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调查的高职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模式之反思与探索

2017-11-09林瑞云

对外经贸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公共英语

林瑞云

[摘要]依托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要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从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应用翻译人才成为顺应潮流之举。通过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接受翻译教育的优势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公共英语开设翻译课的可行性,在调整现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更规范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期助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现高职双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9-0146-05

一、研究背景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 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简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也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翻译教学是各学科专业知识与英语翻译相结合的代名词,是应用/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标志。

罗选民指出,翻译教学应分为不同层次:“针对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翻译教学”和“面向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两大类型组,这是横向的区分。就纵向的区分而言,还可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和“高职生”。 高职高专也可以培养翻译人才,不是指英语专业,而是非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不应该被排除在翻译人才培养的大门之外。

在中国知网上如果输入“ESP翻译教学”的关键词,能粗略搜索到2000—2016年的相关文章6103篇。这说明国内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社会需求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视翻译教学与各门学科专业的结合。但是如果去除带有关键词“研究生”、“本科生”或“英语专业”的相关文章,涉及高职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的论文数量仅有850篇。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乏善可陈,缺乏关注。这在大力提倡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可以说,跨学科教育中高职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翻译实践研究中亟待加强的课题,也是极具前沿和社会价值的课题。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笔者早于2014年就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科技英语翻译》和《英语实用文体翻译》两门公共选修课,依托现有公共英语课程和相关系部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进行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模式的尝试。时至2017年3月,笔者再对全员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便为高职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开展的可行性提供更新更准确的数据,验证原有教学尝试的合理性,通过调查数据指导教学实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求。

1.调查目的:检验现行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并根据调查调整教学结构,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体现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成效。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随机抽取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除外语系以外的部分专业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第二阶段的调查对象是14、15、16级所有上过院级公共选修课《科技英语翻译》和《英语实用文体翻译》的在校生,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发放和回收试卷。

3.问卷设计:结合ESP需求分析中的“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理论,我们将本次调查分为“课程学习之前”和“课程结束后”两个阶段,因此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设计了两套问卷。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普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开设ESP翻译課程的需求展开的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开设非英语专业ESP翻译课程的可行性展开,内容主要涵盖:个人学英语的兴趣和英语水平;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有无学翻译的必要;学翻译的目的;现行公共英语能否满足学翻译的必要;什么类型的翻译可以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科技类、文史类还是商务类等12道主客观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后续教学效果所做的调查,以检验现行模式的合理性,便于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涉及:选修翻译课时的英语水平;学习翻译的目的;翻译课与专业学习的联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等13道主客观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一阶段发放问卷600份,其中返回的有效问卷497份;第二阶段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均达80%以上。

1.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第一阶段问卷设置的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是6道主要客观题的统计数据。与6道客观题相关联的还有6道主观题,是对客观题的延伸和阐释。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和对主观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在校生的英语水平在中等之上,参加并通过B级考试的超过50%。对于开设翻译课的必要性,持积极态度和否定态度的各占一半左右。究其原因,肯定翻译课程必要性的学生都带有很强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但为了应付选修课学分而选择翻译课的学生人数还是占到了45%之多。其他选择学习翻译的学生希望借此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而认为“翻译技能与工作岗位相关,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比例不大。基于开设翻译课的必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两项内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仅28%的学生认为翻译课应像公共英语课程一样全员统一开设,而72%的学生支持以培训班的形式个别开设。针对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88%的学生选择科技或商务类型的题材,其原因也是出于未来工作岗位的考量,认为这类型的题材在他们未来工作中比较实用。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听说水平没有信心,亦或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接触到的多为文献资料的翻译,因此选择笔译技能的训练是比较现实的。endprint

从上述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翻译课程在高职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可行性,明确了以“提高/培训班”的形式开设选修课以便对个别有需要、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辅导。课程内容须立足于职业,体现岗位需求,题材应注重新颖、实用,以培养笔译能力为主。

