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

2018-07-13侯立新

邓小平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侯立新

[摘要]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求学中萌芽,在战火中锤炼,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完善,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文艺思想确立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地位、功能、任务、方向及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标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邓小平文艺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拓展,为新时代我国的文艺思想和文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042-08

邓小平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相关。

(一)在求学中萌芽

邓小平5岁时进私塾启蒙。在私塾,他除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幼学读物外,主要功课就是描红习字,这为他后来写得一手好字奠定了基础。空闲时,他喜欢看木偶戏、皮影戏。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学堂以后,他对每门功课都很认真,毛笔字已练得刚劲有力。广安中学当时十分流行岳飞的《满江红》,大家用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邓小平很喜欢这首词。很多年后,有一次,他到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游览,看到庙中的《满江红》歌谱时,感慨颇深地向身边人说:“《满江红》,我很早就会唱。”并向同行的人讲述岳飞的事迹。可见,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曾负责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的刻字、油印工作,他的字刚劲、工整,被称为“油印博士”。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一些具有散文风格的文章。《赤光》也刊登诗歌等文学作品,抒发革命豪情,传播革命思想。空闲时间,他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这为他后来的文艺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在战火中锤炼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平常常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动员战士,激发他们的斗志。20世纪30年代,他在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政委期间,经常在大会上朗诵革命诗歌,挥毫书写诗歌,赠送同志,與战友共勉。有一次,他在会昌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看到许多儿童团员帮助军烈属收割稻谷,便即兴作了一首歌词:“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做好半天工,帮助军烈属。”很快便在儿童团员中传唱未来。

邓小平把文艺工作视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吸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1946年4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和晋冀鲁豫边区文协,邓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推动了根据地文艺活动的开展。当时太行地区部队和地方剧团发展到1000多个,对宣传我们党的抗日主张、繁荣根据地群众文艺发挥了特殊作用。军区政治部还在邓小平的倡导下编撰了剧本《十八天的江山》,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挺进大西南时,有川剧团慰问演出,当时很多解放军是外省人,听不懂四川话,不少人中途退场。邓小平指出,要治理好西南,就必须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川剧是风靡西南三省的戏剧,取材当地,对西南三省的民俗特点有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示,看川剧是了解民俗民情的第一途径,可以从中学习四川话,才能更好地开展军政工作。当时四川盛行邓小平的一句话:“不看川剧,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战争年代,邓小平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1941年5月他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上所作《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里。邓小平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及与文艺有关的重大问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同人民建立不可分割的关系,让文艺队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军”。这篇报告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光辉文献,其基本精神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提出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具有奠基性、方向性的意义。邓小平文艺思想经历战火的锤炼,形成了理论雏形。

(三)在探索中发展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邓小平始终坚持文艺工作必须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思想,要求将各项工作都引导到发展生产力的轨道上来,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他要求文艺从实际国情出发,适应群众需求,提倡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上,他指出,一些城市电影院、戏院不少,但工业区一个戏院也没有,要看戏的人找不到戏院,有戏院的地方没有多少人去看戏,这个布局显然是不适当的。

在这一阶段,他进一步发展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1950年5月,他指出文艺工作一定要考虑对象,要更切合群众的需要,更通俗活泼,在文艺争论中提倡“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1975年,他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文艺成为重点整顿领域,恢复和全面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这个在“文革”中一直被“四人帮”把持的领域出现了新气象,被诬为“毒草”而禁演的电影《创业》和《海霞》被批准公开上映。1975年9月1日,邓小平审读《万水千山》的剧本后,和创作人员谈话时提出7个方面的修改意见,经过反复加工修改后,这部于1954年首演的、反映红军长征的话剧于1975年10月1日再次公演,在文艺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成为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遵循。

这一时期,邓小平根据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提出文艺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文艺思想。

