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
2017-11-04易静
易静
【摘 要】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以调动学生的探究主动性为基本,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为途径,全面更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以新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48
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中受到高度重视,如何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引导其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产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这些都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只有开展创新教学,重新创设初中数学课堂环境,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追求,完善教学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两个核心主体为主,简要论述如何有效推进创新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自主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撑,创新思维是学生掌握数学运算和推理的思维形式,从内部深入理解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独特的数学思维方法。例如,面对同样一道应用题,有的学生善于从条件入手,综合各种已知变量,探究其中的联系,再选取能够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公式或者定理,最后找到答案。但是有的同学,其擅长于逆向思维,先从问题的要求入手,看看题目要求证什么,从结果出发一步步向条件推理,以此解决疑点,将各种条件综合利用。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具备了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开展创新教学,必须因势利导,既利用其固有思维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又启发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素养。
(一)组织开放性教学,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中數学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探求问题,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分析问题,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多组织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法。例如,在求证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其全等条件一共有四种,分别是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AS(角角边),ASA(角边角)。很多时候,虽然已知条件和变量固定不变,但是总可以利用不同的定理进行全等求证。教师要多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以开放性的答案和解题过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识。
(二)创新教学形式、手段,培育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基础性条件。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对其后续的解题能力也有关键性影响。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慢,水平较低。但是,此阶段为了训练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开展立体几何教学,其中涉及到异面直线之间的关系、异面点连接的图形面积、高的计算求证等,难度较高,对很多同学来说都超出接受范围。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为学生呈现形象逼真的立体图形,并通过旋转、动画的形式,使其在头脑中建构完整动态的立体几何三维概念,推动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进行立体几何直线之间关系垂直或者平行的求证时,有时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运用直线平行定理和三角形全等、相似的定理等。这需要教师启发学生逐步推理,训练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为自主创新学习助力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才有助于刺激其主动学习探究。而探究兴趣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创新的闪现。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改善不良教育氛围,新课改应运而生。最新的教学改革就以学生为中心,借鉴世界上著名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探究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兴趣,培育其学习的自觉性,为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僵化,缺少生机和活力。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没有发言权和主动权,学习方式固定,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吸引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班级中营造活跃的探究学习氛围,对其他学生起到感染和带动的作用。互动一旦实现,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激励,不断闪现新的思想,出现新的探究方法,实现创新性学习。例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继而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提出问题,经过交流汇总,班级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对象。接着,要求小组合作在固定时间内讨论解决以上难点。教师把学习权利和主动性完全交到学生的手里,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其探究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切实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建构完整深刻的知识体系,推动创新能力的形成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理性学科,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体系,而是和学生实践紧密关联的实践科学。数学的定理和公式都是人们对生活规律的总结,其作用与价值又必须借助于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数学学科的这一明显特征,符合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纯粹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毅力缺乏持久性,但教学发现,学生对亲自操作归纳数学定理有着高度的兴趣。教师要多设计实践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的奥秘,产生学习热情。也只有经过亲自参与,才能自觉内化知识,为今后的创新发展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两条直线平行的定理时,课本上这样界定: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平行。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初,可以先让学生画两条直线,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再要求其画平行的两条直线。经过先后的动手比较,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不相交这一要点,但对“同一平面内”这一要求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之前的推断进行反驳,如果另一条直线在另外一个平面内,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借此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动手探究比较、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采取开放性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要形成自主探究的主体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深化创新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