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农村养老需要及其自组织满足

2017-10-17印子

中州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优势视角

摘 要:我国农村养老需要不断增加,既有的社会福利模式忽略了农村老年人及农村社会中蕴含的养老资源,对相应的养老福利制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优势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可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适度满足其养老需要。农村养老需要分为物质、公共文化、空间、情感、照料等层次并具有显著的老龄分层偏好。农村老年人协会中的老年能人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实现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修复,通过礼物馈赠、空间再造、主体感培育和情感补遗,实现乡村养老需要公共品的内生制造与持续供给。对农村养老需要满足的自组织模式进行制度优化的方向是:以内置金融激活养老自组织造血功能;以民政资金盘活养老闲置资产,增加乡村老年社会福利空间;强化地方政府引导,创新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并发展公共文化型老年人协会组织。

关键词:农村养老需要;优势视角;老年人协会;自组织满足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9-0079-0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尤为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鎮、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①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角色也不断边缘化,一些村庄开始出现对老龄人口的文化排斥,农村老年人主体感日渐丧失,代际关系变动甚至导致农村社会出现老年人自杀的现象。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与供给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当前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中的养老需要日益增加并不断增强。这是由养老需要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决定的。客观性意味着养老需要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社会性则意味着养老需要本质上是由社会决定的。③另一方面,虽然由国家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不断完善的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适度回应农村养老需要,但是国家的养老福利供给往往侧重于物质供给,这种养老福利供给制度模式缺乏对农村养老需要层次的类型化测量和需求偏好的初步把握,无法有效满足具有年龄分层差异并不断多样化的农村养老需要。

当前,农村养老福利制度将农村老龄人口视为社会弱势群体,忽略了农村老年人和农村社会中蕴含的养老资源。面对日益增加且不断增强的农村养老需求,相应养老政策准备、养老福利制度模式的探索无疑对我国应对农村社会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而对有效满足农村养老需要的社会福利供给方式及其社会政策前景进行学理讨论也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探讨其在农村社会养老福利需要满足中适用的可能;其次,归纳农村养老需要的基本层次及其老龄分层偏好;再次,以农村老年人协会运作实践为个案,展示其养老福利输出的主要内容,总结农村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的机理;最后,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本项研究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经验直接来源于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主持的农村老年福利公共品供给乡村建设实验。④

二、优势视角与乡村养老需要满足

问题视角曾主导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视角以案主的问题为切入点,认为案主有已命名的问题和病态,这一视角忽略了案主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家庭、社区等对案主问题造成的影响,并且认为案主面对问题是“无能的”和“脆弱的”。⑤与问题视角相对应,优势视角是近年来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实践模式。198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福利学院Charles Rapp教授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项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处遇方案,为了达到其所设定的方案目标,他们采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案主视为一群处于困境、具有疾病、部分失能或人格欠缺却仍具有优势的人,而这些优势往往被他人和案主忽略。为了使案主们成功地融入社区生活,Charles Rapp教授的团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强调任何社区都有丰富的资源。⑥

优势视角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期社会工作实践注重从诊断与处方开具的角度进行“临床”操作,并未实现理论创造。1989年,Weick等人率先发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一文,从此将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实践中最重要的概念隐喻。⑦优势视角强调社区工作中的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认为社区内部存在大量可供挖掘的资产资源和关系资源,其中社区资产包括本地居民的技艺,地区居民组织的权力,公营、私营、非营利机构的资源及当地的物质和经济条件。⑧

在优势视角的“词典”中,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是最基本的核心词汇。赋权(empowerment)意味着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成员资格(membership)是社会个体摆脱社会危险状态的基础,成员资格承认弱势者与普通人一样,享有与成员身份相伴的自尊、尊重和责任。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人们在遭遇困境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的负面事件。抗逆力并不是对个人困难和伤痛人生经验的漠视,也并不是对生活中痛苦的天真忽略,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⑨

