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之魏晋南北朝文论解读

2017-10-24王琛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成就辉煌的时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不仅能够运用全新的视野阐释这部外国作品,而且能够进一步地佐证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妙性。

关键词: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芥川龙之介;《杜子春》

作者简介:王琛(1990-)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5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蕴含着人类丰富思想文化。在内涵丰富的古代文论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中国体大虑周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出现了古代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这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蕴藏着人类共同智慧的文学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学理论的运用也是不分国别的。因此,本文将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从中国古代文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入手分析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尝试运用一种全新的视野解读外国作家和作品。

1.作家论

“刘勰从作家的个性、才能与创作风格的关系,社会、时代和地域环境对创作的影响等不同角度,系统的讨论了作家才性的差异性,得出了‘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结论。”(蒋凡、郁源 1994:84)魏晋南北朝文论强调作家的个性、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社会时代都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的精神失常以至离世,在芥川龙之介的一生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从小失去母爱的芥川龙之介,对母爱具有深深地眷恋。在《杜子春》中芥川龙之介安排杜子春在看到母亲舍身成全自己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张口叫声了“妈”。这正是芥川龙之介借杜子春之口,表达了对母爱的呼唤。作者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把中国唐代小说改编成母爱的故事,并塑造了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正体现了作家对母亲喷薄而出的感情。由此可知,作家在创作时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

2.创作论

“诗缘情”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创作论之一,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看重情感的传统。“诗缘情”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悲哀之情,不仅成为作家的创作动机,而且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蒋凡、郁源 1994:86)作家在哀怨与忧愤的激发之下,能够使文学作品达到很高的美学境界。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弱点的大胆揭示,体现在文中杜子春说道“人都很薄情。我成为了大富豪的时候,他们又是奉承又是迎合,但一旦我变成穷人,他们会怎么样呢?连一张好脸都不给我看。”(李斌 2010:179)即杜子春对世态炎凉的体悟,世人对他从极尽奢华到身无分文前后态度的转变,使得杜子春意识到人的薄情寡义,从而厌倦了人世,希望成仙。这个情节反映出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利己主义的批判,从而表达出悲愤之情。反过来,正是由于芥川龙之介在现实中遭受的种种失望以及对人性自私的深恶痛绝,所以才产生创作的灵感进而创作《杜子春》。芥川龙之介对利己主义的悲愤以及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的厌世之情,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正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悲哀之情,所以才会在创作时,有意识地把这种悲愤全部投入到作品之中,以致作品的人物更加生动,情节更加逼真,情感更加真挚,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进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3.鉴赏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鉴赏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学评论的繁荣。其中,“味诗法”是魏晋南北朝文论家的文学鉴赏方法之一。“钟嵘在《诗品序》中主张诗要‘有滋味,作诗者,诗要做的有味;赏诗者,则要会心味诗。”(蒋凡、郁源 1994:94)

采用魏晋南北朝的“味诗法”来鉴赏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能够更加透彻地体味该作品。虽然《杜子春》作为一篇童话,表达的主题是母子之爱战胜了冷漠自私的人性。但在《杜子春》的结尾,仙人给杜子春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我在泰山南麓有一间屋子。那间屋子和周围的田地一起送给你吧,快去住吧。现在屋子周围应该正开满了桃花吧。”(李斌 2010:207)这里的“桃花”却隐含了作者的另一层深意。作为读者,在解读作品中的“桃花”时,不能单纯认为这是形容山间小屋的一种装饰,而要深切体会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烂漫盛开的“桃花”,对于热爱陶渊明、王维的芥川龙之介来讲,象征着中国式的“隐遁”生活,这里可以折射出作者真切地向往桃花源的理想国。鉴赏者应该把 “桃花源”与作者痛恶的丑恶俗世进行对比,从而推断出作者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社会的丑恶,极力寻找病根,但苦于找不到良药的结论。作为鉴赏者应该用心体会“桃花”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与作者的思想,这正符合了魏晋南北朝鉴赏论“味诗法”的真意。

结语:

运用中国古代文论分析外国作品,不仅能够换个思维和角度鉴赏品评外国作品,进一步挖掘作家思想与作品含义;而且,通过分析外国作品,进一步证明我国古代文论的精辟,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本文通过寻求中外文学的相通之处,以期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2]李斌.大正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勰.文心雕龙[M]. 王志彬.北京:中华书局,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晚期创作及其自杀原因
《河童》的哲学性解读
芥川龙之介《北京日记抄》的生成及空间幻想
失落的“真相”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日本明治中后期作家笔下的隅田川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反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