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晕书综合征”的成因及对策
2017-10-27郭俊奇黄先政
郭俊奇+黄先政
摘 要 目前,全民阅读堪忧,青少年阅读呈现新的特点。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取向、对课堂气氛的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滥用等,使学生远离了文本,远离了阅读;教师自身很少读书,也是造成学生不好读书的原因之一。建构书香社会,学校教育是关键。培养热爱读书的青少年,须将阅读课程化;建立学生阅读保障、监控、反馈机制;以美化之,引领学生发现阅读之美,体验阅读之美,享受阅读之美;澄清认识误区,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教师下水”,做学生阅读的榜样,行不言之教。
关键词 晕书综合征 阅读 语文教学 反思
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是有未来的民族。培养热爱读书的人,是教育不言自明的目标之一。“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多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量;“好读书”即是指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态度;“读好书”是从阅读内容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即是要学会选择书籍,要阅读思想先进、内容优秀的书籍,拒绝文化垃圾的污染。
一、青少年阅读现状与特点
2009年8月31日,赵毅衡在《广州日报》发表的《晕书综合征》一文中指出:在一次“国民读书习惯”调查中,“不读书”或“读书少”的原因除“没有时间”外,“我一看书就头晕”的原因格外引人注目,且以青少年为主。“得此病的青少年,或许是被成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气昏了头脑,看到文字就恼火。他们被强迫读这些东西之余,除了QQ和MSN,以及网上的‘浅阅读、报纸上的明星八卦,其他什么书都不想读。”与此相关的是,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从几年前的7%下降到2004年的5%[1]。每年中、高考后的“撕书庆祝”、日常的“看书催眠”都在说明着同样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一窥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从阅读的兴趣、阅读态度来看,“一看书就头晕”;从阅读习惯来看,有阅读习惯的人逐年减少,呈下降趋势;从阅读内容来看,以明星八卦、网络玄幻小說和校园青春读物为主,网文受追捧,经典被冷落;从阅读方式来看,以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为主,阅读方式呈现网络化、碎片化趋势,浅阅读流行。儿童文学专家朱自强用“三多三少”概括青少年阅读特点: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2]。
文中所说现象及所引数据,在反映出国民阅读堪忧的同时,更反映出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从阅读态度到阅读习惯,再到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等阅读教学最为核心、最为基本的目标均告落空,广大青少年“一看书就头晕”,学生群体成了“晕书综合征候群”,学校成了一群“一看书就头晕”的人聚集的场所,在这一残酷、尴尬的事实面前,我们的教育又有何“成功”可言,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不得不让人去反思。
二、学生“晕书综合征”成因分析
1.阅读教学规划内容的缺失
以文本解读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教学内容未进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掌握教师未教的知识或技能。只有教师将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内容纳入到自己的阅读教学计划、阅读教学内容之中,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施,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反观我国目前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文本为核心,围绕对文本的解读为主要教学内容,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等,“有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篇一篇地讲课文,认为把语文教材讲完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对于语文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要涵养什么具体能力,要达到什么智慧水准和情感水准,或者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者认识到了还缺乏必要的能力把它转化为一种教学行为”[3]。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使得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都是围绕“解读”二字而展开,抓住一篇篇的课文不放,不厌其烦地解读,精讲、细讲,而阅读情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关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内容却很少涉猎,可谓抓小放大,本末倒置,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成了“晕书综合征候群”。
2.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片面
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烈的同时,学生远离了文本,远离了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讲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象征着新课程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更多地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学生课文还没有认认真真的读上一遍,老师就组织学生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拓展,而这些讨论、表演、拓展等,往往是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围绕着一个道德问题或生活问题而展开,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学生的发言也不乏精彩之处,结果是远离了文本,学生自说自话,没有时间认真、安静、完整地读上一遍课文。此外,新课程倡导“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倡导多种方式的读,学生似在做游戏,学生关注的是自己在这场“游戏”中的表现,而非所读的内容。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集中注意力,慢慢地去读、去品,教师需要营造的应是一个安静自由、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并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不是一个热热闹闹、你追我赶的比赛情境、游戏情境。受此影响,学生养成了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方式,很难安静下来,细心地、耐心地阅读文本,热闹的游戏情境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及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3.多媒体教学的误读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和信息的呈现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用读图、听音、观影等代替读文的教学误区。如某教师在执教《雨铃霖》时,用一段画面唯美的配乐动画来展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画面中男女主人公手拉手伫立水边,衣袂飘飘,互视无语,泪珠从眼角滑落……丰富的诗意被简单化、戏谑化。长此以往,无疑将助长学生的阅读惰性,降低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学生习惯于被动享受,习惯于轻松阅读时,他们将越来越没有耐心,也越来越缺乏兴趣“啃”文本[4]。媒体以它的技术优势,平面化、简单化、直观化地呈现文本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对多媒体的兴趣,是一时的兴趣,造成的却是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阅读的远离。endprint
4.考试评价机制的滞后