不过,上述理论对于我国农村养老需要满足的制度设计而言过于西化,并不完全适用。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需要及其满足的社会情境具有“退休”延迟、社会角色边缘化和高龄失能老年人照料危机的总体特征。农村老年人不仅可以参与农业生产,还在家庭再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⑩就此而言,我国农村老年人本质上并非西方社会语境中的退休群体和绝对的弱势力量,反而是农村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结构性优势力量。

在西方广泛的社会工作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老年人服务理论对我国农村养老需要满足的分析更加具有启发意义。西方社会工作中的老年人服务实践突破了传统的以医学为基础的助人模式,转而强调环境之中人的优势模式。优势模式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弥补老年人所不能做的、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所能做的,来协助老年人尽可能保持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优势模式下的老龄化理念肯定了老年人的尊严并尊重他们自身的价值,充分尊重案主自决的优势原则。在操作方案中,老年人服务的优势模式主张在现成的环境或社区资源中发掘原生助人网络,并通过确认和保持与非正式资源的联系来优化老年人日益萎缩的社会支持系统。B11endprint

尽管产生于西方价值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和中国情境下的农村养老福利之间存在诸多抵牾,价值理念与传统养老性情倾向的张力、专业方法与农民行为特征的不契合、专业力量与本土势力的较量,致使社会工作尚难以嵌入乡村社会。B12不过,通过农村社会工作方式创新,优势视角可成为满足农村养老需要的有效工作方法,以扶贫为目的的乡村发展试验显示,乡村本身构成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对象,通过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村社和村民有望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B13养老福利供给不必拘泥于国家/政府与市场的二维框架,社会福利非国家垄断之物,社区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担当者。B14农村社会中的老年人自身蕴含着可用于养老福利制造的社会资源,如果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自身能力和村社资源,农村社会养老福利有望在村社内部实现自主式增加和可持续发展。

三、养老需要的基本层次及其老龄分层偏好

1.养老需要的基本层次

养老需要及其满足的社会情境在宏观上构成了农村老龄人口养老状态的总体事实,决定了农村社会中的养老需要及其老龄分层偏好。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理论将“社会人”作为需要分析中关于人的分析的前提。“经济人”的需要以经济需要为核心,而“社會人”的需要则是多层次的。B15在农村养老需要分析中,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所处的养老阶段出发,养老需要有所差异:60多岁的老年人处于为子代忙碌、完成人生任务或是为自己生计而劳动的人生阶段;70多岁的老年人逐渐进入实质意义上的养老阶段,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经营小规模农业,一般通过种植口粮田和菜园地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结合村庄经验,农村养老需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物质需要。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比如生活日用品、粮食、零花钱等,均属于物质福利需要。就现阶段财政支付水平而言,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福利供给主要依靠自己和子女,国家并未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B16调查发现,低龄老年人的物质福利需要较大,但通过劳动能够实现自我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物质福利需要越来越低,但自我满足能力越来越差,高龄老年人则更多地依赖子女的代际支持。

(2)公共文化需要。符合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文化公共品,应具备低成本、喜闻乐见的特征,并能够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国家提供的文艺下乡大多流于形式,严重脱离村庄社会生活。源于村庄社会生活经验且通俗易懂的地方性文化公共品最受老年人的喜爱,所有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此均具有较高的需求。

(3)空间需要。独立而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是老年人重要的空间福利。老年人对空间福利的需求,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在家庭和村庄社会公共空间中缺乏足够的社会位置。在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消费性的麻将馆和茶馆在经济能力和社会文化上均无法构成老年人的重要活动空间。只有为老年人建构出独立的完全专属于老年人自己的活动空间,才能够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有效的公共平台,老年人也才能自在、舒畅地娱乐。

(4)情感需要。老年人在家庭和村庄社会中的边缘化,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压抑。现实中,子女的不孝、年老的孤独、病重时的苦闷和煎熬等,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一定的精神伤害和痛苦,这些均需要情感上的慰藉。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异常迫切。对于老年人而言,面对眼前的生活情境带给自己的深深的无主体感,情感上的慰藉几乎是他们一剂求之不得的“解药”。

