,以“重思弱技”为新教育理念,着重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弱化纯信息技能,改变培养信息检索技能即培养信息素养的狭隘观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信息检索技能培养中,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利用信息、自主学习、创新性和批判性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遵循数字化学术交流形式,在掌握学科领域精深知识的同时,具备社交网络互动交流能力,自主构建起终身学习体系。

2.2 教学内容“二减三增”

依据美国新《框架》中提出的信息素养六个“阈概念”,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际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除丰富教学内容外,也要给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瘦身,做到“二减三增”。“二减”:一是减少纯理论知识课时,降低纯理论知识难度,将涉及信息检索的概念知识打碎,融入到相关信息系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吸收;二是减少单一学术系统与数据库详解量,从中外文学术资源系统各挑选一两个典型介绍,不再“大而全”的逐一介绍,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学生也可利用微课等其他途径自学掌握。“三增”就是增加元认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自主知识认知与构建能力培养。

2.2.1 元认知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自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元认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元认知的本意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包括认知操作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操作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元认知能力有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计划、监控实施、反思评价、及时补救。强化元认知的重要性,即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反思,不再是被动接受若干信息技能训练。将元认知的培养融入到具体信息素养教育中,让其能利用学过的信息技能通过认知策略来调节和监控自己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的认知活动,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不断获取与处理反馈信息,更能在此过程中学会反思反省,正确对待失败与失误,从而使学生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再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信息获取时,能够得心应手。

2.2.2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围绕学术研究活动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改变以往只重视检索技能,脱离学术研究的“两层皮”教学思路,将整个课程建立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体系中,引导学生在Web2.0开放科学学术交流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研究,让学生具备开放科研意识和批判态度,理解学术探究和交流对于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包括开题立项前的文献调研,研究选题的凝练,探索研究方法,延伸学科视角等,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迭代并获得新知,同时具备灵活运用各种开放学术交流工具与软件的能力,从而助力学术研究。

2.2.3 自主知识认知与构建能力培养。教育重点从“重视单一短时成效”到“强调自主知识认知与能力”转变。以往一直重视的是学生对文献类型的识别、数据库检索方法的使用、获得信息的全面性。而随着开放性学术交流和出版模式的发展,出现越来越丰富的多元信息资源,教师即使不断增加课程内容也无法将其全部讲授。所以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自身所处的潜在的信息空间概念,理解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认识与掌握信息创建的本质过程,信息检索的情境分析及策略性探索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信息从what转变为why,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最终让学生能够构建自身的信息学习空间,而不再是掌握简单和分散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认知过程。

2.3 教学模式“三步阶”

借鉴“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模式,依托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自主建设的“微知·威动力”微课平台,构建以小班型授课与研讨式开放性讲座相结合、实体课与网络微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宣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基础+提升+综合”的三步阶模式(见图1)。基础篇,除教师理论知识授课外,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微知·威动力”平台相关微课,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网络检索系统使用方法、学术工具与软件使用技巧等。提升篇,侧重文献管理、文献调研、文献综述、论文写作、投稿指南、案例分析等知识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篇,通过信息检索大赛、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主题活动等方式的结合进行成效巩固与检验。

图1 信息素养教育“三步阶”教育模式

2.4 教学手段“互动体验”

近些年,随着大规模网络课程慕课的兴起,大学生已经开始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及在实体课堂中进行互动答疑的翻转课堂模式。同时,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偏好的教育活动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具有自主学习、社交媒介交互式学习、任务挑战参与型学习、个性化特色学习等特定偏好学习方式。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育模式与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偏好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基于互动体验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消除学生对传统刻板枯燥的说教式教育的抵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传统教育“板书+面对面”和“多媒体课件+满堂灌”无法吸引新一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中应用“智慧雨课堂”教学工具能够将信息素养知识与内容放在学生熟悉的智能手机终端中,使其兼具互动性、娱乐性、故事性及教育性,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易受性。同时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课网络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发布同步课件、实习题、在线微课、参考资源、课程说明等,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日益习惯的移动化学习需要,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定期发布“微知·威动力”微课教学视频,及“周一荐”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推荐栏目,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与知识巩固。最后通过“本科生论文写作大赛”“本科生信息检索大赛”“信息素养精英训练营”等多种主题活动来进一步辅助信息素养教育,巩固学习成效。集“移动端智慧教学+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主题活动”为一体的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了完善的实体或虚拟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情境中进行信息素养体验式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索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3 创新与改革组织实施策略分析

