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17-10-25崔哲洙卢万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高校问题

崔哲洙 卢万合

[摘要]形成性考核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文分析了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势,指出了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具体包括:采用小班额、导师组的授课方式,加强授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妥善遴选形成性考核课程,科学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方式。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高校;问题;优化策略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高校课程考核主要类型有两种: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长期以来,终结性考核一直是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手段,许多课程都是一次闭卷考试就决定课程成绩,很不科学。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行开卷与闭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形成性考核比重。尽管学术界还有争议,但从课程评价角度看,形成性考核就是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形成性考核早期在电大系统课程考核中采用较多,近些年,许多普通高校也开始进行形成性考核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性考核较之终结性考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施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二、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势

(一)及时反馈学习状况,提升学习效果

与终结性考试不同,形成性考核能够让教师系统了解学生学习过程、阶段性学习效果,从而判定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形成性考核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也可以根据形成性考核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通过自主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者共同努力,将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二)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性考核形式多样,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避免单一考试范围狭窄、形式单一、偶然性较大的缺点。形成性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形成性考核考查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分解了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并思考其应用性,不仅能够考核知识目标,而且还能够充分考核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大班额授课,教师负担过重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往往都采用大班额授课,少的有五、六十人,多的可能有一百多人,甚至部分和班课程能达到几百人,这样就给形成性考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形成性考核内容、环节多,大班额情况下,教师工作量将很大,平常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学习档案等均需要教师逐一审阅、批改、评定成绩,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二)教师教学理论能力不足,考核实施效果缩水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不同,更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指导、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理论能力。我国高校教师,除了师范专业毕业外,一般仅在教师入职培训中学习了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日常教学没有问题,完成形成『生考核就很困难,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考核的科学性很难保证。

(三)课程遴选随意,形成性考核的优势难于发挥

形成性考核具有一定的课程适用性,不能什么课程都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强力推行形成性考核,这样就很难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优势,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本身难度较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小,就不适用于形成性考核。

(四)考核方式趋同,标准缺乏依据

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方式趋同化严重,一些高校对形成性考核内容规定死板,无论什么课程,考核都是作业、小论文等,不能充分反映课程自身的特点。而且,形成性考核标准随意性也较大,有的课程虽然制定了考核评分表,但评分标准随意,各项指标的权重全凭教师自我感觉,缺乏必要的依据。

四、高校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化策略

(一)采用小班额、导师组的授课方式

形成性考核采用小班额不仅可以减轻授課教师的负担,而且有助于师生、生生问的交流互动,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考核课程中的小班额规模,应该以25人以内为宜,不应超过30人,当然,以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此外,形成性考核课程还可以实行导师组授课方式,由多名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1人为主讲教师,其他人辅助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对于一些师资匮乏的学校,还可以采用研究生助教等方式予以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的继续教育

形成性考核对于许多高校教师仍然属于新兴事物,加之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知识存在的共同问题,必须加强授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授课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知识培训。这方面培训可以采用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等较为灵活的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论知识及理念,目的就是让教师懂教学,能够科学教学。二是,形成性考核教学模式的相关培训。这个培训内容可以采用专家指导、实地观摩等直观性的手段,以方便形成性考核课程授课教师的模仿,我国电大系统形成性考核实行的较早,经验较为丰富,可以作为高校教师该内容培训的主要参考。各高校在推广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教研立项的方式,为授课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鼓励他们对形成性考核进行深入研究。

(三)循序渐进,妥善遴选形成性考核课程

形成性考核更适用于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因此在实践操作环节,必须循序渐进,遴选形成性课程。各高校在推行形成性考核模式过程中,应该制定课程遴选标准,并遵循“小步子”原则,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渐推广。

(四)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方式

考核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对教学目标实现效果的检验,形成性考核也是如此,因此形成性考核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严格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形成性考核标准除了反映知识目标外,还应该反映技能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考核标准确定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考核方式,比如知识目标的考核,仍然适合考试的方式,技能目标的考核,以实际操作方式考核为宜,其他目标的考核也有其适用的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因此,形成性考核必须有规范的考核大纲、考核进度表,将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等都应该纳入其中,表1为吉林师范大学某课程简化的形成性考核进度表。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必须进行必要的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无需再固守传统,以传授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内容,事实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课堂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认知能力、思维方法等需要在认知、思维过程中逐渐形成,采用形成性考核将有助于引领高校教学向注重过程改革。

在现实中,一些高校由教务部门控制教学考核的权力,教师必须按照教务部门制定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对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不利于形成性考核方式的推广,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下放权力,允许教师自主决策,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形成性考核方式。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高校问题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