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听觉审美意蕴如何体现
2017-10-20张姝娜
张姝娜
【摘要】今天,进入到广播电视传送的新媒体时代,似乎单靠声音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广播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时机,不仅能够把握市场脉搏,提供给受众有用的信息,还能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将节目赋予更多的审美意蕴,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考题。我们以呼和浩特交通广播《大嘴吃四方》这档节目为例,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的听觉审美意蕴如何体现。
【关键词】新媒体;审美意蕴;《大嘴吃四方》
在浩瀚的艺术殿堂中,音乐、美术、舞蹈无不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播音主持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广播电视主持人无论是通过电视屏幕還是电波传送,大部分时间是需要靠声音来传播内容,传递情感。今天,进入到广播电视传送的新媒体时代,似乎单靠声音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广播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时机,不仅能够把握市场脉搏,提供给受众有用的信息,还能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将节目赋予更多的审美意蕴,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考题。我们以呼和浩特交通广播《大嘴吃四方》这档节目为例,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的听觉审美意蕴如何体现。
一、《大嘴吃四方》节目介绍和节目特性
《大嘴吃四方》节目开办于2002年,是呼和浩特地区第一档餐饮服务类广播节目,可以说她的出现,开创了广播餐饮节目的新纪元,让人们第一次有机会在收音机里收听到美食节目。
《大嘴吃四方》是呼和浩特交通广播的一档日播节目,节目中三位主持人通过广播语言,活灵活现的介绍商家的菜品,将菜品的色、香、味以及菜品背后所包含的深厚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声音传播出来。许多听众给节目留言说,听节目收获很大,用声音传递餐饮文化,用耳朵品尝世间美味。所以,《大嘴吃四方》这档节目又被听众称赞为“能飘出香味的广播节目”和“舌尖上的广播节目”。
二、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的传播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一个最为显著的传播特点就是:对用户深度卷入。受众通过网络媒介,将自己的情趣爱好和关注热点反馈到网络上,我们通过网络大数据的分析得出受众的真实需求,以此来锁定广播受众群。另一个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到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仅通过收音机这一单一的传播渠道,以《大嘴吃四方》这档节目为例,在直播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电波传送之外,更是结合蜻蜓FM,微信公众平台,APP开吧直播平台和蓝鲸FM直播平台,同步视频、音频互动直播。除了满足和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之外,更多的听众对于节目自身所产生的审美意蕴开始有了深层次的要求,如何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让广播节目例如《大嘴吃四方》这档节目,能够既服务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又能满足节目内在要求的审美意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三、举例说明新媒体时代下《大嘴吃四方》节目
如何体现听觉审美意蕴
首先,从节目中体现听觉审美意蕴离不开主持人的声音和语言描述,作为一档美食类节目,如何用自己的聲音和语言在没有图像的情况下将菜品的色、香、味描述出来,这需要主持人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层面和饱满的情绪传导。
中国人把好吃的食物称之为“美食”,这里面既有对于食物本身美味的理解,更在食物中体现着中国最为传统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最为朴素的情感,通过优美的声音和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表达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这里面的审美意蕴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和流露出来了。
新媒体的出现,带给广播无限延展的可能性,从最初的“你听我说”,到现在的“你看我说”视频互动直播成了当下主流媒体频频使用的手段,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媒介中秉承播音主持艺术的审美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广播内容的准确化。以《大嘴吃四方》为例,尽管视频的互动直播让大家有机会用眼睛看到美食,但是主持人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会让人去想象和感受美味,这是光用眼睛去看所达不到的效果,因为语言里传递出主持人的智慧和情感。语言的最大魅力就是可以通过声音直达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对某件事物产生深刻的共鸣。当然,这就要求直播主持人的语言内容要丰富和精彩。
其次,背景音乐的选取和应用。音乐的选取和应用会将人的情绪配合主持人的语言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就大量运用了音乐的元素,阿鲲的《劳作的春夏秋》大家都非常熟悉,“劳作的春夏秋”在纪录片中用三个篇幅再现出四季耕作的场景。音乐的第一段落用快速跳跃的弦乐与高低起伏的木管乐器,营造出勃勃生机的生命感。在弦乐和电子音色的衬托下,之前零星跳跃的音乐片段演变成为连贯流畅的乐句旋律,就像回暖的大地逐渐释放出的生命之能一样,托住万物的生长。
音乐里双簧管的出现,甜美的音色如同一股清凉之风将时间带到了炎热的夏季,低音部持续跃动的弦乐继续进行着欣欣向荣的接力,仿佛也为田间的辛苦劳作送去抚慰。《大嘴吃四方》节目使用的背景音乐来自《舌尖上的中国》音乐创作者,青年音乐家阿鲲为《舌尖上的中国》原创的19首作品当中的《水与火的艺术》,这首曲子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音乐轻快,节奏明朗,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水与火的艺术”,作者介绍说,这其实是对烹饪这一过程的高度概括:虽然因为国家、种族或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国各地区美食的种类、做法、使用器具千差万别,但是烹饪热食需要的水与火,却是最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大嘴吃四方》选用这样的背景音乐也是为了突出节目中的这一审美意蕴,通过音乐的元素,使听众感受美食的力量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从每天一日三餐日月更迭中体会到真实的生活和勃勃不息的生命力。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发现,除了像快餐一样向听众快速输出信息和传播内容之外,结合新媒体手段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事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更多的受众开始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微博、微信的出现,更是让人第一时间了解到最具感官和跳跃性的内容。但新媒体时代的全面覆盖,让受众在追求快节奏的同时,也在追求美的感受,甚至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自己关于审美方面的需求。这是过去的广播节目所不曾面对的一个难题。广播节目的发展,从最初的单一输出信息,到现在的接受、加工再输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加工环节就落到了主持人的身上。把毫无生命力的信息,通过语言变得立体、跳跃、富有生命力,这是未来广播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借助新媒体的多样化手段,不断的将信息加工输出,同时重视节目中的审美意蕴的体现。节目中的每一个环节,播出的每一个字,都将体现出我们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而我们在输出信息的同时,审美意蕴的输出则被视为是一种广播的高级输出。他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变得丰富。
参考文献
[1] 范卫峰.新媒体十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5.
[2]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 霍红耀.浅论中国之声音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功能[J].中国广播,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