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7-10-20宋文海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猜想观察力质疑

宋文海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其增长率是否在具体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全面开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质疑;猜想;创造品质;观察力;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55

创造力,就是指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特征。一个人采用不同寻常的思考方式,独立解决新问题,获得了独特、新颖的观念,就显露出一定的创造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质疑精神

创造力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思维上,创造思维是一种思维类型,它开始于问题的解决要靠自己提出,并离不开想象力。因为创造性思维可能在现成的经验及表象的加工、提炼以及跨越时间或空间的想象上,才能重新组合出一种新的东西来。故发现疑问、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人们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质疑精神。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情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 中,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甚至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讲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当烈火燃烧着全身时,仍然一动不动。这时,有学生就问“他为什么一动不动?难道他不疼吗?”“如果是我,我就……”“子弹会不会被火点燃爆炸?”“为了不让子弹爆炸 ,他是如何处理手中的枪的?”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不管是否好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经过这样多次的训练,学生都敢于提问了。又如《养花》这课,有学生就问:“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花养活,我没那么大的本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等。教师耐心解答,认真引导,并对提问的学生加以表扬。

(二)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洞察入微,富有应变能力 ,善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当大多数学生受阻,都不能理解的词、句,教师要适当启发、诱导、 点拨,铺设台阶,把一个难题设计成几个有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如《小木船》的第一句话“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这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可以板书“睹物思人”这个词语。“睹”是什么意思 ?有的学生说“目睹”,教师进一步补充说,它还有“看见”的意思。“物”是物体,“思”有“思念”“思想 ”“意思”等,根据前面词语的意思,“思”应该选哪个意思?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第一个,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第二个,议论纷纷。教师可以让他们按各自的理解连起来,多读几遍,最后都认为选择“思念”读起来更顺畅。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所提问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成语。

二、鼓勵大胆猜想

传统教学禁止学生猜想,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在创造性活动中,人们所面临的是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旧例可循的一些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尝试错误的方法瞎碰乱想,不断淘汰无效尝试,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案。二是依靠猜想,判断大方向,提出一种可能性较大的假设,然后加以检验。二者相比 ,第二种途径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那些含有合理因素的稚气猜想。如《太阳》一课,在教学前学生已分了段,并写了段意,当教师讲课中按课文在《读写例话》中所说,把各自成为一个内容的段可分一段,那么课文分四段。第一段介绍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与人的关系;第三段写与自然的关系;第四段总结太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讲完后说,与教师分法不同的请举手,这时,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举了手,其中一个同学说:“课文可否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 ,第二段写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全文就围绕这两方面来写的。”教师当时就表扬了这个学生,和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也很高兴。接着又有另一个同学分法不同: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自然的关系;第三段写太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说:“这是把第一种方法中的第二、第三合为一段,也是正确的。”这时,答案相同的学生拍起手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得到发挥。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情感,营造创新学习环境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要突破单元地注重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局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做到以下的转变:

把教师的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启发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情感上跟教师亲密无间,在心理上就会欢迎教师提问自己。改变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就给了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机会 。

把苦学转变成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愉快的心情会催人奋进,易于接受外界信息的输入。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风趣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用工整清晰的板书,饱满的精神,积极稳定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其次,教法要适宜,设计问题要新颖、全面,有一定的难度,或者让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或者互相辩论,激发其探求知识的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多观察,勤思考,多写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氛围,努力探索创新能力的途径,使创新教育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 赵字霞.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5).

[2] 梁丽萍.开放式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1(Z1):47.

[3] 张亚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7):52.

[4] 邓火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3):12.

[ 责任编辑 张宏丽 ]endprint

猜你喜欢

猜想观察力质疑
数数看
观察力大考验
美国小镇找找看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观察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