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变化与特征分析

2017-11-07马生兰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马生兰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Nvivo视频分析工具,从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四个维度分析,得到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总结归纳义务教育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特征,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堂评价行为,变化研究

本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目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7年,中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行为日趋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以生为本,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言语等形式促进学生愉快学习、发展健全的人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彼此交流学习成果,分享数学学习的喜悦,积极公正地评价彼此,并且注重自我评价,总结学习的心得.因此,深入总结课改以来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1视频分析设计

本研究选取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前(1999—2001)、课改中期(2006—2008)、课改十年后(2012—2014)全国各地的优质课视频,从微观角度,通过分析课改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录像,利用统计数据呈现课改十多年来数学课堂评价行为发生的实际变化.用Nvivo视频分析工具对课改前、课改中期、课改十年后三个时期的课堂视频进行编码分析,通过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从课程改革的宏观层面来解释说明课堂评价行为在十五年的课改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1.1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我们选取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前(1999—2001)、课改中期(2006—2008)、课改十年后(2012—2014)全国各地的共9节优质课视频,通过Nvivo10视频分析工具对三个时期的9节视频录像进行编码分析.

1.2视频编码设计

本研究的编码以课堂评价的形式、内容、主体、客体四个维度进行编码.

(1)课堂评价形式的编码

这里只对言语性评价行为进行编码研究,按照评价语性质的不同评价形式分为5个子码:启发性评价语(QF)、肯定性评价语(KD)、表扬性评价语(BY)、激励性评价语(JL)、批评性评价语(PP).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2)课堂评价内容的编码

数学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因此课堂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评价(ZS)、能力评价(NL)、情感态度评价(QG).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3)课堂评价主体的编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2],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JX)、学生互评(XX)、学生自主评价(XZ)、学生评价教师(XJ).具体含义如表3所示.

(4)课堂评价客体的编码

数学课堂评价的客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而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要被评价者,因此本文只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体评价(GT)和学生群体评价(XQ).具体含义如表4所示.

2视频分析的结果

2.1课堂评价形式的变化

从课堂言语性评价(启发、表扬、激励、批评、肯定)的评价次数占课堂评价总次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到了三个时期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的评价数据,如图1所示.

图1课堂言语性评价的评价次数百分比通过图1可以发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评价语中肯定性评价语都是课堂评价语的主要形式,其次是表扬性评价语.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肯定性评价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由课改前的62.61%下降至课改十年后的47.22%,而既有肯定意义又有鼓励、表扬之意的表扬性评价语由课改前的26.96%上升至32.41%,这说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和学生逐渐的认识到,表扬总比无意义的肯定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激励性评价语和启发性评价语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更加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和帮助.

2.2课堂评价内容的变化

学校教育既是“全体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数学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所以,评价行为的内容就可以分為知识评价行为、能力评价行为和情感、态度评价行为三种.

从课堂评价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次数占课堂评价总次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得到了三个时期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的评价的数据,如图2所示.endprint

图2课堂评价内容的评价次数百分比以上数据显示,数学课堂上对知识的评价依然是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占整个课堂评价的三分之二,分别是72.17%、72.46%、70.37%.而对于能力的评价在逐渐在减少,分别是24.35%、21.74%、15.74%,同时对情感、态度的评价持续增加,由课改前的3.48%上升到今天的14.81%.这表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注重知识评价的同时,也更注重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2.3课堂评价主体的变化

图3课堂评价主体的评价次数百分比数据显示,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课改前的评价中占80%,课改中期84.06%,课改十年后是66.67%,可见教师评价学生依然是课堂评价最主要的形式.可喜的是,随着课改理念的推广,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比例由课改前的80%降至66.67%,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有20%上升至28.7%,但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自主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依然很少出现,甚至没有出现.

