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的话语能力探析

2017-10-25张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辅导员

张科

[摘要]辅导员话语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的内容能展示其话语能力。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的话语能力普遍存在着态度上的强制性、内容上缺乏主题性与针对性、形式上的乏味性与干瘪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使用话语中的寒喧、暗示、余地和修辞等话语手段和话语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话语能力

自2012年以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相关高校协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已经连续开展五届,各省自治区、各高校也相对应地陆续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评选优异的选手参赛。大赛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与展示、基础知识测试、微博(公文)写作、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交流、提升辅导员思想境界、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助力,比赛内容符合辅导员职业发展要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明显、突出。

一、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话语能力概述

“话语是在交际中的决策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大编码而产生的言语成品。”话语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话语能力。辅导员话语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在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入浅出,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输出最多的信息和知识;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和倾听能力。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往性,学生工作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辅导员要从遣词造句、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等方面去传递观点和情绪。共情能力,即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方可把握问题的症结,抓住关键,才能有的放矢。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内容除了基础知识测试与微博(公文)写作外,其他内容都能展示出辅导员的话语能力。语言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武器,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辅导员的话语能力往往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话语能力,运用一定的话语手段和话语策略,对辅导员及其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话语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与分析,对近年来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现场比赛视频的观看与记录,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话语能力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态度上:辅导员话语呈现出强制性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被赋予管理、引导、教育学生的权利,而学生则相应地被管理、被引导、被教育,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时,容易彰显出教育者的权力,在话语态度上,呈现出强制性。如辅导员在比赛中在进行谈心谈话项目考核时,语言容易偏重于灌输、滔滔不绝地讲,极少考虑到学生的情绪与感受,有些参赛辅导员常用一些“必须”、“如果不这样,就会怎样”等带有强制性的语句或语调。如某辅导员针对“某班长带领班上同学因食堂饭菜涨价而罢餐”的问题,与该班长谈心谈话时说道:“如果你不制止这种行为,你就有可能被学校开除。”没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直接采用强制性的话语,非但没能解决问题,还引发班长新的情绪。该辅导员在此项目上的得分也不高。因此,谈话学生在多次“被教育”后,变得不喜欢与辅导员交流,学生在与辅导员有限的谈话中,缺少了平等的交流平台。

(二)内容上:辅导员话语缺乏主题性与针对性

日常工作的琐碎,繁重的工作压力,往往让辅导员忙于事务而缺乏总结与思考,因此,在自我介绍与展示中,容易出现只是简单的介绍、工作的罗列,缺乏主题,缺少个性;在主题演讲项目考核中,辅导员语言较官方,缺乏生命力和信服力,会采取空洞枯燥的口号去说教,不能举例子、说事实,大大影响辅导员演讲的效果。在案例分析中,辅导员语言成为学校相关部门政策通知的“传达筒”,没有主题,自然缺乏新颖性与针对性。辅导员没有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说套话与空话,实施效果不会明显。如某辅导员在比赛中抽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观”这一演讲主题,颇具文采地介绍了新时代背景的特点及其带给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唯独忽略了“学生观”这一关键主题,缺乏主题性的演讲直接导致其得分不高。

谈心谈话是需要艺术的,它与平时的对话不同,它要求春风化雨式的、随风潜入夜式的,采用启发式、引导性、围魏救赵式的手段,而且要根据对象反映的不同情况随时进行自我调节,具有针对性。但在职业能力大赛中,有些辅导员直来直去、语无伦次,有的讲话“嗯”、“啊”拖着语音或官腔十足,让人听着不自然。

(三)形式上:辅导员话语体现出乏味性与干瘪性

辅导员在主题班会项目中说话的语言有时较为哕嗦,缺乏重点,流于繁琐,有时准备不充分,导致讲话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空洞无味。形式上较乏味与干瘪,学生自然不喜欢听。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对学生没有敞开心扉,不说真话,交真心,在听取学生交流时,语言听起来呆板,苍白无生气,谈话的氛围较乏味。如“你来干嘛?”“你有事吗?”“你找我干什么?”等等。如某辅导员在与学生就“某畢业生为了找工作需要,央求辅导员帮其开具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证明,但事实上该学生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题目进行谈心谈话,经该学生多次央求,辅导员不知如何应对时,脱口而出“你找我干什么”这样生硬的语言,让谈话氛围陷入尴尬境地。在其他项目的考核中,辅导员话语也缺乏应有的机智与激情,缺乏必要的幽默与风趣。

三、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的话语手段和话语策略endprint

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交际丰富多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使用到的话语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职业能力大赛中更是如此。如在谈心谈话项目中,与学生正式交谈之前的寒暄与铺垫,谈话主题的切入,引而不发的暗示;主题演讲或自我介绍中,语音语义的修辞手段;案例分析中,说话留有余地;主题班会中,不宜直说时的绕弯子等,都是话语手段和话语策略的运用。

(一)辅导员话语中的寒暄

寒暄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询问彼此的境况,包括起居、冷暖等各类琐事。在言语交际中,我们要遵循话语的语用原则——礼貌原则。适当的寒暄,也指平时我们所说的打招呼,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体现出说话人的素质修养。按何自然先生的观点,“寒暄也是一种社交指示,是作为社交行为的言语表现方式”。可有时候,说话双方的寒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社交指示,它是双方进入正式话题之前的一种铺垫,说话人表面上是寒暄,实际另有目的,或者看似简单的寒暄语言背后隐藏着其他的话语信息。

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往往在和学生谈正式话题前,先与其寒暄,目的是缓和气氛,建立融洽的交谈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赢得学生好感,为接下来的谈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某辅导员在比赛中抽到的题目:某学生会主席候选人在选举投票前,通过请客等方式进行拉票,同学将此情况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与该生进行谈心谈话。以下是比赛现场情景:

辅导员:小张,你好!