3.1 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网与微站

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开辟专网与微站,汇总全部信息素养教育相关信息资源与课程,打造一站式信息素养知识学习平台。整合包括图书馆已经开展的新生培训、嵌入式教学、专题培训、学分课程、微课、网课等全部教育形式。同时还应提供相关的网络慕课、信息素养相关知识导航等开放教育资源。在专网与微站中,学生可以方便获取到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相关信息、课件、视频、教案、大纲、习题、案例等资源,并能依托该平台进行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咨询与辅导。特别是微站的建立,满足学生移动化学习的迫切需求,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潜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3.2 建立“融媒体”营销宣传机制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除少数信息检索课被安排为必修课外,多数课程与培训都是图书馆自助开展的教育形式,学生参与基本上是自愿的。因此以往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培训人数不稳定,甚至参与人数寥若晨星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图书馆还有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图书馆建立专为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营销宣传机制,有力保障信息素养受教育范围。“融媒体”营销宣传是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优势变为多媒体共同的核心力。因此图书馆除了整合校刊、宣传栏、海报、广播电台等传统营销模式,还要以“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的传播方式进行营销,打造专为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的营销品牌。利用学生社团、协会、学过课程的学生群体等团体进行口碑营销,以达到受众范围的最大化。

3.3 微视频助力传统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我国最早出现“微视频”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在2008年台湾大学图书馆,首次推出《早安,图书馆》MTV式微电影,随后该校图书馆还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微电影,如《图书馆男儿总图奋斗记》《Your Smart Library》《你来过图书馆没?》《阅读普普风》《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等,20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爱上图书馆”系列短剧、北京大学图书馆在110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天堂图书馆》微电影、南京林业大学推出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故事》等。这些微电影通过光影的形式宣传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近几年微视频录制门槛在逐步降低,于是,一些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录制的“微课”开始出现,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微课程”,它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动态呈现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专深的服务、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以及信息管理工具利用等相关知识。每周定期推出1个微课程,并通过图书馆主页、微信、微博、蛋蛋网同步更新,深受学生喜欢。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微知·威动力”信息素养教育百项微视频,涉及主要的数据库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与利用技巧等进行细分后的知识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在线观看学习。此外,还有数据库自带的帮助指南视频、数据库使用操作方法视频、图书馆自建的基于问题解答的微视频知识FAQ库等。这些微视频通过光影流动的艺术形式动态展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主题内涵,是新形势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丰富和补充,给学生带来一种生动有趣的知识体验。因此,图书馆应加大对微视频设计、录制与推广营销的重视,让枯燥乏味的信息素养教学充满生机,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3.4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图书馆教师一直承担传统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任务,对信息检索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学术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新的学术交流工具与分析软件层出不穷,开放获取运动方兴未艾,开放科学运动蓬勃发展,学术科研评价方式新趋势等新知识发展都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师的巨大挑战。为了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教育中心教师的师德修养、课堂教学水平,图书馆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教学能力需要提升。图书馆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引导图书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成长,不断提升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补充更新信息素养知识体系,熟悉各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与工具,逐渐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意识超前、业务精良、创新实干的教师队伍。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每年会为教师定制师资能力培养计划,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互听互评学习、教学基本功慕课学习、教学业务能力竞赛等方面,以“请进来+走出去”“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能力提升。

[1]秦小燕.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5(19):139—144.

[2]元认知[EB/OL][2017-05-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2FI2XS9l0q8i_GZovcXTZqILQ2hs_NWiqcAYej2yi0zIgnk3rRnDZDor4Yga4p8F341UElJAnEPQ9VX-xOIC3UFOu63uli3E7jkGXiMxw9u9E7LDYPs_k0lYJZuw7fUa.

[3]周 剑,王 艳,Iris XIE.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25—39.

[4]融媒体[EB/OL][2017-05-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9t9E0mmD6_NjRtW4uOF4-jJNA6dLg0bV3J-RqFgrx-1KAneZoDw5NlLGAM3I4Lsrp0z6TWBIWEZbc1e8tlN-8oEYZZ9MxLZD5LWKbNPa6ETFBQm6g6buBfYEPUPYhFTP7I.

[5]汤妙吉.基于微电影的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14):79—84.

G258.6

B

1005-6041(2017)05-0009-04

2017-06-08

洪 跃(1979—),女,硕士,副研究馆员,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面向新生的微视频+代入式体验信息素养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16DB39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元认知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档案网站信息检索功能比较研究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