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粮食安全与中非农业合作商机研究
2017-10-17胡必亮马悦
胡必亮++马悦
摘 要:非洲由于小农经营占多数、土地产权不明晰、化肥农药施用量少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农地的开发利用率和已开发利用的农地生产率低下,其粮食单产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目前非洲的粮食产量为4亿吨多一点,总需求却超过了5亿吨;且非洲营养不良人口数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9.8%,可见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非洲国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恰恰是我国企业有经验、有能力予以支持和帮助的。具体来看,农业综合企业有助于提高农地开发利用率;化肥农药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有助于增加现代投入要素;大型基建集团有助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述四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务实合作的方式,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非洲粮食安全的问题,并实现拓展海外市场、获得超额收益的目的。
关键词:非洲;粮食安全;中非农业合作商机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9-0047-07
一、引言
促进非洲发展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如何尽快解决广大非洲人民的吃饱肚子问题,因为这不仅是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基础,也是实现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使基本人權在非洲得以保证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企业的商机所在。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共有土地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0%。从自然资源条件来看,非洲完全有理由成为世界“粮仓”,首先,非洲拥有广袤的农地,农业总用地面积为11.3亿公顷,占世界的23%,从可耕种面积来看,非洲目前为2.34亿公顷,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16.5%。其次,非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大约为5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40%;由九大河流及所覆盖区域所形成的九大流域的面积占了非洲大陆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而且赤道地区年降水量高达1500—2000mm(世界平均降水只有834mm)。再次,非洲日照充沛,平均日照时间在10小时以上,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最后,劳动力资源充足,非洲的农业人口占了其总人口的60%。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农业用地、用水、日照、劳动力等都很占优势的情况下,非洲地区目前却有超过70%的国家粮食安全都是无法保障的,缺粮已成为非洲国家的普遍现象。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同样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营养不良人口比重超过25%,当时农业底子薄、基础差,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这和现在非洲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营养不良人口比重已下降到了9.3%,可以说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卓有成效。与此同时,一批与农业相关的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掌握了日臻成熟的技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这些企业的成长和我国农业条件的日趋完善,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扩大经营规模、获取超额利润的需要。农业“走出去”战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将视线移到国际市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寻求合作机会。而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却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粮食安全需求,这个令人费解的矛盾中是否蕴含着我国农业相关企业“走出去”的商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在探讨是否存在中非农业合作的商机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非洲国家“端着金饭碗要饭”的问题在哪里?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
二、非洲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非洲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划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区域层面,非洲国家粮食自给率过低,大量粮食依靠国际进口。第二个是个人层面,由于非洲地区普遍存在的膳食失衡和能量供给不足导致非洲地区民众营养不良的问题严重。
1.区域层面:粮食自给率过低
总体而言,不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肉类产量,非洲都不能做到自给自足,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譬如2013年,非洲的粮食(包含谷物、豆类、薯类)总产量为4.57亿吨,当年净进口粮食(95%以上是谷物)0.70亿吨,净进口粮食占粮食产量比重的近15%。2013年非洲的猪牛羊禽肉产量为1809万吨,当年也进口了200多万吨,进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0%。2012年,非洲的粮食总产量为4.42亿吨,当年净进口粮食0.72亿吨,净进口粮食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16%。2012年非洲的猪牛羊禽肉产量为1734万吨,当年进口量超200万吨。2011年非洲的粮食总产量为4.28亿吨,当年净进口粮食067亿吨,净进口粮食占粮食产量的16%。2011年非洲的猪牛羊禽肉产量为1679万吨,当年进口量超200万吨。由此可见,粮食、肉类不能自给自足在非洲是长期且普遍存在的。
2.个人层面:营养不良问题严重
非洲地区的民众营养不良问题十分严重,其原因在于能量供给不足以及普遍的膳食结构失衡。
一是能量供给不足。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发布了关于人类能量需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详细提出了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段的人的能量需求估计值,譬如,标准身材(BMI18.5—25.0)的成年男子每天能量需求在3047Kcal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基于此能量需求标准,参照非洲各国人口的年龄及性别分布,计算出了以能量表示的非洲地区粮食短缺状况。2015年,非洲地区平均能量缺乏程度为151Kcal/人·天,问题最严重的中部非洲,为380Kcal/人·天,是非洲地区平均水平的2.51倍;其次是东部非洲,为230Kcal/人·天;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非洲营养状况相对较好,平均小于60Kcal/人·天。
