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九皋经世致用文艺观简论

2017-10-19陈华洪新华

企业文化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

陈华?洪新华

摘要:鲁九皋作为清中叶于桐城派在江西的传播具有卓著贡献的散文家,讨论其文艺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其文学影响与地位。鲁九皋的创作实践有力地凸显了他在文艺上秉持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一思想观念,可从其文学宗旨、态度及风格三个方面予以探析佐证。

关键词:鲁九皋;文艺思想;经世致用

鲁九皋(1732-1794),原名仕骥,字絜非,号乐庐,人称山木先生。鲁氏是清中叶江西籍散文家,其于桐城派在江西的传播影响卓著,作为其门徒同时也是他外甥的陈用光即是最典型的桐城派代表作家之一。鲁九皋虽被视为桐城派江西分支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者,但其本身自有不同于桐城派的文艺观。本文综合鲁九皋的创作实际及其他相关史料,对鲁九皋文艺思想做一探析,以期引起我们对这一位声名不显的文学家的地位的再认识,若有助于文学史家深入研究有清一代文艺思想,则此文幸甚。

鲁九皋的文艺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经世致用。即在他看来,文艺的作用即在于“有资于劝惩”,心系天下,对国家、社会、民生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推动作用在现存《鲁山木先生文集》中“世用”一词凡数十见,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也充分地显露了鲁九皋对文艺服务于现实需要的这一文艺宗旨的坚守不移。具体而言,鲁九皋的经世致用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宗旨上布道劝世,资政恤民

鲁九皋经世致用文艺观念首先体现在布道劝世和资政恤民这两个文项具体宗旨上。

布道劝世,即认为文章应该在劝导民众尊奉礼教方面具有引领作用,诚如陈用光在《鲁山木先生文集》的序言所说:“其细民之为农、工、商贾者,濡染学士之风,皆知忠孝之节。”鲁九皋在《书韩文公登封县尉卢殷墓志后》中评论道:“言焉而有资于劝惩,君子观之,有以知其情正也。”他在韩愈写的这篇墓志铭之后所發的议论,高度肯定了文章之于劝诫民风世道方面的意义。这种劝世思想与鲁九皋本人的居乡行为极为一致。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实例予以说明。一是鲁九皋作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他为了奉养双亲,乡居10余年后才接受朝廷任命。二是他在《寄韩理堂书》中自述道:“仕骥于占晴课雨之余,娓娓为之讲明尊君亲上之旨,慈孝友恭之谊。”可见,鲁九皋是以实际行动,始终如一地践行他的劝世主张。

资政恤民,即主张文章应该在反应社会现实,关怀民生,以有助于改善统治与民生。在《书苏文定公申三省罢青苗状后》一文中鲁氏极力陈述文学对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盖以学者,今日读书,异日出而仕宦。大者有国计民生之责,小者有州邑民社之寄。即不然,亦有乡党邻里之望。必讲求有素,而后临事有所措也。此皆儒者分内事也。”在文章中,鲁氏将读书人所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分成三个层次,无论哪一个层次,都必须借助文学对自己的教导之功。在《书范文正公家书后》中作者同样内涵的表述,“天灾时疫,生民疾苦,四方利病,亦时时见于纸墨,虽家书也,而天下之故系焉。”最为典型的是鲁九皋的《上谢太常书》,这篇文章中,鲁九皋记录了水患带给人民的灾难:“仕骥于五月二十六日出都,附舟南下……夏潦泛滥,越临清以南更益甚,沿河堤岸崩溃决溢,附堤居民办在巨浸中。颓垣败壁,莫避风雨。高粱已将成熟,水淹后腐烂焦枯,而河中流尸累累,载沉载浮,尤令人伤心惨目不忍见。”表达了对水灾中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态度上圆融通达,诚真切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文艺经世致用的目的,鲁九皋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上具有圆融通达,诚真切实的特点。

他自身所推崇的虽然是“诵先圣之遗言,重名义而敦礼教”,“以敦厚仁恕之习为尚”,但只要有益于教化人伦,即便是对道义上有所亏缺的人物的作品也并不是一概否定。如《读法言》对杨扬雄著作的态度:“不以人废言,雄之仕莽,诚昧于去就之义,君子所羞,其书之所言有足采者,亦何必废也?”鲁九皋认为,扬雄侍从王莽,固然是节义上的缺憾,但其政治上的污点,并不能成为完全否定其著述的依据。只要有益于现实人生与社会,那么就不宜因人废言,作出一概否定的判断。同样,对于关涉佛老思想的作品,他也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虽然对佛老思想持贬斥态度,但他同时又在《书释氏死生轮回说》中认为,“乃其说有可以警顽发蒙者,未尝不可节取焉”,意即只要有助于警示启发那些冥顽懵懂者,明白圣贤之道,即便是生死轮回的佛家观念中的一些言论也不妨采用。在对李翱《复性书》这样融合儒道两派思想的著作的评价中则明确了取舍的依据,“读是书者,师其复性之善,而不惑于其情昏之说,则得矣”。在这个评论中,肯定了其中的儒家所推崇的性善之说,而摒弃了其主张的“情昏之说”。