2.第二阶段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的主要问题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公共英语+翻译公共选修课+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评价并不乐观。从表2可以看出,选修翻译公选课的学生英语水平大多在B级以上,具备了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这些学生选修翻译课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大部分还是冲着各类型的英语考试来的,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培训提高包括读、写在内的综合技能;另外,有34%的学生认为掌握翻译这项技能或者有翻译这项培训的成绩能够在他们就业时提供帮助。但是,选修了翻译课后,学生们在本系部上专业课时面对涉外商务文件或技术资料的翻译却又力不从心,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有60%以上。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学生未给予翻译技能如资格证书一般足够的重视,只是课上听听了事,课后也没有自发去寻找习题操练翻译技巧,实践只停留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因此也就无法将翻译的一般技巧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不连贯,缺乏统一性上。学生们普遍认为公共英语、翻译公选课和专门用途英语三个模块各自为政,之间没有延续性。在公共英语阶段,由于老师对翻译并不是十分重视,完全是可讲可不讲,致使学生对翻译认识得不全面,甚至还误以为“懂英语就会做翻译”。翻译公选课虽然让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翻译培训,掌握了通用的翻译技巧,但是案例材料却没有细化到各专业,体现不出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师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术语、专门用语的表达上,对专业材料不做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致使学生在专业化的培训上缺乏专业指导,翻译通识技能无法在专业上得到有效应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多达79%的学生不对该体系的课程持肯定态度。况且教学内容重文轻理:不少学生反映授课方向大而统,没有彰显专业特色,这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师授课专业水平的信任,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人数达到69%。

(三)结论

通过对两个阶段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在非英语专业施行ESP翻译课程体系的可能性,这也是出于学生自身职业和岗位需求的需要。但现行体系也表现出了课程设置松散、模块间联系不紧密、翻译通识技能与专业知识不对接、教学内容专业特色不鲜明、各模块授课教师授课方向缺乏统筹、专业性实践机会太少等诸多弊端。这说明该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实践操作、教材和师资建设等重要方面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与职业岗位、典型任务相结合,同时强化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切实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英语实用能力,使ESP翻译课程的教学组织格局趋合理性和系统化。

三、高职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非英语专业ESP翻译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的职业和岗位需求方面所体现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模式遵循高职人才“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培养原则,以服务某一行业专门领域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上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层次来讲,本模式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是非英语专业而不是英语专业,这决定了教学达标要求不应脱离实际,设置过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可做平均考虑,以专业性技能突出竞争优势。其次,从职业需要出发,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外语的需要和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翻译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选择性,着重面对那些在未来岗位中需要应用到翻译这一技能的学生开设。另外,从翻译技能的培养类型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性,在涉外事务中一般会从事科技文献、技术资料或者商务文书的翻译,如进出口设备的说明书、招投标书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笔译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切合其工作性质的。

鉴于上述几个方面的考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具有初步翻译技能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提高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同时培训学生的翻译职业素养,使学生了解翻译理论,熟练运用现代化翻译工具(如電子词典等),熟悉各种科技和商务类实用文体,认清语言与社会文化差异,掌握双语转换技巧,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沟通协调的工作能力。争取在完成本模式教学后学生能胜任一般难度的笔译工作。

(二)课程设置

现行的教学模式按照“2+1+1”,即“公共英语(2学期)+翻译公共选修课(1学期)+专门用途英语(1学期)”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但实践证明该模式在突出培训学生的专业翻译技能方面效果欠佳。现行的课程设置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型需要进行调整,务必保证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保持一致。调整后的课程仍然遵循“2+1+1”的模式,但三大模块课程在内容和顺序上设置为“公共英语(2学期)+专门用途英语(1学期)+翻译专业选修课(1学期)”。在调整过的课程体系中,公共英语课程之所以还要保证2个学期的授课时数是因为任何一项语言技能的应用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功底之上。笔译这项能力涉及到“读”和“写”这两项基本技能,如果看不懂、写不出,翻译就无从谈起。因此,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阶段,在巩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在这一阶段应该敦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翻译部分的讲授和训练,这不仅是教学任务的硬性要求,更是为那些对翻译有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契机,奠定前期基础。

