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邯郸记》中“葫芦缠”意象的象征意涵
2017-10-28王淼
王 淼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00)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在其《明史讲义》中指出:“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①正德帝玩物丧志,英年早逝。嘉靖帝在位四十余年,不仅沉迷丹药,还任用奸相严嵩长达二十余年。隆庆帝一朝近六载,朝政各方面还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万历朝虽是明代历时最长的一朝,但皇帝怠于朝政,三十余年不见朝臣,惟留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皇帝的不作为必然会导致朝政贪腐和大权旁落,所以明代政治黑暗腐朽风气的形成并非一日之事,而是历朝历代的传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处于明代后期的万历朝,就是官场贪腐颓败集大成的时期。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本、“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就揭露了明万历朝的黑暗腐朽,以及世人唯官至上的官本位思想。
《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小说《枕中记》,写了邯郸卢生睡在吕洞宾的磁枕上,在梦中度过了一生的故事。在这一生中,他先偶遇了崔氏小姐,并在其帮助下考中状元。之后,卢生又经历了上战场、治理水患等事后,深得皇帝重用,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因他在科考时没有贿赂当时的考官宇文融,后用诗句“天子门生带笑来”否认与宇文融的师生关系,而被宇文融记恨在心。宇文融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陆卢生,使卢生惨遭贬谪,一家妻小也四处流离。经历了千难万险后,在同年考生萧嵩的帮助下洗刷冤屈。终其一生,都在宦海中沉浮,最后被赐国公尊称,至八十高龄而寿终正寝。死后发现这不过是黄粱一梦,仍身在邯郸的旅店,卢生遂大彻大悟。
在卢生梦中,一辈子在官场上的九死一生,其中大部分的灾患都来自宇文融。宇文融作为卢生那年科考的主考官,位高权重,却阴险诡谲。在宇文融看来,卢生不是一个能“迎合朝廷,取媚权贵”②的“奇才”。宇文融对于官场的看法在于:
﹝宇﹞万年枝上葫芦缠。﹝萧﹞老相公,怎么说个葫芦缠?﹝宇笑介﹞脚不缠不小,官不缠不大哩。
“脚不缠不小,官不缠不大”是我国的一句俗语,这是对宇文融“万年枝上葫芦缠”的理解,温端政主编的《俗语大辞典》解释为:“女子的脚不经过缠裹就不会变小,当官的不死磨硬缠巴结上司就不会得到提拔。”③汤显祖《牡丹亭》中也有“葫芦缠”意象的使用,徐朔方、杨笑梅校注时将其解释为“胡缠”。在此句中,也是表达相近的意思,即胡缠才有官做、才能将官越做越大。宇文融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官场中贪腐黑暗现实的态度。
宇文融的这句话,是在用葫芦缠来象征官场的黑暗。这种黑暗是从多角度展现,所以这句话也饱含了作者从多个方面的批判。首先是汤显祖对世人官本位思想的批判。正是世人对功名、官职的盲目追求,才为宇文融这样的位高权重者提供了为非作歹的温床。在这部戏剧中,卢生的黄粱一梦以他误入崔家后院为始。入赘崔家后,他的白衣身份令崔氏不满。崔氏自认“我家七辈无白衣女壻”④,因此要求卢生去参加科考。崔氏作为一介妇人尚且视白衣为耻,更不用说卢生这样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读书人了。卢生自言曾多次赴考,但从未高中。从前文遇到吕洞宾时,吕对卢生的评价可以看出卢生确有不俗的实力,后文他在官场多年的沉浮事迹也验证了这一点。但唯独在科举会试中难以出头。作者借卢生为崔氏解释之机,表达了他对权贵控制科举考试的不满:“翰林苑不看文章,没气力头白功名纸半张,直那等豪门贵党。”⑤宇文融所说的“万年枝上葫芦缠”,不仅指士人做官后的情况。作为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葫芦缠”之事,在科考前就已存在。宇文融在阅卷时看中了另外二位,这二人入翰林后一直在宇文融门下,仕途顺畅。反观卢生,就算得皇帝垂青,以状元身份授翰林学士,没有宇文融这样的靠山,在官场也举步维艰。汤显祖用卢生一梦,揭露了官场的明争暗斗和党派倾轧。御赐的红绫春宴上,卢生作诗拒绝宇文融,宇文融当即出言嘲笑:“有这般一个老官媒不用么。待我想一计打发他。他如今新除。中了圣意。权待他知制诰有些破绽之时。寻个题目处置他。”⑥并从此时开始等待卢生的破绽。从被派遣去陕州城清石路,到治理新河,后又被宇文融举荐出来上前线征战,卢生经历的每一项差事都担着极大的责任,甚至会危及生命。但宇文融位高权重,颇得圣心,他的“举荐”都会得到皇帝的批准,这样就使卢生不断陷入各种凶险境地。另一方面,面对圣命,如果做不好轻则被革职流放,寒窗苦读考来的状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重则生死异乡,独留崔氏与一众家小。这些都不是卢生能够选择的。宇文融虽在官场上处处陷害卢生,但却未留下切实可循的把柄,最后还是因为宇文融凭空捏造卢生“贿赂番将,佯输卖阵,虚作军功”之事,才获罪被拿下。
宇文融与萧嵩展开的有关“万年枝上葫芦缠”的对话,正是发生在他获罪之前。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宇文融作为一位前辈向萧嵩传授官场“秘术”,更是对宇文融为官一生的高度概括。“葫芦缠”象征的官场黑暗、贪腐、倾轧,既是宇文融从中切身感受的,也亲自缔造、推动过。
综上所述,汤显祖通过运用藤蔓葫芦“葫芦缠”这一意象,塑造了一个集合了历代权臣特点于一身的人物,描绘了一个集历代官场黑暗现实于一体的政治环境,通过对现实的夸大,揭露明代中后期朝政衰颓的事实,批判了各类官员的官本位思想。
注释:
① 孟森著.明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224.
②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01:2467.
③ 温端政主编,俗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06:690.
④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01:2464.
⑤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01:2464-2465.
⑥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01:2472-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