2.4课堂评价客体的变化

图4课堂评价客体的变化百分比图4显示,数学课堂上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比例越来越高,由课改前的84.35%上升至87.33%,而过去那种对全班一起评价的“大锅饭”似的评价越来越少,这说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理念发生了改变,认识到个体差异性评价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优势.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实施和推进,中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评价形式日趋丰富多样.特别是启发性評价语和激励性评价语的使用率逐步提高,课堂评价发挥出更多的正效应,而且课堂评价在注重知识评价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堂评价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身份得到认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得到良好的实施,更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课堂评价在数学教育评价中发挥出更多积极的作用.虽然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3义务教育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变化特征

3.1数学课堂评价更加注重启发性

数学课堂教师的评价语言,既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学习进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既是对学习内容、方法及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评价,也是对后续学习环节及内容的调控和引导.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有着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等多方面的功效,教师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会使教师的数学评价语言显得更加敏锐和智慧.

现代数学课堂更加注重评价语的启发和激励作用.无论是课改前,还是经历了十多年课改的今天,数学课堂评价语依然是进行课堂评价的主要形式,其中启发性评价语和激励性评价语的上升幅度最大且变化显著性均为0.000.同时,评价更加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和帮助.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启发性评价语言(主要用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不全面时教师给予提示或引导性的语言)有:“这一步做对了,想一想接下来怎么做呢?”、“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说说这一步的理由吗”等等具有启发、引导意义的评价语,而不是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是直接叫其他同学回答;表扬性评价语言(当学生正确的或很好的回答完问题后对其以的赞扬性语言)有“非常好,你的解题思维很清晰”、“你的回答逻辑性很好”、“你能联系旧知识解题,真不错”等既有肯定之意又有表扬之意的表扬性评价语,这种评价符合实际,告诉学生好在哪里,哪里值得表扬,这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励性评价语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路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出时教师给予的)有“没关系,慢慢思考,我相信你能做的出来”、“没关系,这次回答不太全面,下次一定行”、“你的解题思路有点问题,如果能再仔细点就好了”、“别灰心,相信自己你肯定可以的”等具有鼓励、激励作用的激励性评价语,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甚至批评.

3.2数学课堂评价重视差异性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和成长背景,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生的差异既包括生理上的差异,又包括心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是“一刀切”,而应该进行差异性评价,评价的作用是促使每个学生在己有水平上不断的发展.

现代数学课堂评价已经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评价学生的将来,就是要发现学生现在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有效的评价使其优势得以发扬,使其不足得以改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组织课堂评价时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语言.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评价时要在表扬其知识扎实的同时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于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经常用激励性评价语鼓励其主动大胆发言.课堂评价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评价不再是只对优生进行评价,更不是一味地毫无原则的肯定,课堂评价中也有批评的声音存在.

3.3三维评价协调发展,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数学课堂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兴趣、好奇心等)、态度(投入程度、合作程度等)、个性品质(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价值观(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数学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等进行评价.评价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在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甄别导向功能,也有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因而评价对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确地认识与实施评价,对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数学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endprint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十年后,对知识的评价虽然是课堂评价最主要的评价内容,但对能力的评价情况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均值之间从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学生问卷由课改前的2.45上升至3.6,上升了1.15.数学课堂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工具,其评价的核心内容也包括对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评价.因此,现代数学课堂评价的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角度来讲,数学课堂评价更应该是一种动态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方面信息的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进步状况做出价值判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的积极学习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思维方法、解题策略以及学习习惯上的不足,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3.4学生评价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淡化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评价权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3],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淡化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评价权威.课改前、课改中期教师评价达到总评价80%以上,但是课改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数据下降至66%,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行为有34%左右.其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有对其他学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评价,甚至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及其他的评价.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让评价者始终认为评价是自己的事,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使评价产生最大效能.从而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对比反思、共同促进的过程,使课堂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让学生在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3.5数学课堂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数学课堂评价应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突出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数学课堂不仅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思维的表露、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这些变化做出判断,从而促进学生的提高.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信心等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个性品质状况.通过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既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也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进行判断,使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有效评价结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评价是课堂提问和课堂小测验,这些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数学日记和成长记录袋.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写数学小论文,进行课堂演讲、辩论以及社会调查等,可以表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数学教师应该对这些评价方式多一些关注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志侠.关于高中数学课堂评价语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SW+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问题浅析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