本模式的第二和第三模块属于专业翻译技能培养阶段。翻译公共选修课改为翻译专业选修课,修正大而统的授课方式,增强专业定位,将翻译课搬到有需要的系和专业,针对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宜放在翻译专业选修课之前,以方便学生在学完专业英语的遣词造句之后能马上应用到翻译技能的操练上。翻译选修课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外,重心要放在与本专业相关的文体资料的分析和演练上。以真实案例为单位,教师通过分析各类型语篇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积累英汉互译的实战经验,提升技能水平。endprint

本教学模式设计的课程体系关系图1所示:

(三)教学方法

ESP翻译课程,特别是翻译专业选修课,本身就是职业性的技能提高班或培训课。因此,为突出职业导向性,宜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专业背景下的各类文体设计成与岗位相关的翻译任务,并采用“翻译工作坊”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基于真实案例的工作任务。所谓“翻译工作坊”,其实是翻译公司的一种运作形式,即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由一名组长指挥领导指挥组员完成教师下发的语篇翻译。在译文最终敲定之前,小组成员需经历分工→整合→讨论三个环节。而后,各小组要在课堂上汇报演示自己的翻译成果,如分析翻译难点、讲解翻译思路、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并接受其他组的品评。最后,教师对各方的评论做一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这种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有利于将学生带入真实情景,熟悉翻译岗位的运作流程,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

当然,教学方法因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通。在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由于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可以采用讲授法让学生理解几个翻译的知识点,例如:直译和意译;也可以运用演绎法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何为转译、改译等一类的翻译技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由于课程的重心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讲究一些专业术语和地道的措辞表达,因而宜采用讲授和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评价方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我们应设计相应的考评方式才能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在通识教育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于基础翻译技能的考核可以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采用一张试卷里几道英汉互译的句子或一小段篇章来测试基础翻译能力。而作为ESP翻译能力培养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有必要基于专业知识和实用文体类别的多样性对繁杂的内容分阶段、分部分进行考核,以便最大化丰富考核内容,彰显专业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化。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和翻译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或者完全过程化的考核方法,以对应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度降低学生对纯学术性知识的掌握要求,侧重在仿真模拟实训环境中不同任务、不同能力表现的评价,力求实现考评全程化。

(五)教材建设

公共英语课程一般都有适合各专业通用的教材。这类教材类似综合英语教程,极少数会出现没有兼顾到“翻译”这一项技能的内容和训练。而翻译选修课是根据岗位需求在有需要的系和专业定点开设,因此翻译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应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照应。但是,现今针对某一专业编写的翻译教材十分稀缺,有的也是只包罗了一些热门专业语篇资料的通用类教材,其内容往往落后于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体现专业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可能需要自编教材或使用随堂讲义。教材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博览群书剪辑来的前沿性科研成果;也可以是与专业课教师探讨交流收集来的工作场地的技术资料;还可以是教师承接的翻译项目。总之,使用自编教材或随堂讲义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照顾本班学生特点,灵活设计上课内容,发挥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特色。

(六)师资建设

师资人才匮乏是现行教学模式不尽如人意的又一重要原因。兼具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教师一直是公共英语教学部门统一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专业翻译课程的瓶颈。迄今为止,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院校里,一般是由各系部安排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担当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但是翻译却不是谁都做得来的,尤其是精确度要求极高的专业翻译。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翻译选修课是定点开设,有需要的系部一般只开设1至2个班,所以全校加起来,教学人员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一般7、8个左右。而现有的外语教学部门可以通过对擅长翻译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来完成教学人员的配置。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进行翻译培训。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有关部门对教师的培训、薪酬的划归与分配、教学人员的统一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持、创造条件,这样方能保证整个教学体系合理、有序化的运行。

四、结语

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ESP翻译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笔者所做的目前情景和目标情景分析为大学英语ESP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依据。调整后的教学模式汲取了教學方面的宝贵经验,也致力于解决原有教学体系施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设计出迎合高职学生特点、突出实际,更为科学化、更具合理性的方案。总而言之,本研究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英语翻译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规律和实现途径,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内涵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加振.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9-95.

[2]马燕.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9(1):60-63.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7):56-58.

[4]翟晓丽.基于ESP理论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索[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2):33-36.

(责任编辑:顾晓滨马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公共英语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研究
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