二是膳食结构失衡。紧张的基本口粮供给导致粮食转化为动物用饲料比较少,因此肉类产量比较低,人们的肉类消费也就比较少。整个非洲由谷物、薯类、豆类等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到总能量的6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优质蛋白占总蛋白质的比重只有20%。与膳食结构比较均衡的日本相比,差别比较大:日本人的植物性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只占41%,而蛋白质的55%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营养不足型”膳食结构是目前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优质蛋白在膳食结构中所占比例比较低,膳食的营养质量差,即使摄取热量勉强达到了标准,也会产生营养不良、贫血等危害健康的疾病。膳食营养质量差的问题在非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最为突出。endprint
普遍的粮食短缺带来了能量供给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而导致了营养不良的问题。整个非洲约有2.3亿人目前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占非洲总人数的19.8%,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8%)的一倍(中国为9.3%,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小于5%)。营养不良的问题在非洲中部、西部和东部表现更为严重一些。在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间,世界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9.24亿人下降到792亿人,减少了14.29%;中国更是从2.13亿人下降到1.34亿人,减少了37.08%。但由于非洲比较普遍缺粮的情况没有改变,非洲地区营养不良人口数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上升。
三、非洲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是生产不足。与生产不足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等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二是土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太低。
1.农地的开发利用率低下
粮食生产的根本是农地。非洲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丰富,大约为11.3亿公顷,但目前只开发利用了2.3亿公顷,农地的开发利用率只有20%,加上草原和牧场的开发利用,总利用率也就只有30%左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織的统计,在可耕地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的18个土地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中,已利用耕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比重超过50%的只有3个国家,即肯尼亚(73%)、埃塞俄比亚(66%)和乌干达(55%);已利用耕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比重在30%到50%之间的,也只有5个国家,即乍得(47%)、尼日利亚(39%)、加纳(35%)、尼日尔(34%)和科特迪瓦(33%);其他10个国家都在30%以下,其中刚果、安哥拉和马里只有10%,纳米比亚还不到10%。通过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出的结果表明,非洲地区总体的粮食生产播种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可以提高77.27%。尽管我们感觉到这个结论有点太高,但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的非洲地区,增加播种面积一定是增加粮食总量的最重要因素。
农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非洲的农业经营主要建立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小规模农户一般都没有农业机械,大规模的农地开发受到了限制。以西非国家利比里亚为例,占全国总人口70%的小农经营着全国超过80%的耕地。与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相比,小农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传统农具的使用率比较高,因此大量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其二是不均衡的土地分配制度和不明晰的产权制约了非洲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津巴布韦为例,这个国家的土地分配十分不均等,在20世纪90年代,该国1%的白人占有该国70%的土地,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口被限制在开发不足25%的贫瘠土地上。从整个非洲来看,国家仍然是土地资源最主要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但国家并没有能力对所有土地进行有效管理,也没有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将土地产权明晰化,因而比较普遍地存在大量的土地未被开发使用的情况。
2.土地的粮食生产效率低下
非洲粮食安全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的粮食生产效率非常低下。以谷物生产为例,2012—2014年,非洲平均的谷物产量为1.59吨/公顷,而同期世界的平均产量为3.80吨/公顷,中国为5.87吨/公顷,非洲的粮食产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1.8%、中国的27.1%。在主要作物(稻米、小麦、玉米)的土地生产效率上,中国是非洲的近4倍。
由于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在非洲内部的差异也比较大。尽管非洲的总体水平已经很低了,但就谷物而言,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却只有非洲平均水平的60%—80%;不过在生产效率表现较好的南部非洲地区,其水平已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非洲平均水平的2倍。非洲的豆类和薯类的生产效率也都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更未达到中国的1/2的水平。
整个非洲地区的化肥施用量普遍很少。非洲地区的平均水平是每千公顷施用化肥量25吨,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中国的4%;即使是化肥施用量比较多的南部非洲,其平均施用量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至于施用化肥量最少的中部非洲地区,就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1%。
提高土地粮食产出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是要加强植物保护和病虫草害防治,因此适量合理地使用农药就成为重要措施之一。尽管农药在提高粮食产出率的同时,由于化学物质在生物环境中的积累和残留,也会造成粮食品质的下降,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于植物保护和病虫草害的防治还主要是依靠施用化学农药来解决。根据世界谷物统计资料,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分别约为10%、14%和1%;通常情况下,投入1元的农药成本,可以取得8—10元的经济效益。全球范围内,目前由于施用农药不足所带来的产量损失占到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0%。