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远离了阅读。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指挥棒”即是对评价导向功能的形象之说,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则不教,不学”。由于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量等很难用纸笔测试的方法真实、客观、公正地加以考查,而纸笔测试却是目前我国采用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當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量等在考试评价中得不到体现,教师放弃教、学生放弃学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试面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才是“王道”。当师生在“应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用一个个优异的成绩证明着各自的成功,却也与读书之路渐行渐远,最终收获的是“一看书就头晕”的尴尬,着实让人心痛。
5.教师审美阅读的缺乏
语文教师自身很少读书,是学生不爱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语文教师自身很少读书,自身不爱阅读,自身没有阅读的习惯。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语文教师很少读书,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视野狭窄,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在教参的一般层面,无法挖掘出文本背后蕴涵着的丰富意义与美;使得语文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奇、寡然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引领学生体验文本之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无法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徜徉于书海,享受读书之乐。很少读书的语文教师,就失掉了身上那层令人着迷的“书卷气”,一言以蔽之,就是“去文化”,“去文化”的语文教师,“去文化”的语文课堂,又怎能培养出好读书的学生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国民阅读堪忧,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对此,有专家称,阅读要提倡,但不一定非要立法才行,从学校的教育这个环节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是全民阅读的关键所在[5]。
1.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一些语文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阅读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重视课内阅读,轻视甚至忽视课外阅读;将语文教材视为“正书”,将报纸杂志、小说诗歌等视为“闲书”“没用的书”,一旦发现学生在学校阅读这些“闲书”,往往会直接“没收”,并告之“等以后考上大学了再看”等。这种将阅读分为课内与课外、将书分为“正书”和“闲书”的认识,说穿了,就是怕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一种功利的、短视的理解,一个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会差吗?语文教师须要做的其实是引导和鼓励,引导学生选择好的书籍、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正确处理阅读与学校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鼓励学生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前提下,珍惜和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和广泛涉猎,以阅读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2.设立“阅读课”,将阅读“课程化”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日常性阅读列为“课外阅读”,也在表明“读书”不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读书活动的落空[6]。通过设立“阅读课”,将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课型,用阅读的课程化规范、保障阅读活动有效化。每周可安排2~4课时,专门用来让学生读书,保证学生每周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有一定的阅读实践、有一定的阅读量。当然,这里的阅读课,不同于按语文学习领域划分的与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等并列的“阅读”,而主要是选取古今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历史文化读物等,让学生走进书的世界、书的海洋,在广泛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在大量的阅读中,积淀知识,诗化品格、飞扬心灵,体验读书之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
3.建立学生阅读保障、监控、反馈机制
从国家层面讲,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阅读课”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要求、课程标准、课程评价办法等;从学校层面讲,建设书香校园,加大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加强阅读课的督导等;从教师层面讲,阅读课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教学活动、阅读课教学评价等;从学生层面讲,要制定阅读计划,参与阅读实践,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成果等,上下协力,建立学生阅读的保障、监控、反馈机制,以确保将学生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4.以美化之,引领学生
王国维说:“其教人也,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一篇文章,一部著作,经作家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推敲润色,最终成文,无不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构思之美等,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背后的情感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引领学生品味文本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美,通过这一次次的发现之旅、探险之旅、体验之旅,发现阅读之美,体验阅读之美,享受阅读之美。当学生一旦认识到、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时,就会被这种美所吸引、所陶醉,自然会生发阅读兴趣,并逐渐形成终生志趣。
5.“教师下水”,做学生阅读的榜样
叶圣陶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师要“下水”,他说,语文教师要教好作文,根本在教师要深知作文的甘苦,那么,练笔就显得非常必要。要教学生读书,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7]。语文教师首先要读书,以身先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学生阅读的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成就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对一个人,特别是对青少年心智的养成、性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晕书综合征”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多举措、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造就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青少年一代。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晕书综合征[N].广州日报,2009-08-31.
[2] 庄建.把阅读的快乐还给孩[EB/OL].http://www.gmw.cn/01gmrb/2010-05/31/content_1137202.htm,2010-5-30.
[3] 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
[4] 徐燕.读图时代:守护文字的诗性[J].语文教学之友,2010(2).
[5] 上官云.国民阅读状况堪忧“全民阅读”是否应立法引争议[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3-8-30.
[6] 吴忠豪,汤振纲.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7] 叶圣陶.教师下水[N].文汇报,1961-07-22.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