(5)照料需要。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特别是大多缺乏老伴的高龄老年人,极度需要有人给予照料。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说,基本生活照料所带来的边际养老福利收益极高,一旦无人照料,生活质量就会立即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在村庄空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老人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代际分工”的家庭生活模式,很多高龄老人常年无人照顾,生活质量极为低下。

2.养老需要的老龄分层偏好

养老需要的老龄分层偏好是指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在养老需要类型上的年龄段差异。这种差异通过老龄人口的年龄分层集中表达出来,体现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特定养老需要的需求偏好程度。本文结合养老需要的基本层次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偏好,以ABC分别对应60岁、70岁、80岁(左右)三个年龄段的老年人群体,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养老需要进行赋值,并将五种养老需要的强弱程度以1、2、3分别赋值,粗略得出农村养老需要的老龄分层偏好(见表1)。

表1显示,60岁(A)、70岁(B)、80岁(C)三个年龄段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存在显著的程度上的差异,计算后分别是9、13、11。其中,A年龄段也即60岁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总体偏低,这个年龄段老年人的物质需要最为强烈,但基本上能够通过从事农业生产和就近务工获得自我满足;B、C两个年龄段也即70岁和80岁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数值大体相当,但在养老需要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B年龄段即70岁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偏好集中于空间需要、公共文化需要和情感需要三个层面,C年龄段即80岁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偏好则集中于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和照料需要三个层面。物质需要是最基础的养老需要,在各个年龄段老龄人口中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空间需要、公共文化需要和情感需要是农村养老需要中最为匮乏的需要类型,是当前农村养老需要与养老福利供给的主要矛盾。

四、优势视角下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的个案经验

乡村社会中蕴含着极为可观的优势文化建设资源,就是通常被视为留守人口之一的农村老年人。B17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农村老年人虽然年龄较大,身体不再健康,甚至体弱多病,但这一群体中有退休村干部、文艺骨干和具有社会公益心、德高望重的长者等乡村能人。这些能人不仅具有组织才能和组织愿望,能够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有利位置实现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修复。农村老年人中的组织者是养老需要自组织形成的核心力量,老年组织者构成了农村自组织养老最为宝贵的优势资源。由老年乡村能人进行公益经营的老年人协会,以低度组织化的方式,促进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生产出多样而复合的养老福利公共品。endprint

1.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养老福利输出

农村老年人协会举行的日常活动包括打牌、下棋、看碟等各类文艺活动,老年人协会的惯例活动包括组织重阳节活动、给做寿老人送贺礼、吊唁过世老人和看望重病老人等。B18农村老年人协会所开展的活动兼具多种养老福利功能。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直接的物质供给,而是通过礼物馈赠、空间再造、主体感培育和情感“补遗”,实现农村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满足。

(1)礼物馈赠。老年人协会每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向全村的老年人赠送礼物。老年人在重阳节收到的是一份礼物,并非金钱。“礼物创造了给者与受者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表达出的人情是不可让渡的。”B19礼物的经济价值虽轻,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老年人在得到公共组织福利发放的同时也得到了额外的福利体验,这远非简单的经济福利供给所能替代。

(2)空间再造。老年人大多与子女分开单过,他们独自在家会觉得无聊和孤独。此外,老年人也很难获得有效的休闲空间,年轻人的休闲场所进不去,老年人们自己合作又成本太高,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指责,去道德化的社会压力将老年人逼到原子化的孤立状态。空间再造可以在最基本的程度上确保老年人享有自己的社会空间,独立的空间使得老年人能够与外界生活保持暂时的隔离,进而使老年人形成基于“共同在场”的社会福利体验。B20

(3)主体感培育。生活于村庄社会中的老年人在家庭中处于依附性地位。农村老年人平时忙碌于田间地头,他们的主体感需要主要在家庭中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原本较低,家庭和村庄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斥和边缘化使得他们不知自己的人生意义为何。重阳节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公共品,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福利享受,而且在于通过对重阳节活动的举办,使老年人在村庄社会中获得主体地位。