学生:老师好!

辅导员:最近很忙吧?

学生:是的,正在准备竞选的演讲稿。

辅导员:很好,演讲稿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听说你还在做其他准备?

学生望了一下老师,稍作停顿:就是和同学聚一聚。

接下来的对话,辅导员很自然地引入了请客拉票的主题。该辅导员没有单刀直入地奔主题,而是用“最近很忙吧?”的寒暄切入,气氛是融洽的,继而肯定其准备演讲稿的态度,让学生倍增好感。“听说”“其他准备”让学生瞬间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不生硬也不尴尬,看似寒暄,实则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谈心谈话。最后的得分很高,该辅导员凭此还荣获了“十佳谈心谈话”单项奖。

(二)辅导员话语中的暗示

交际的明晰眭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应该清晰明白地把信息传递给听话人,也就是格赖斯讲的会话原则中质的准则和量的准则。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有时直言其事不符合当时的语境,不合时宜,因为我们言语交际的原则除了明晰性外还有得体性和艺术性。因此,人们在交际时,经常会根据不同的语境、自身言语能力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调节变换。“暗示”就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话语手段。

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之时,应当运用一些积极的暗示性语言,以此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目的,让他们主动进行自我反思,渐渐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意识。比如,某辅导员抽到的谈心谈话题目是,“与平时比较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逃课上网的学生谈话”,此时便可以用暗示性的语言说:“看你最近精神气色不错,肯定是晚上不怎么上网了。”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辅导员对自己很关心、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因此便会渐渐自觉地减少上网行为,形成自我约束,达到谈话的目的。

再如,某辅导员抽到就“某毕业生找工作屡屡受挫”的问题与该毕业生谈话。辅导员讲述了自己找工作多次失败的经历,后来却能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取辅导员,其主要原因是考前充分了解学校和辅导员职业情况,通过自身的例子,暗示该生受挫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满意地结束了此次谈话。

(三)辅导员话语中的余地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某人向他人下保证时,常常不是完全肯定或绝对,而是留有余地。如小李要小张请客:

小李:你一定要请我吃饭,我都帮了你这么大的忙。

小张:那当然,我下周三保证请你,除非那天太忙没时间。小张向小李下保证,保证周三请他吃饭,但后面又说出了如果那天没时间的话我就没办法了,这就为自己的保证留了后路。像小張这样,我们在与他人交谈,答应他人话时或下保证时留有余地,这是一种话语手段和策略,叫做话语中的余地。“余地”会让说话人即使最后没能践行承诺,也不至于失信,因为有过话语的“预防”,避免了言语的过于绝对性,是我们言语交际中需要注意的。

在案例分析中,辅导员抽到题目,简短的准备后便开始向主考官分析案例,在叙说解决措施时,遇到不确定的事务时,应该多使用话语中的余地,给自己留后路。同时,在谈心谈话中,面对学生的承诺,也要注重话语的余地,以免因其他原因失信于学生。如某辅导员抽到的案例题,“某学生通过开发网络APP,如卖水果APP做生意,却严重影响了学业,导致挂科”。在案例分析时,该辅导员显然对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记不太清,他在肯定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同时,建议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这是话语的余地。再如,主题演讲中,某辅导员就“三严三实”展开一分钟的即兴演讲,由于没有任何准备,在引用某句名言时,该辅导员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用话语的余地给自己预留了台阶。

(四)辅导员话语中的修辞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但绝非意味着其语言必定枯燥、乏味。辅导员应该主动学习掌握比喻、警语、双关、婉曲、引用、重复、双关等语言修辞手法,使语言幽默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用生动形象、妥贴鲜明的话语展示教育的意义,给教育对象以深刻印象和语言艺术的美感。

在自我介绍与展示中,辅导员运用比喻的修辞让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引用的修辞,让语言有文采有典故,运用重复、排比等修辞,让语言有气势有章法。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中,辅导员都可以适当地使用修辞,彰显个性,表达幽默,容易出彩。

如某辅导员针对“人生理想与民族之梦”进行主题演讲,她讲述自己在四川大凉山支教经历时说到:“满天的繁星一样让我感动,如同大凉山孩童的眼睛。”这一比喻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生动诠释了支教孩童的淳朴带给他的人生感悟。再如,某辅导员就“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怎么办?”的演讲,他连续用了“这是大数据吗?”的句式,反问和反复修辞的兼用,深刻表达了大数据时代学生工作的挑战,掷地有声,演讲效果自然流露。某辅导员在自我介绍中,结合自己医学专业的特点,引用“望、闻、问、切”的术语来表达学生工作的四个维度,既有新意让评委眼前一亮,又能通俗易懂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得分较高。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辅导员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思考
如何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