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浆脑钠肽的变化及其意义
2017-11-14陈雪婷
陈雪婷
【摘要】 目的:探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浆脑钠肽的水平,同时选择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BNP、LVEF、LVESD、LVE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慢性心衰患者其BNP水平降低明显,LVEF增高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价值较高,血浆BNP水平能够反应患者心功能状态,可作为慢性心衰诊断、判断患者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血浆脑钠肽; 预后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3-0048-02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患病率、死亡率均比較高[1]。目前,关于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衰中的价值报道越来越多,该指标是继心钠肽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指标,主要来源在于患者心室,在心室容积扩张后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释放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其生物效应与心钠肽相似,属于新的心脏标志物,可用于对心衰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2]。为进一步探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价值,本文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39~89岁,平均(64.5±10.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14例,Ⅳ级13例。心衰疾病史1~7年,平均(3.5±1.6)年;原发性疾病:扩张性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缺血性心脏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11例伴高血压,3例伴糖尿病。对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0~88岁,平均(63.2±11.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指标检测 (1)血浆脑钠肽(NT-proBNP)检测:分别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检测,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置入抗凝试管中,在离心15 min后取血浆,并放置在零下20 ℃的环境下进行保存待测。以放射免疫法对BNP水平进行测定,应用Roche Diagnostics GmbH(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NT-proBNP检测试剂及配套设备富士发光仪2010(HITACHI),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2)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HP5500型号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器,其设定探头频率为2.5 MHz,同步记录患者心电图。患者在取左侧卧位时,测量左室长轴切面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次测量三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上述两种检查可同日进行。
1.2.2 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与随访 观察组慢性心衰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以患者10~20 mg的洛汀新片,1次/d,加倍他乐克片,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倍他乐克剂量,直至患者最大的耐受剂量。治疗期间对患者定期随访,主要以电话进行练习。不良事件包括病死与再次入院。对照组健康体检的患者,仅给予血浆BNP与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浆NT-proBNP、LVEF、LVESD、LVE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
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越高而上升,见表2。
2.3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46例患者,14例发生不良事件,其血浆BNP水平(220.51±15.73)ng/L,32例未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血浆BNP水平(130.63±29.5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未发生不良事件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LVEF变化比较
32例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慢性心衰患者其BNP水平降低明显,LVEF增高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慢性心衰的发生已不再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更多的是认为伴有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参与,进而促使其病情发展[3]。脑钠肽是目前发现的一种新的利钠多肽,具有利尿、舒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由心室肌分泌合成。相关研究显示,不管是急性心衰还是慢性心衰,其血浆脑钠肽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的水平和心衰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特别是在心脏发生重构时其变化更加显著,因此该指标成为诊断及判断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可靠性指标[4]。相关报道指出,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浓度显著升高,且随着心功能不全情况加重,其浓度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5]。本研究中,观察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140.5±2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同时和心功能分级关系密切,患者心功能越差,其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越为显著,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越高而上升,这与文献[6]报道的结果一致。endprint
之所以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是因为慢性心衰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加重心室负荷,增加心室壁压力,从而增加了脑钠肽的释放和分泌,本研究结果中,慢性心衰患者LVEDD越大,其血浆脑钠肽水平越高,LVEF越低,其水平越高,这充分说明了脑钠肽的释放和左室容积增加相关[7-8]。其意义在于:(1)脑钠肽来源于心室,由心室肌分泌,如果心肌缺血、损伤、压力负荷过重等均为刺激其合成分泌释放。(2)由于来源于心室,因此对于心室功能的变化十分敏感,可早期反映患者心室功能变化,特异性高[9]。(3)脑钠肽的核酸序列中含有不稳定的TATTAT序列,进而促使RNA转换较快,能够使脑钠肽快速合成,可直接反应患者心室容量及其压力负荷过重情况,因此,其浓度可客观评价患者心功能,对治疗心衰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的心衰患者,其脑钠肽水平显著低于发生不良事件的心衰患者,此结果说明,脑钠肽浓度可作为预测患者不良事件的独立因子,同时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更高[10]。
总之,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檢测血浆脑钠肽水平价值较高,血浆BNP水平能够反应患者心功能状态,可作为慢性心衰诊断、判断患者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李竹,张蕾,常宏,等.慢性心衰患者脑钠肽和血尿酸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444-4445.
[2]刘济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BNP及UA检测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6):57.
[3]李敏,李大兴,吴月容,等.BNP和尿酸与慢性心衰的相关性分析[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174-175.
[4]姚丽琴.应用血浆BNP检测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57-59.
[5]徐曼.血浆BNP、CysC水平与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143-144.
[6]朱立峰.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41-42.
[7]宋燕华.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3):394-396.
[8]原鹏.血浆BNP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6,6(20):181-182.
[9]王枫,姜丽萍,于忠恩,等.血浆脑钠肽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99-4100.
[10]李铮,刘蕾蕾,华玮,等.血浆脑钠肽监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指导效果[J].山东医药,2016,56(38):57-59.
(收稿日期:2017-0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