农药使用的经济效益、增产作用如此明显,但非洲国家的农药施用量却非常低。以卢旺达为例,2013年全国农药施用量仅有332.78吨,每千公顷施用量不足1吨,只是中国的5%;在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等国家的施用量就更少了,往往是每千公顷不足0.5吨。不仅如此,农药生产水平弱、产量低、施用技术落后也是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国内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粮食增产探索,其中的重要一项措施就是增加了农药施用量。20多年来,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增长了138.43%。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目前中国每年的农药总施用量都在80万—100万吨,居世界首位,也就是每千公顷的施用量为17吨,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约为德国和澳大利亚的5倍。
全球近2/3的稻谷和小麦都产自于灌溉土地,因此灌溉被认为是影响粮食产量乃至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粮食产量与灌溉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为国际上大量的研究成果所证实,J. Doorenbos等就曾经采用水分利用效率函数来测算农作物产量(Y)与水分消耗量(ET)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认为二者呈显著的线性相关;Troy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较高的灌溉水平会产生较高的粮食产量。endprint
中国水利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灌溉条件下的农作物产量是自然条件下农作物产量的1—2倍,而且越是在干旱地区,灌溉所产生的增产效应就越高。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灌溉的水田的粮食产量比自然条件下的粮食产量高320.1%,有灌溉的旱田的粮食产量比自然条件下的粮食产量高173.2%。
世界平均的灌溉水平以及中国和非洲地区的灌溉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世界平均的土地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4%,非洲地区整体的土地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比重却只有6.7%,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的土地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比重高达66.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3倍,是非洲平均水平的9.9倍。也就是说,非洲平均的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是中国的10%,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则仅仅只分别占中国的1%和2%。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中国与非洲粮食产量增长的巨大差距。
四、中非农业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整个非洲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上都面临着严重困境,无论是区域层面的粮食自给率低还是个体层面的营养不良问题严重,都意味着非洲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指出这一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总结了其成因即农地开发利用率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化肥、农药等)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那么,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是否有助于改善我们以上分析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改进非洲的粮食供给状况?是否同时给中国的农业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呢?
从对非洲的影响来看,非洲总人口约1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6%,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障民众最基本的口粮需求是实现非洲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基础,也是使基本人权在非洲得以保证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15年中,非洲营养不良的人口数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维持之前的做法——依靠其自身发展和来自他国的援助,非洲是很难走出绝对贫困困境的。
中国的人口总量与非洲基本在一个层级上,但中国的农业可耕地面积只有非洲的一半,曾经也面临着类似的十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且还出现过因饥荒而大量死人的情况,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探索,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粮食供给有了比较充分的保障。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值得非洲参考。
伴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大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也随之成长壮大起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产能大幅增长,不僅能够充分满足中国自己的需求,由于性价比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如果中国的这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行业通过适当的方式支持非洲农业生产,其农业现代要素投入将得到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随之提升,农产品总量提高,粮食供给状况就会大为改善。因此,中非农业合作对非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从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来看,加强中非农业合作也意义重大。由于非洲地区耕地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农业劳动力多,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十分适合粮食生产,这说明非洲的农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加上人口多且人口增长快,这就为中国农业企业开拓非洲大市场提供了巨大空间。而且,由于非洲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农用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技术难度不高,适合我国比较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带动面比较大。
从目前中国农用工业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其生产几近饱和,进一步发展已经受到了制约,需要尽快“走出去”。以化肥产业为例,截至2015年,我国亿元以上化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但近几年来化肥企业的销售收入基本没有明显增长,国内化肥市场基本上已经趋于饱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选择就是扩张国家化肥市场。其他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与问题,重要出路之一也在于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通过推进中非农业合作,也为我国利用海外耕地资源保障自身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由于非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尤其是生产粮食的潜力很大,加上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度比较高,中国和非洲国家对于开展中非农业合作都持积极态度。中国和非洲国家联合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利用中国的适用农业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农用工业体系来对非洲尚未得以开发利用的农地进行综合开发,可以在给非洲国家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保障其本国粮食供给,同时由于中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通过租赁或购买的方式获取了非洲的土地,这也给在未来中国利用海外耕地资源保障自身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可能。
