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7-10-27罗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高效

罗静

[摘 要] 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是普通高校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拓展型艺术类选修课程,与专业性舞蹈教育课程的目的与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需要摆脱专业舞蹈教育的束缚,开辟新的道路,可以从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自主研发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真正使学生从该课程中吸收有益的养分,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效;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现状

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全面育人的作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舞蹈教育活动,倡导普及舞蹈课程的改革。笔者在阅读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研究者在普通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现实问题的认识上有一致的观点。张薇在《高等师范舞蹈教育的功能和模式探究》一文中说道:“中国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以及设立舞蹈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从性质上界定培养舞蹈教师是其首要目标。作为基础舞蹈师资的重要来源,一直被定義为舞蹈教育功能实施的生力军。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演艺舞蹈教育的影响,高等师范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课程为蓝本……建构自身教育体系。”文中阐述了当下高校舞蹈教育与专业性舞蹈教育的区别,剖析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现实问题。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缺乏自身体系建构

目前的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普遍引用或借鉴专业性舞蹈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适合自身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这种生搬硬套专业舞蹈教学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公共舞蹈教育的要求。

(二)师资较为薄弱

目前,许多普通高校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也配备了相应的教师,但舞蹈教师岗位较少,部分高校甚至外聘教师完成舞蹈教学;不少高校只配备一到两名非舞蹈专业的艺术教师承担全校的舞蹈教学工作。这显然无法满足公共舞蹈课程的要求。其次,高校舞蹈教师通常既要完成全校性的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承担校园舞蹈社团的指导、比赛等,难以潜心研究课程建设。而外聘的舞蹈教师大多数不会将重心放在学校教学上,不会主动研发教材。

(三)理念较为落后

全面育人、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未渗透到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中,导致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舞蹈教学可借鉴的模式不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往往直接借鉴专业舞蹈教育,大部分以简化的专业教材为参考。其次是生硬地将人文教育内容嫁接在专业民间舞蹈教材中,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类似于穿新鞋走旧路,并未将素质教育的功效全面发挥。

(四)课程安排僵化

普通高校舞蹈课程作为非专业类公共艺术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一般学分为2分。在学分制度下,公共舞蹈课程安排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其一,学生选修了舞蹈实践课程后,学分就够了,通常就不会再选修其他艺术类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其二,舞蹈课程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按照规范进行柔韧性训练、身体能力训练以及表演训练,因此达不到课程要求。其三,舞蹈训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在较为紧凑的课程时间安排下,“美化形体”“培养气质”的教学目标很难达成。

二、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思路和措施

“素质作为一个合成性结构,它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知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7要素层面合成,素质教育也由此包含了以上7种类型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教育目标,而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舞蹈教育也不仅仅是审美教育,更是身体教育、心灵教育与、人格教育、生命体验以及创造能力的教育。高校公共舞蹈课程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技能训练和模仿,应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为此,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构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公共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的教育对象、目标都不同,培养高、精、尖的的舞蹈表演人才是专业舞蹈教育的目标,而培养身心健康、有创新意识、有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有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追求和归宿。因此,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确立全面育人的课程观和价值取向,然后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作为拓展学生能力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按内容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训练课程,包括基本功训练课程、芭蕾舞形体课程、体育舞蹈课程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达到让学生身体得到训练,习得舞蹈技能的目的。第二类是人文舞蹈课程,如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等。学生通过学习该类课程,可以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在体验不同风格的舞蹈形态中,理解深厚的舞蹈艺术文化。第三类是综合提高课程,如教育舞蹈课程、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创造性舞蹈课程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素质达到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需求和个性,进行课程选择。

通过构建起科学的公共舞蹈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选拔有舞蹈兴趣和特长天赋的学生进入学校相关的艺术社团。

(二)重视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研发

现代舞理论之父鲁道夫·冯·拉班,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教育舞蹈”理念,鲜明地提出了区别于培养职业舞者的专业舞蹈教育,而是通过舞蹈来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目的的舞蹈教育概念。拉班是在研究“人体律动学”的时候,对舞蹈教育开始深入研究,并成为舞蹈教育家的。他在对动作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舞蹈的教育和治疗价值,从而提出“力效”的概念,并将“力效”思维运用于舞蹈教育中。通过对各种动作的研究,他倡导了能升华到人格教育的现代“教育舞蹈”理念,并应用到国民教育舞蹈中。他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教育界,“教育舞蹈”理念传到了英国、日本等国家,并发展成各有特色的教育舞蹈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舞蹈教育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尽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在我国仍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缺乏自身课程建设,但国际经验、优秀成果以及西方现代舞课程的引进,为公共舞蹈实践课程研发提供了广阔视野和有利的参考。endprint

公共舞蹈实践课程应定性为综合类课程,也可以称之“拼盘式”课程。这种课程是打破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应成为“为了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研究”的“培养人的活动”。

要求“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即课程”,公共舞蹈实践课程的研发要求教师在明确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之上,坚持以当代科学理论为支撑,广采众长,甚至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各种有效资源,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设计课程,编写教材讲义。

笔者结合自身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涉及了“即兴舞蹈”“环境舞蹈”“素質教育舞蹈课”“游戏舞蹈”“创造性舞蹈”以及“身体建筑师”等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提炼设计(如下表),以供借鉴。

与此同时,考核评价方案进行了调整。平时成绩占40%,包含考勤到课率(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20%);期末成绩占60%,以5—6人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舞蹈影像的创作。每个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自行决定拍摄主题,最后以教师评价(40%)结合学生互评(20%)的方式进行打分。评分要点包含作品的完整性、创造性、设计与编排、合作情况,以及最后展示中小组成员的语言陈述,进行综合评价。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舞蹈实践课堂中,“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较为常见,但这种训练、模仿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公共舞蹈实践课程应该以“育”为主,“教”为辅;以“体验”为主,训练为辅;以创造为主,模仿为辅,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舞蹈,并获得身心的全面塑造,建立起强烈的自信。教师应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舞蹈,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以“全面育人”为宗旨的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中,首先需要改变“教师为主”的理念,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避免固定思维和模式,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余留足空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将技能习得的目标模式转变为“对舞蹈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研究和判断,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第三,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第四,将“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课堂可以是生活,可以是社会,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中既是体验者、参与者,又是生命的探索者和创造者,课堂也就被赋予了无限可能。

高校公共舞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虽无固定模式可循,但有其规律可寻。只要所有高校舞蹈教师坚定信心,在“全面育人”的道路上大胆探索,为公共舞蹈实践教学披荆斩棘,就能开辟出一条多彩而又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美]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M].张文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郑慧慧.舞蹈的力量——中外舞蹈素质教育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万永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高效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