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范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2017-10-20刘玉虎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范读提高课堂

刘玉虎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对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内容、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能充分证明这一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课堂范读加强研究、理解与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范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7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46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里的一句话,也是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后来朱熹在他的《熟读精思》中进一步解释说:“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又说:“读书,读书,就是在书上多下功夫去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不遗余力地“读”,更要在教学中不遗余力地督促学生去读,甚至认真地盯着学生一字一句地背。可遗憾的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之后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学生这样稀里糊涂地读熟、熟读乃至背诵,与教师指导下的深情朗诵是有着很大的质的区别的,与教师或简单或详尽的范读示例更有着根本的差异。

我们知道,语文教师的当堂范读对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意蕴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文本解读的角度上来说,教师的范读使得书本上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使静态的文字描绘幻化成动态的声音形象,进而使一张张优美的画卷联动起来成为立体的3D电影;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把想象变成了直接观看甚至是直接参与,达到身入其境直闻其声的效果,使学生的眼、耳、口、脑同时作用于文本,这样一来,无论是多么生涩的遥远的内容都能形成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可触、可摸、可亲、可赏、可言、可语;从教师行为的角度上来说,美妙的多媒体音配画精彩而丰富准确又生动,但少了教师当堂范读的轻松流畅、融洽切近,教师当堂范读既解决了听录音时教师的“多余人”问题,又体现了教师的“再创造”的能力,提升了教师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教学效果的角度上来说,教师范读很好地解决了以讲代练、讲多思少、解多读少,缺乏语感训练、理解困难、交流不畅的问题。就教师长期的课堂范读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容易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激发与提升。

范读的第一个时间点是在逐字逐句逐段的理解之前,即课前范读。这是一种示范。教师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技巧来传达文本的情感起伏与主题内涵,以达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文本的基本内容很好把握,儿子怀念父亲的情感也好理解,可是作者在叙事中所流露的那种对当时自己少不更事的自责与愧疚之情,却需要在“聪明”二字上下功夫:通读之后教师反复范读“我那时实在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以及三次流泪情形的描写文字,使学生在学读中体会那种深沉的如潮一样涌动的思念。实际上,“读文读文”主要在读,读关键的点,然后带动全文的理解。一篇文章,哪怕学生从中只学到一点,都已经是不小的收获了,这种朗读经验的积累是无法用说教、讲解来代替的。所以学生在自读这些关键句时显出捶胸顿足般的痛,那是文章的情意真正深入了他的脑髓。

范读的第二个时间点是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即课中范读。这是对背景特殊不易理解的篇目、章节、词句进行的分解范读。其功用就是让学生先熟知并掌握材料然后再去读,初步的却又是系统地把握情绪、理解情感,这是一个贯串全课的定调式的范读。这里所说的范读应当是精选内容,对课程进程与主题深化要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可以是教师在随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和朗读不到位的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有一段描写紫藤萝的文字,十分精彩,一般只把它当作写景来分析并揣摩,只讲到它的从点到面等等描写景物的手法,并未去体会作者的欣喜与惊讶,也就是说直接忽视了观赏者自身的存在。教师在同学解析到这段文字时十分精彩地范读,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去想象作者沉思于壮丽的瀑布前的样子,可使学生对这个特殊的瀑布有了和作者一样的独特的理解。

范读的第三个时间点是授课结束,即课后范读。我们在看课时,常常看到距下课还有一两分钟时间的时候,大多数老师让同学看书,发现问题并质疑,通过这样的活动消磨了这几分钟,最后是同学们“没问题”,于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似乎整个教学流程很完整。实则是时间的浪费,把最后的一两分钟当作NBA的“垃圾时间”直接抛弃了。若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句、段或篇的范讀能再现文本内容,再总结、再反思、再体会、再弥补,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对教师自身的进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特意安排,在分层解析之后,在同学们把握了内容及情感的前提下,作一次范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如此看来,教师范读相当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主旨与情意的理解和把握。但我们不能不说,朗读还有一个入情入境地模拟人物语言神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准确、流利、有感情和培养语感的朗读要求,教师更应当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好示范。

可是,教师在范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个瓶颈,那就是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过不了三个坎,一是愿不愿读,二是会不会读,三是能不能读,其实这是一个教师对自己成长的定位与预期的实质性的问题。愿读就得十分熟悉课文,每一个字音,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停顿,你都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万无一失,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同时还需要做好反复朗读的自我排练;有了这个出发点,下来就需要会读了,轻重缓急、高低顿挫、或是夸张或是平直,你得会处理,使之合乎于作者的心思与情绪;这还不够,还要有能力把握整个教学进程,使自己的范读对课堂起到推进、点缀、深化、凝聚的作用,而不是因之影响了课的进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照这样说来,教师范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还是对文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范读上下一番苦功夫。

参考文献:

[1] 白雪芬.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思考[J].沧桑,2010(5):213-214.

[2] 江映瑜.阅读教学要注重教师范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5):49.

[ 责任编辑 张宏丽 ]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读提高课堂
欢乐的课堂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写字大课堂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