五、中非农业合作商机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中非农业合作的商机及重点领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既是保障非洲粮食安全所要做的重点工作,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机遇所在。
1.提高农地开发利用率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得知,非洲农地利用率低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所致,第一是非洲的小农经营模式缺乏农业机械,使得大规模的农地开发受到了限制。第二是不均衡的土地分配制度和不明晰的产权制约了非洲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如上两个原因恰恰可以成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在非洲寻找商机的着力点。
第一,中国农业综合企业进入非洲,可以整合小农经营资源,并补足农业机械缺口,使得大规模农地开发成为可能,这是中非农业合作商机之一。具体来说,目前农业领域一种比较成功的海外投资模式是“公司+农户”的订单经营模式。农业企业无需直接购置土地雇用劳工,只需选择小农场集中的地区与他们签订种植合同,由农业企业提供耕种的技术、优良的种子、先进的农业机械,在作物成熟后以低于市场价格的金额进行收购。如此一来,我国农业企业在完成订单、销售获利的同时,可免于承担开垦荒地所需投入的前期成本和雇用大量非洲劳工所产生的管理压力。并且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整合小农场资源,使得即使是小规模经营也能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让大规模土地开发成为可能。
第二,农业综合企业进入非洲,有助于所在国家加快产权改革进程,促进土地资源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中非农业合作商机之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农业企业在非投资的一种方式,而对于这些农业企业而言获取土地、自主经营仍是在大部分非洲国家投资的主要方法。对于非洲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土地产权并不明晰,是因为确立所有权所产生的麻烦和昂贵的“地籍”调查费用使得政府没有动力为一些荒芜而未经开采的土地做这些事情。但是中国农业综合企业的进入迫使他们必须明晰这些土地的产权,为企业开垦荒地大规模经营清除障碍,并且在农业企业的经营下,这些曾经的荒地可以为所在国提供粮食保障并带来可观的收入,这可以增加当地政府明晰土地产权的动力,加快土地所有制改革的进程,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我国农业综合企业利用这一机会可以在非洲国家获取大面积土地进行自主经营,为以后我国利用海外耕地资源保障自身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可能。endprint
2.增加现代投入要素
諾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增加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中的投入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新的现代生产要素就包括了良种、农机、化肥、农药以及科学知识和人力资本等,而非洲地区目前对于这些现代要素的使用非常少。
化肥农药企业的商机,体现在中非双方“两条腿走路”的合作模式上,一方面是增加对非出口,另一方面是直接在海外建厂。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化肥和农药生产第一大国,以化肥企业为例,截至2015年,我国亿元以上化肥企业个数超过4000家,产品销售收入达5500亿元,大型国有集团和小型私人企业,在提升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占有量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是,近5年化肥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增长率远远低于之前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由于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化肥残留对于环境和食品的负面作用,正在对化肥的使用加以控制。此时化肥企业不妨将视线转移到国外市场,通过将“蛋糕做大”的方式扩大规模、获得超额收益。并且我国化肥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已有成功经验。2000年,中成集团以国际通行的EPC(设计、采购、施工)方式在孟加拉国承建化肥厂,年产24万吨,填补了孟加拉国磷复肥生产的空白,对该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我国成套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可以说取得了双赢。2014年中国石化同样以EPC的方式承建巴西第三化肥厂项目,该项目年产尿素130万吨,促进了巴西农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巴西机械设备制造能力差,在建设过程中大量引入“中国制造”,为中国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由此可见,在化肥施用量很少的非洲蕴含着我国化肥企业的巨大商机,同时可以带动我国成套技术、设备和劳务的输出。
机械制造企业的商机,主要体现在农机的设计与出口方面。中国机械生产企业的制造能力和设备水平在国际上都十分有竞争力,中非双方农业合作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机械设备出口的机会,在合作中我们也可以根据非洲的地理环境、劳工素质等条件调整农业机械设计使之更适合所在国的使用需求,以促进非洲各国更好地将大量闲置的土地开发利用、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上文的分析,灌溉基础设施和电力基础设施短缺,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非洲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要想尽快改善非洲粮食安全状况,必须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为了满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约每年需投入930亿美元;根据布里斯诺·加门迪亚(Brice.o-Garmendia)的估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年需755亿美元投入到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非洲目前资金短缺,不可能大幅增加投资,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同样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当时农业底子薄、基础差,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经过30余年建设,我国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地耕种条件,可以说我国的大型基建集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他们有技术承建海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并可以通过国家支持、民间融资的方式募集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加强中非农业合作,为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了承建大型项目的机遇。