(四)在改革中完善

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出国访问途经成都,那一晚,他看了两小时川剧,对开放传统川剧剧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护好优秀的传统川剧剧目,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门艺术,禁锢多年的传统戏曲随之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全国各地的戏曲团体都来成都取经,全国戏剧由此突破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格局,全国300多种剧纷纷活跃起来,艺术的春天真正来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邓小平科学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就文艺如何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将文学艺术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要求文艺工作者为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地确立了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局中的独特地位。他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指出人民既是文艺服务的对象,又是文艺生命的源泉。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一、邓小平文艺思想的贡献

邓小平发表的《祝词》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讲话初步回答了当时亟需解决的若干重大文艺理论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政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成为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贡献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

(一)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性质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一基本方针、基本特征出发,邓小平赋予文艺工作者更重大的责任,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由阶级斗争的工具、武器,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遵循了文艺的发展规律。

(二)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内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文艺理论没有及时作出调整,文艺与政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文艺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政治作出新的定义,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来诠释政治,用“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指导文艺工作,坚持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文艺作品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将文艺的地位由单纯的隶属于阶级斗争这一定位,提升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党的事业、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政治。

(三)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功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要求文艺要雪中送炭,强调文艺的启蒙作用、唤醒作用、感召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

第一,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历史、地域、人口、民族、职业、年龄、经历、教育程度、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等因素,以多样化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满足多样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群众。

第二,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使他们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第三,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远大的理想、科学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宽阔的眼界和求实的精神,以他们崭新的面貌教育人、鼓舞人,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第四,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认为物质是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就会走弯路。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四)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方向

在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都是为人民群众的,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更加重视文艺的人民属性,深刻论述了人民与艺术的关系,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里的人民,包括工农兵、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求文艺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的提出,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

(五)确立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标准

邓小平要求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要集中精力抓文艺研究和评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文学艺术。他指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上,邓小平主张采取说理的态度,提倡“三不主义”,提倡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此外,邓小平还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文艺工作最根本的标准,提出文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要由人民来评定。在评价标准上,他主张用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来评定文艺作品,使文艺批评的标准更符合艺术的特征和功能。

(六)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繁荣

邓小平文艺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文艺繁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一大批遭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获得平反,一大批被禁止的文艺作品,如小说《第二次握手》、电影《早春二月》、戏剧《海瑞罢官》等与人民重新见面。文艺作品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省一级的文学刊物达100多种。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人们的心灵,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突破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称;四川作家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成为农村“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學的开端。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反思文学”: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对极左思想的危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

改革大潮激发出文艺家强烈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感,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为改革鼓与呼。1979年夏天,蒋子龙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拉开了“改革文学”的大幕。1986年,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映农村改革的电视连续剧《新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高晓声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系列,四川广安籍作家魏继新反映抗洪斗争题材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等受到广泛好评。电视剧《渴望》一时轰动全国,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性转折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文艺出现了空前繁荣。

三、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既是邓小平个人的历史贡献,也融入了集体和人民的智慧。邓小平文艺思想是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江泽民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意见,丰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是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对文艺作品提出“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要求文化、文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作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的优秀作品。

三是把文艺的发展纳入党的基本纲领之中,赋予文学艺术以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地位,积极支持“弘扬主旋律”。

四是围绕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主题,作出了新的阐述。

五是坚持“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求文艺评论发挥好指导、引领、促进文艺创作的作用,让创作与评论共同发展,面向人民大众,发现和推荐优秀作品,帮助人们提高文艺鉴赏水平。

(二)胡锦涛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拓展了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方针。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努力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要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支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

三是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是提出“三贴近”的创作要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五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锐意创新、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推进文化创造和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四、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熟读经典、心系文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导人,习近平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习近平的文艺理论和观点主要体现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的思想,要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三,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民的需要。

第四,对文艺评论提出新的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要求,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第五,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文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的思想,把中国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求文艺工作者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时,原文引用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等講话内容近200字。习近平如此大段地引用邓小平的讲话原文极为罕见,在历次文代会、作代会上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文艺理论和观点是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摘要]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求学中萌芽,在战火中锤炼,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完善,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文艺思想确立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地位、功能、任务、方向及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标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邓小平文艺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拓展,为新时代我国的文艺思想和文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042-08

