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2017-10-13陆廷盛罗春山蒲兴魏陈啟鸰
陆廷盛 罗春山 蒲兴魏 陈啟鸰
(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科,贵州 贵阳 550002)
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陆廷盛 罗春山 蒲兴魏 陈啟鸰
(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08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54)和B组(n=54),给予A组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给予B组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融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VAS低于A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颈曲值低于A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的植骨融合率较高,VAS低,且能够较好地改善颈曲状况。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约15%的颈椎病患者为脊髓型颈椎病〔1〕。临床上多给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考虑多节段以上的病变和来自于后方的压迫,临床多采用后路手术,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颈椎曲度较差,因而多采用前路手术治疗〔2,3〕。但采用何种内固定术在临床仍存在争议,常见的有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和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4〕。本研究拟分析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65~94〔平均(78.24±10.35)〕岁,平均病程(11.32±6.77)个月。B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65~92〔平均(76.64±11.27)〕岁,平均病程(10.95±8.5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渐进性四肢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经X线片检查合并退行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脊髓受压椎间盘阶段≥3个;②年龄≥65周岁;③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外伤导致的颈椎后凸畸形、颈椎前凸消失者;②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③颈椎不稳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⑤严重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取颈右前斜形切口或横形切口,逐层分离各层组织,分别牵拉气管和食管、颈动脉鞘至左侧和右侧,切开椎前纵韧带和筋膜,将椎体前房充分暴露。经C型臂透视定位病变椎间隙。A组:将椎间隙撑开至正常的高度,采用刮匙环锯法将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采用枪式咬骨钳将突出的椎间盘和病变间隙后缘增生骨赘切除,接触脊髓的压迫,将硬脊膜显露出来。依据患者椎间隙高度选择适当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使用钛板钛钉进行内固定,经C型臂透视下椎间融合器和内固定位置良好,采用下胶管引流,然后逐层缝合组织和皮肤;B组:将椎间隙撑开至正常的高度,采用咬骨钳将椎体至椎体后缘切除,采用枪式咬骨钳将椎体后缘、椎体后壁、后纵韧带切除,将脊髓前方的压迫解除。依据患者椎间隙高度选择适当的钛网,将经过处理的自体骨碎片装入钛网内并置入骨槽内,经C型臂透视下钛板钛网位置良好,采用下胶管引流,然后逐层缝合组织和皮肤。术后给予脊髓神经脱水、神经营养的对症支持治疗,术后24~48 h两组在颈托的保护下离床活动,且佩戴颈托2~3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融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①采用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和VAS测定患者的JOA评分和VAS;②临床疗效:依据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术后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17-术前评分)×100%,其中评分<25%为无效,25%~49%为好转,50%~74%为良,≥75%为优,有效率=优良率+好转率;③术后测量平均椎间隙高度,并采用Ishihara法测量颈椎曲度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12个月,A组和B组有效率为92.59%(优良21例,好转29例,无效4例)和94.44%(优良18例,好转33例,无效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30%,B组6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VAS和JOA评分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VAS低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和JOA评分比较分)
2.3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颈曲值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比较
3 讨 论
传统的单纯植骨患者术后供骨区麻木、疼痛、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植骨块容易移位、脱落,融合失败率较高,且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情况不乐观〔5〕。经前路减压植骨术联合内固定术是对如椎体后缘骨赘、增生的钩椎关节内侧部分、退变的椎间盘组织、骨化或增厚的后纵韧所带来自于前方的脊髓压迫因素进行直接减压,进而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并直接在椎间隙植骨,促进椎间盘高度恢复,帮助病变节段重建稳定性,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案〔6〕。钛板内固定能够将脊柱直接固定住,形成即刻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同时能够帮助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增大椎管前后径〔7〕。且随着多节段经前路手术的推广,钛板钛网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椎间融合器等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中。钛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弹性模型与骨组织近似,应用于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内能够形成术后即刻稳定,屈曲时可以起到抗压缩变形的支撑作用,后缩时还能够发挥张力带作用,提高植骨融合率,预防椎间隙塌陷。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钛网作为植入材料来说,骨性融合不佳,不利于假关节的形成,且术后关节活动度差,术中出血多,创伤大,容易对脊髓造成损伤〔8〕。而A组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出血量,进而提高了融合率,达到了较好的颈前路减压效果,且内植入物具有较佳的稳定性,能够迅速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保持术后神经功能正常恢复,避免术中长时间或过度牵拉喉返神经、食管、气管等而造成的手术创伤〔9〕。临床中我们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两种手术均适合的患者,建议采用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
1MacHino M,Yukawa Y,Ito K,etal.Impact of diabetes on the outcomes of cervical laminoplast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more than 50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Spine,2014;39(3):220-7.
2Li FN,Li ZH,Huang X,etal.The treatment of mild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n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pinal Cord,2014;52(5):348-53.
3武 斌,梁 杰,谭晓毅,等.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分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3):3588-90,3591.
4Fehlings MG,Barry S,Kopjar B,etal.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utcomes of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AOSpine North America CSM study in 264 patients〔J〕.Spine,2014;38(26):2247-52.
5马先华,付晓旭,张如国,等.颈椎前后联合减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严重脊髓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5):510-2.
6武亚红,张勤安,鲍朝辉,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139.
7陈斌辉,顾仕荣,张 明,等.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的前路再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14;27(2):132-6.
8周海辛,陈业平,姚德威,等.锁骨弧形钛板三维固定+自体骨屑植骨术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3):295-295.
9鲍 达,马远征.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的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14;12(6):363-6.
〔2017-02-15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R681.5+5
A
1005-9202(2017)19-484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9.069
陆廷盛(1980-),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