(4)情感补遗。在当前农村社会中,老年人并不一定缺乏物质供给,却普遍面临“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精神赡养”包含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这种老年人普遍面临的“精神赡养真空”现象B21给农村老年人带来精神需求的强烈渴望。老年人协会为过大寿的老年人送去祝贺,为生病的老年人送去慰问,为去世的老年人送别,这些都体现了集体组织对老年人的关爱。尽管这些做法无法替代家庭的情感慰藉,但作为一种情感“补遗”,它使得老年人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

2.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运作机制

结合以上分析,以农村老年人协会为个案的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满足运作机制(见图1)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图1 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的运作机制

(1)可持续的资源输入是老年人自我“优势”激活的生存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老年人协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获得发展资金。在资源匮乏和集体经济凋敝的广大中西部农村,外部资源无疑是老年人协会的生存基础,缺乏最基本的运作经费,农村老年人协会就无法开展最基本的活动。资源输入成为激活村庄与老年人自我“优势”的启动机,是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基础性重点工作。

(2)得力可靠的老年人协会干部是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的“银色力量”。老年人协会的自组织运作并非高度制度化,农村老年人工作更加需要得力可靠的老年人协会干部。如果老年人协会干部得力,在工作中善于发挥其长处并在组织上实现有机整合,老年人协会的自主性就能获得快速增长。B22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来看,我国农村养老自组织的运作机制迥异于西方自组织运作中的协商与合作机制,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乡村精英在组织与动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构成了农村老年人协会组织信任生成的关键。B23只有通过乡村精英的积极行动,“善分不善合”B24的农民才能够被组织起来,进而实现农村养老福利公共品的自主化生产。

(3)独立自主的老年空间是养老需要福利公共品生成的物质载体。老年人协会是满足农村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拥有独立自主的老年空间,不仅能够确保老年人协会免受外界干扰,而且能够发展壮大满足农村养老需要的优势资产,促进村社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能力的提升。老年空间不仅是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空间和生活娱乐平台,实际上也是农村养老福利公共品的集中体现,老年人协会开展的绝大部分活动在老年空间中展开,被社会空间所排斥的老年人能够在老年空间中获得养老福利。就此而言,老年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养老福利。

普特南认为:“社群网络培养了普遍化的互惠机制,密集的社会互动有利于协调和沟通,并向大众释放出某些个人值得信任的信息。”B25农村老年人协会赋予老年人新的社群成员资格,通过组织活动建立老年人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输入、协会干部和老年空间共同形塑出老年人之间的关爱互助行为,让老年人感受到组织关爱与个体友谊的温暖,最终形成以公共文化为主的养老福利供给模式。

以老年人协会为组织载体的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模式本质上属于社会工作养老的范畴。传统的社工养老,强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自组织满足养老需要的模式与传统的社工养老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养老需求群体自身的定位。大多数社工养老模式认为农村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而自组织满足养老需要模式几乎完全以养老需要群体之间的能动优势的相互促进和整合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能夠培育乡村公共文化,延缓农村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社会空间的挤压。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农村社会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需要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社会福利模式忽略了农村老年人及农村社会中蕴含的养老资源。优势视角下,农村老年人能够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适度满足其养老需要。农村养老需要分为物质、公共文化、空间、情感、照料等层次并形成相应的老龄分层偏好,农村老年人协会通过礼物馈赠、空间再造、主体感培育和情感补遗,有助于实现乡村养老需要公共品的内生制造与持续供给。从现有乡村养老福利公共品供给实验绩效来看,我国农村社会对类似于老年人协会的自组织具有极高的社会需求。由于农村老年人协会采取低度组织化的运作模式,重点在于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笔者相信只要操作得当,老年人协会不仅可以遍地开花,而且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上述分析,这里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供参考。endprint

1.以内置金融激活养老自组织造血功能

老年人协会的运作实现养老福利的持续生产。B26如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践,有望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主优势,激活农村养老组织的造血功能。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夯实农村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的物质基础。