邓小平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相关。

(一)在求学中萌芽

邓小平5岁时进私塾启蒙。在私塾,他除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幼学读物外,主要功课就是描红习字,这为他后来写得一手好字奠定了基础。空闲时,他喜欢看木偶戏、皮影戏。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学堂以后,他对每门功课都很认真,毛笔字已练得刚劲有力。广安中学当时十分流行岳飞的《满江红》,大家用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邓小平很喜欢这首词。很多年后,有一次,他到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游览,看到庙中的《满江红》歌谱时,感慨颇深地向身边人说:“《满江红》,我很早就会唱。”并向同行的人讲述岳飞的事迹。可见,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曾负责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的刻字、油印工作,他的字刚劲、工整,被称为“油印博士”。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一些具有散文风格的文章。《赤光》也刊登诗歌等文学作品,抒发革命豪情,传播革命思想。空闲时间,他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这为他后来的文艺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在战火中锤炼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平常常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动员战士,激发他们的斗志。20世纪30年代,他在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政委期间,经常在大会上朗诵革命诗歌,挥毫书写诗歌,赠送同志,与战友共勉。有一次,他在会昌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看到许多儿童团员帮助军烈属收割稻谷,便即兴作了一首歌词:“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做好半天工,帮助军烈属。”很快便在儿童团员中传唱未来。

邓小平把文艺工作视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吸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1946年4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和晋冀鲁豫边区文协,邓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推动了根据地文艺活动的开展。当时太行地区部队和地方剧团发展到1000多个,对宣传我们党的抗日主张、繁荣根据地群众文艺发挥了特殊作用。军区政治部还在邓小平的倡导下编撰了剧本《十八天的江山》,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挺进大西南时,有川剧团慰问演出,当时很多解放军是外省人,听不懂四川话,不少人中途退场。邓小平指出,要治理好西南,就必须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川剧是风靡西南三省的戏剧,取材当地,对西南三省的民俗特点有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示,看川剧是了解民俗民情的第一途径,可以从中学习四川话,才能更好地开展军政工作。当时四川盛行邓小平的一句话:“不看川剧,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战争年代,邓小平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1941年5月他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上所作《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里。邓小平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及与文艺有关的重大问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同人民建立不可分割的关系,让文艺队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军”。这篇报告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光辉文献,其基本精神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提出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具有奠基性、方向性的意义。邓小平文艺思想经历战火的锤炼,形成了理论雏形。

(三)在探索中发展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邓小平始终坚持文艺工作必须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思想,要求将各项工作都引导到发展生产力的轨道上来,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他要求文艺从实际国情出发,适应群众需求,提倡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上,他指出,一些城市电影院、戏院不少,但工业区一个戏院也没有,要看戏的人找不到戏院,有戏院的地方没有多少人去看戏,这个布局显然是不适当的。

在这一阶段,他进一步发展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1950年5月,他指出文艺工作一定要考虑对象,要更切合群众的需要,更通俗活泼,在文艺争论中提倡“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1975年,他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文艺成为重点整顿领域,恢复和全面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这个在“文革”中一直被“四人帮”把持的领域出现了新气象,被诬为“毒草”而禁演的电影《创业》和《海霞》被批准公开上映。1975年9月1日,邓小平审读《万水千山》的剧本后,和创作人员谈话时提出7个方面的修改意见,经过反复加工修改后,这部于1954年首演的、反映红军长征的话剧于1975年10月1日再次公演,在文艺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成为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遵循。

这一时期,邓小平根据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提出文艺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文艺思想。