4.克服潜在制约因素
农业综合企业、化肥农药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大型基建集团这4类企业,如想抓住中非农业合作商机、在非洲大陆上有所作为,努力克服潜在制约因素是他们在寻求合作时所需要的,制约因素可以概括为国际社会误解和投资企业实际难题两方面。
国际社会对于我国农业企业在非洲寻求合作机会的目的和方式存在误解。首先,他们指责我国农业综合企业在非洲获得土地是以满足我国粮食安全为导向的。其次,他们武断地认定中非农业合作是我国单方面的诉求,非洲国家只是被动接受。非洲政府对与中国展开农业合作并不感兴趣,而非洲民众都是合作项目中的受害者。
投资企业的实际难题主要体现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国内政策上。许多非洲国家多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了挑战,我们的投资者认为与高层的政治关系对他们的投资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不稳定的政局使得这种良好关系因总统更迭而失去作用甚至起到负面效应。还有一些非洲国家,恶性通货膨胀使得项目成本持续上升;劫匪频发,中国专家和管理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频繁多变的国内政策也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麻烦,例如关税政策,由于前期投资成本高、技术落后等因素,合作项目所生产的粮食价格无法与国际市场的进口粮直接竞争,常常需要依靠关税保护政策,但是政府有时会迫于民众压力下调粮食关税,低价粮的涌入对合作项目盈利模式造成冲击。
克服这些潜在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投资信息公开化、项目评估周密化、政府沟通常态化。首先,国际社会之所以会妖魔化我们走向非洲的农业企业,认为他们是有侵略性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多投资项目并不对外公开,国际媒体和他国政府只能依靠猜测来报道这些项目的规模和动机。将农业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并主动在主流国际媒体上发声,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其次,投资项目上马之前,应该经过严格周密的可行性评估,特别是对于一些政治环境动荡、暴力事件频发的地区,应予以全面考量,避免造成损失。最后,政府间沟通必不可少,虽然农业企业“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和非洲国家的合作,但是归根结底是两国政府的合作。企业在与投资所在国沟通时话语权较弱,很难影响该国政策,但如果在合作之初由两国政府共同签订合作备忘录,可以充分保障我国农业企业在非洲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服务所在国并获得盈利。
参考文献
[1]张捷,周大启,任万鹏.中非农业合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5,(1).endprint
[2]張墨逸.非洲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粮食生产绩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Statistical Yearbook[EB/OL]. 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FS,2017.
[4]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Statistical Yearbook[EB/OL].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FS,2014.
[5]张墨逸,黄贤金,陈志刚.非洲土地制度变革对粮食生产绩效研究[J].土地经济研究,2014,(2).
[6]Francis C. 2003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and Reform programme in Zimbabwe[Z].2nd FIG Regional Conference: Management of Land.
[7]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8]Doorenbos,J.,Kassam,A.H.,Bentvelsen,C.,& Uittenbogaard, G.Yield response to water[J]. Irrigation & Drainage Paper, 1979,257—280.
[9]冯颖,姚顺波,郭亚军.基于面板数据的有效灌溉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2,(9).
责任编辑:晓 立
Study on African Food Security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Sino-Afric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Hu Biliang Ma Yue
Abstract: In Africa, due to the great number of smallholder farming, unclear land property rights, less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th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agricultural land is small and the productivity rate of the cultivated farming land is low. Africa′s grain yield per unit is only 40% of the world average. The current food production in Africa is more than 400 million tons, whereas the total demand is over 500 million tons; besides, the number of undernourished population of Africa is more than 230 million, accounting for 19.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food security is beyond guarantee. But on the other hand, our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enough experience 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African countries in these aspects. Specifically, the agribusines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land.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enterprises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ll help to increase the modern input factors. The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group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rough pragmatic cooperation, the four typ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enterprises mentioned above,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food insecurity in Africa with purpose, achieve the expansion of overseas markets, and get excess returns.
Key words:Africa; food security;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