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

2017-10-25王静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辨能力英语写作

【摘要】思辨能力也叫批判性思维,其外化表现为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考、判断能力才能进行深入而理智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练习,锻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各项环节中注重思辨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课真正成为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平台。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思辨能力 英语阅读 英语写作

引言

思辨能力也叫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敏于探究、谨慎判断等一系列思维品质或心理倾向,其外化表现为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拥有思辨能力的英语学习者一方面能够自行领悟文本作者的意图,阐释文本,提取可为自己所用的必要信息,另一方面不会流于表面,盲目追求标准答案、不关注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而是积极探究现象(如文本的字面含义)背后的本质(如文本结构与逻辑、作者的论证过程),并在慎重思考后将输入性学习(阅读、听辨)自动转化为输出性交际(写作、口语)。面对飞快更迭的知识与层出不穷的信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考、判断能力才能进行深入而理智的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读写课选用各类文章作为教学材料,通过阅读与听力训练等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练习,锻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及要求;而作为大学生所有课程中的为数不多通识类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融会贯通各类知识、锻炼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在教学各项环节中注重思辨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课真正成为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平台,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智能手机等电子工具对获取知识起了辅助作用,但也成为了有效学习的一道屏障。其一,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追求信息的积累却不加思考,并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科学运用。由于信息提取的迅捷性,手机与网络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甚至免去了思考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甄别信息、增强判断力,科学学习无从谈起。其二,在课堂学习中,玩手机现象严重,老师自说自话,学生“学不关己”,更不要提在课下无老师监督时学生的自学情况了——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已然对学生有效学习构成了威胁。

語言是交际的工具,大学英语课更是强调听说读写译等各类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思想、体悟语言的魅力。过于强调教师的说教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角色,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此外,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会激励教师拔高思维高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达到教学相长。而教师思维贯穿始终,没有学生思维亮点的课堂会使教育的魅力黯然失色。

学生不屑于思考,教师得不到学生思想的回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学生会读而不会写,听懂却不会说。以英语阅读学习为例,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与体会,没有练习阐释文本作者的观点、剖析文本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也就失去了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突破口,宏观理解篇章的能力与书面交际的技巧当然也就无从提高。因此,并不乐观的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环节,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深入学习,增进教师教学反思,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思考环节。在对分课堂上,教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此为Presentation。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课后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完成对教材内容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理解,这个过程为Assimilation。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进行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叫做PAD class。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学习效果增强。

二、“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和方法

思辨的标准是由十个维度构成的: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完整性、重要性、公正性。针对学生疏于思考、教师备课量大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达到科学思辨的标准,本人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与现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按照“对分课堂”理论提出者张学新博士的基本理念,提出如下改革措施与教学方法:

1.“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相结合。“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相结合。“隔堂对分”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如果某门课程每周1次课(2节),则第1节教师讲授课程概论,并简单介绍对分课堂模式及考核方式,第2节教师讲授第一章绪论的内容,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教师讲过的内容,并完成读书笔记和

(或)“亮考帮”作业。第2 次课第1节学生分组讨论作业内容,然后教师抽查部分小组的某个同学,请其分享讨论内容、形成的观点及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第2节教师讲授新的授课内容,以此类推。

“当堂对分”就是某次课上或者某节课上,完整实施对分课堂的五个环节。比如45分钟的课堂:25分钟讲授、给出思考题+5分钟独立学习、写出解答+8分钟小组讨论+7分钟全班交流;还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实施三分钟对分:1分钟学生回味教师讲过的知识点+1分钟与同桌讨论+1分钟抽查2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有6分钟、15分钟对分等多种灵活方式。

2.凝练教学要点,增加思考时间。无论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对分”教学,其教学内容的依托都是教学要点。不同的是,“对分课堂”模式中的教师讲授时间大大缩短,大概只有传统授课时间的一半甚至更少。教师事先将要讲的内容去粗取精,凝练要点,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阐释,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直观展示出本次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减少学生的思考负担,尽可能使学生在课下内化吸收知识的时候将精力放在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完善作业布置,提高思考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就是思考和内化吸收知识内容的时间。“对分课堂”的作业增加了“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三方面内容,对于复习起着关键作用。“对分课堂”作业布置要完整而合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情况,一方面依托课堂讲授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提供思考空间,为下一步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以Persuasive writing(说服性写作)的作业——《说服同学戒掉手机瘾》为例,这个作文主题既契合说服性写作的要求,也符合学生喜好玩手机的实际情况;既能警醒学生,也能让学生之间有相互督促的意识。能够引发学生深入反思的作业会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带来积极效果。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生生互动。“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主要就是教学主体的全面互动,鼓励思想的交融与碰撞。现以Persuasive writing(说服性写作)教学为例。Persuasive writing是大学英语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技巧与模式,教师选取“说服性写作”作为写作教学重点,并运用“当堂对分模式”进行教授。第1小节,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由教师再总结运用说服性写作背景,讲解“说服性写作”的基本要求及写作方法,最后给出写作重难点

(作者立场、文章结构等)及其他写作提示。第2小节课,教师布置本节课写作主题:《说服同学戒掉手机瘾》。第1-10分钟,学生查看学习笔记,内化吸收本次课知识点,然后各自在纸张左侧写出“说服性写作”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这个结构在纸张右侧用英语列出《说服同学戒掉手机瘾》的写作提纲。第11-30分钟,学生进行篇章或段落写作。

第31-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由五至六名学生组成,既包括英语技能较强的学生,也包括需要帮助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写作要点,交换写作成果,按照教师给出的作文评判标准相互修改文章(段落)、指出不足,并评选出本小组最优秀的一篇(段)。第41-50分钟,每组推荐一篇最佳版本的作文通过口头或投影仪屏幕展示给全班同学,由其他组成员点评,教师最后以全班写的最好的文章(段落)为例再次强调写作重难点,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听课、练习、评点作文、全班讨论等各个环节反复思考、记忆写作方法,教学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思考的公正性与完整性得到了提高。

5.使用微信“对分易”。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玩手机,不愿融入课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问题。既然学生爱玩手机,教师不妨将手机的使用融入教学当中。微信“对分易”公众号与“对分课堂”紧密结合,具备在线点名、作业提交、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等多项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对分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使用在线点名的方式“占用”学生玩手机的时间,并在学生注意力整体不太集中时将作业发布到平台上,监督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在线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及时组织讨论、点评,学习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立刻放下手机,继续听课。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对分易”需要教师加强监督,以免适得其反。

三、结语

“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对分课堂”将使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對分课堂”有助于改变大学生不爱思考,随波逐流,容易为偏见左右,急于判断的现实,从而使学生既博学,又好审问,既乐于慎思、明辨,又善于笃行,最终成为拥有相信理性、独立思考、公正、诚实等良好思辨品质的人,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 Paul&Linda Elder.How to Write a Paragrap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刘旭阳,郭晓英.基于动态评价和对分课堂理念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1).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究出版社,2017.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9).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河南郏县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思辨能力英语写作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