(四)在改革中完善

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出国访问途经成都,那一晚,他看了两小时川剧,对开放传统川剧剧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护好优秀的传统川剧剧目,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门艺术,禁锢多年的传统戏曲随之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全国各地的戏曲团体都来成都取经,全国戏剧由此突破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格局,全国300多种剧纷纷活跃起来,艺术的春天真正来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邓小平科学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就文艺如何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将文学艺术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要求文艺工作者为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地确立了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局中的独特地位。他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指出人民既是文艺服务的对象,又是文艺生命的源泉。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一、邓小平文艺思想的贡献

邓小平发表的《祝词》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讲话初步回答了当时亟需解决的若干重大文艺理论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政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成为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贡献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

(一)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性质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一基本方针、基本特征出发,邓小平赋予文艺工作者更重大的责任,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由阶级斗争的工具、武器,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遵循了文艺的发展规律。

(二)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文艺理论没有及时作出调整,文艺与政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文艺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政治作出新的定义,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来诠释政治,用“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指导文艺工作,坚持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文艺作品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将文艺的地位由单纯的隶属于阶级斗争这一定位,提升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党的事业、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政治。

(三)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功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要求文艺要雪中送炭,强调文艺的启蒙作用、唤醒作用、感召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

第一,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历史、地域、人口、民族、职业、年龄、经历、教育程度、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等因素,以多样化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满足多样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群众。

第二,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使他们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第三,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远大的理想、科学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宽阔的眼界和求实的精神,以他们崭新的面貌教育人、鼓舞人,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第四,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认为物质是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就会走弯路。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四)确立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方向

在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都是为人民群众的,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更加重视文艺的人民属性,深刻论述了人民与艺术的关系,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里的人民,包括工农兵、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求文艺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的提出,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

(五)确立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标准

邓小平要求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要集中精力抓文艺研究和评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文学艺术。他指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上,邓小平主张采取说理的态度,提倡“三不主义”,提倡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此外,邓小平还把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文艺工作最根本的标准,提出文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要由人民来评定。在评价标准上,他主张用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来评定文艺作品,使文艺批评的标准更符合艺术的特征和功能。

(六)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繁荣

邓小平文艺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文艺繁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一大批遭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获得平反,一大批被禁止的文艺作品,如小说《第二次握手》、电影《早春二月》、戏剧《海瑞罢官》等与人民重新见面。文艺作品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省一级的文学刊物达100多种。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人们的心灵,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突破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称;四川作家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成为农村“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反思文学”: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对极左思想的危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

改革大潮激发出文艺家强烈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感,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为改革鼓与呼。1979年夏天,蒋子龙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拉开了“改革文学”的大幕。1986年,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映农村改革的电视连续剧《新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高晓声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系列,四川广安籍作家魏继新反映抗洪斗争题材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等受到广泛好评。电视剧《渴望》一时轰动全国,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性转折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文艺出现了空前繁荣。

三、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既是邓小平个人的历史贡献,也融入了集体和人民的智慧。邓小平文艺思想是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江泽民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意见,丰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是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对文艺作品提出“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要求文化、文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作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的优秀作品。

三是把文艺的发展纳入党的基本纲领之中,赋予文学艺术以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地位,积极支持“弘扬主旋律”。

四是围绕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主题,作出了新的阐述。

五是坚持“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求文艺评论发挥好指导、引领、促进文艺创作的作用,让创作与评论共同发展,面向人民大众,发现和推荐优秀作品,帮助人们提高文艺鉴赏水平。

(二)胡锦涛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拓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拓展了邓小平文艺思想。

一是进一步明確了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方针。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努力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要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支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

三是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是提出“三贴近”的创作要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五是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锐意创新、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推进文化创造和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四、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熟读经典、心系文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导人,习近平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习近平的文艺理论和观点主要体现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的思想,要求“努力創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三,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民的需要。

第四,对文艺评论提出新的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要求,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第五,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文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的思想,把中国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求文艺工作者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时,原文引用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等讲话内容近200字。习近平如此大段地引用邓小平的讲话原文极为罕见,在历次文代会、作代会上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文艺理论和观点是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内涵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