2.以民政资金盘活养老闲置资产,增加老年社会福利空间

当前,自组织满足养老需要模式无法涵盖全部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在农村,已经有不少地方在国家民政资金的支持下兴建老年公寓。但由于运作资金匮乏,老年公寓这类养老福利资产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进一步加大相关民政资金的倾斜力度,设立相关的老年人协会建设项目资金,在现有养老需要偏好与自组织状态的基础上,制度化输入养老集体资产增量资源,有望进一步激发村社内部养老资源存量,增加老年社会福利空间,扩大养老资源受惠群体。

3.创新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并发展公共文化型老年人协会组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要“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以此为契机,可强化地方政府引导,通过行政考核的方式,鼓励村“两委”结合村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培育老年人协会组织,发挥乡村老年能人的“银色力量”,为农村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满足提供更多的制度化支持。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内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的满足状况。以农村老年人协会为经验蓝本的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满足模式尚处于探索期,运作成本始终控制在底线水平。即便如此,它却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养老福利边际收益。未来更多的相关研究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田野观察和农村社会工作实践。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农村养老需要的自组织满足能够获得普遍性推广和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大力支持,它也无法取代家庭养老模式。农村老年人从子女和家庭那里获得的天伦之乐,是任何养老制度供给都无法替代的,这是农村养老需要自组织满足模式无法消解的最大制度局限。

注释

①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西部论坛》2015年第2期。

②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③B15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18、6—9页。

④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持的农村老年福利公共品供给乡村建设实验已有十多年历史。2003年,在贺雪峰教授的倡导下,湖北省洪湖渔场村老年人协会正式成立。2004年初,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连续成立三个老年人协会。十多年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向四个老年人协会投入5000元作为运作经费。此外,老年人协会的组织、运作、发展均由本村老年人自主决定。目前,这四个老年人协会运作平稳,为所在村庄社会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乡村建设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⑥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37页。

⑦Weick, A., Rapp, C., Sullivan, W. P., & Kisthardt, W..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1989, Vol.34, No.4, pp.350-354.

⑧Snow, L. K.. The Organization of Hope: A Workbook for Rural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A Community Building Workbook. Chicago: ACTA Publications, 2001, pp.30-55.

⑨B11[美]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7、144—154页。

⑩印子:《分家、代际互动与农村家庭再生产——以鲁西北农村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B12徐小霞、钟涨宝:《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福利的理论分析》,《理论月刊》2012年第7期。

B13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B14范健:《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B16孙雅娜、王成鑫:《基于农村居民最低养老水平的财政支付能力研究》,《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5期。

B17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9—202页。

B18印子:《乡村公共文化的面孔、式微与再造——基于湖北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实践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B19王俊杰:《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B20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B2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endprint

B22鄧燕华、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B23罗家德、孙瑜等:《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B2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7页。

B25R. D.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pp.116-120.

B26李昌平:《“内置金融”在村社共同体中的作用——郝堂实验的启示》,《银行家》2013年第8期。

责任编辑:海 玉

Rural Elderly Needs and the Self-organizational Satisfaction from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

Yin Zi

Abstract:China′s rural elderly needs have been increasing, but the existing social welfare model ignores the rural elderly and the old-age re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new system of pension benefits. The rural elderly can meet their pension needs by means of self-participation from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 Rural pension needs should include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material, public culture, space, emotion, and care, with prominent age stratification preferences. Relying on their positions in the social network, the capable elderly in the rural elderly associations can achieve the repair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the elderly. By means of giving gifts, rejuvenating space,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subject and supplementing emotion, the inherent production and continuous supply of the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rural old-age needs can be realized. In addition, the optimization direction of self-organizing mode in rural old-age support includes building self-organized hematopoietic function relying on built-in finance, revitalizing the idle assets of the elderly with the national civil affairs funds, and expanding the social welfare space of the elderly. Meanwhile,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nnovating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public culture associations for the elderly should also be on the agenda.

Key words:rural old-age needs; advantage per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the elderly; self-organizational satisfa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下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探寻生命的内在力量
优势视角下“步入毒途”青少年的社工介入探究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