鲁九皋在大量的篇章中反复强调诚真切实的创作态度。《诗学源流考》是鲁九皋对历代诗歌的总评,其中他评论各家诗作总结道:“吾由汉迄明,期间得大宗五人焉,曰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昌黎。”在具体点评中,他肯定了以曹植、渊明为代表的诚真切实的创作态度:“子建尤为杰出,多借乐府题以歌咏时事”“陶公超然闲淡,时时歌咏其性情,而真诗以出,风雅之盛,复媲于建安矣”。而对于那种浮华不实的态度则毫不留情地摒弃,如《诗学源流考》“傅玄、潘岳,并擅时誉,然文采徒存,性真不附,诗道至此少衰。唯太冲《咏史》,景纯《游仙》,刘琨伤乱,颇能振兴”,《复友人书》“夫所谓文焉而已者,此世俗浮华工巧之文也”等等皆可见出这一点。

在他的其他议论中,亦有大量的对诚真切实予以推重的内容。不妨列举如下:

《书罗台山张尔岐传后》“言道者又安得舍理以为言乎”《书范文正公家书后》“如公之言,必若公者,乃足以充其名实。呜呼,此岂可伪为者耶”《书铅山蒋太史官戒诗后》“其为言也,质而诚”《与汪爱庐书》“每读阳明子书,则胸中浩浩乎若与曩者异,岂其性之所好耶?无亦其真气洋溢有以感人于不知耶”《与李鲁一书》“以为诚之一言于传志尤要”等。

自上引各篇所论,我们不难看出鲁九皋所秉持的诚真切实为文的态度。

三、风格上冲夷和易,简古自然

基于城真切实的创作态度,鲁九皋的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大底为“冲夷和易”“简古自然”,这样的风格可从姚鼐、陈用光等友徒对他的评论和其自身所推崇的风格与实际作品得以充分地印证。

各家评论其文章风格,都强调了淡泊自然之风。试举数例如下:

王昶“南宋大底淳古淡泊,不事雕饰……,文字之淡泊,逾于寻常,夫能接南宋之绪著于简断”韩梦周“絜非之文,既得其自然,其于梅崖必有合以天者”姚鼐“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陈用光“既受古文法于梅崖先生,而其所自得冲淡夷犹”傅安:“心平气和,仁义之言,蔼如也”等等。以上各家所論,无不集中在淡泊平和自然的特点上,足见鲁九皋的作品风格是极为鲜明的。

在鲁九皋自身所推崇的风格中亦可得以说明。前述鲁九皋《诗学源流考》中他评论陶渊明的“陶公超然闲淡”与评论韦应物的“大历而後,风格渐降,独韦应物以古诗称於是。其诗专师陶公,兼取谢氏,前人所谓“发纤于简古,寄至味於于淡泊”,气象近道,盖卓乎不为时域者也。”皆可证明鲁氏对简古淡泊风格的推重。此外,他在《与韩公复书》上说:“取其自然为文指法。”又强调了“自然”之风的重要性。上引鲁九皋言论,足可以说明鲁氏为文风格上的“冲夷和易”与“简古自然”。

此外,鲁九皋自身的创作,其文章大都以简明朴实文字,阐述道理,叙写人事,通俗易懂。如《性命》《气质》《五常》《私欲》等篇章都发论简洁,精悍厚实,如《游石门洞记》《息庐记》《还俗亭记》等篇章叙写自然平淡而自有其丰富意蕴,读来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鲁九皋根本上还是抱持了儒家“兴观群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学原则与理念,加之其受王阳明文学实用观念和自身的个性因素等影响,最终形成了他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清代诗文集汇编 . 鲁山木先生文集 [M]. 上海古籍出版,2010,12.

[2] 王运熙主编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七卷本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 秦良 . 清代江西散文家鲁仕骥传论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 赵平略 . 王阳明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J]. 贵阳学院学报,2013,3.

(作者简介:陈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新华 江西莲塘一中)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探索
五维一体: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
李广田文艺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内涵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