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7-10-13阮长武葛智儒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9期
关键词:内质网阿托内皮细胞

林 捷 阮长武 葛智儒 黄 宇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135)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

林 捷 阮长武 葛智儒 黄 宇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8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线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高血压基础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标记蛋白(Ero1-Lα、BiP、IRE1α、PERK)、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率(FMD)〕、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Ero1-Lα、BiP、IRE1α、PERK光密度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ET、NO、FMD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NO、F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IL-6、TNF-α、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

高血压发病初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但危害较高,血管、肾、心等均为其生理病理作用主要靶器官〔1〕。高血压最重要及最早期损害类型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ET)与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维持于动态平衡状态,可保证血管正常结构及功能,若血压增高会使ET及NO分泌失衡,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Mason等〔3〕研究指出,高血压时ET-1分泌量增多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内皮网应激(ER stress)反应,致使细胞损伤及凋亡。阿托伐他汀能否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4〕。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8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女21例,男23例;年龄53~72〔平均(62.37±7.96)〕岁;病程3.4~12.6年,平均(8.31±3.02)年。研究组女19例,男25例;年龄51~73〔平均(62.50±8.01)〕岁;病程3.2~12.8年,平均(8.19±2.97)年。两组病程、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内科学》中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5〕;体质量指数(BMI)<30.0 kg/m2;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并发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药物性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对阿托伐他汀具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血压基础干预措施,包括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并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晚间睡前口服20 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收缩压降低≥20.0 mmHg或舒张压降低≥10.0 mmHg为显效;收缩压降低10.0~20.0 mmHg或舒张压降低<10.0 mmHg为有效;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未至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6〕。(2)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3 ml,以细胞免疫化学荧光法对ER stress标记蛋白(Ero1-Lα、BiP、IRE1α、PERK)进行检测,并通过定量技术计算各指标光密度值。(3)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NO、肱动脉血管流介导血管扩张率(FMD)〕变化情况,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检测ET水平,于血管舒张末期对肱动脉内径予以测量,取平均值为D0,于肘关节以上加压300.0 mmHg,持续约4 min后迅速放松血压带,放气约15 s后再次测量舒张末期肱动脉内径为D1,FMD=(D1-D0)D0×100.0%。(4)分别于治疗前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3.18%,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高于对照组(77.27%,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χ2=4.422,P<0.05)。

2.2两组ER stress标记蛋白光密度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PERK、IRE1α、BiP、Ero1-Lα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ET、NO、FMD

表1 两组ER stress标记蛋白光密度值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下表同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NO、F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TNF-α、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明确高血压发病及进展机制对防治高血压疾病具有积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是全身血管内膜重要屏障结构,同时为机体主要信号感受及传递组织〔7〕。内质网为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亚细胞器,适当程度ER stress可有效保护细胞,但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凋亡,进而引发相关反应加速高血压发病及进展。

内皮功能紊乱始动因素之一为高血压,血压水平上升可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张劲松〔8〕研究表明,血压过高会损伤内皮细胞,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脉压差增大为损伤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主要因素。内质网属真核细胞重要细胞器,是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成熟及脂类合成的场所之一,质膜蛋白、分泌蛋白、高尔基体蛋白及溶酶体三级与四级结构均于内质网中进行折叠,且内质网是主要信号转导细胞器,在内环境改变的感应及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若蛋白质错误折叠则会引发脂质合成紊乱、钙离子耗竭等现象,同时,内质网稳态失衡,会激活对应信号通路,引发细胞内多种反应,即ER stress。Jimenez等〔9〕指出,ER stress反应早期可抑制蛋白合成,改善内质网降解过程,并通过恢复内环境稳定而对细胞进行保护,但ER stress持续未得到缓解则会诱导凋亡通路致使细胞死亡。

近些年,ER stress在内皮细胞中的作用得到临床医学广泛重视,并认为其可能介导内皮细胞参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生理病理过程。Yang等〔10〕实验表明,ER stress标记蛋白中,Bip为内质网稳态感受器,在ERstree激活及检测内质网内未折叠蛋白质聚集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内质网处于稳态,则BiP分别与IRE1、ATF6、PERK暴露于内质网腔内的结构域结合,但当内质网稳态失衡,则会引起大量未折叠蛋白聚集,导致BiP与IRE1、ATF6、PERK解离,并与未折叠蛋白质相结合,促使蛋白质正确折叠。本研究结果有力佐证阿托伐他汀对降低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表达水平、促使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阿托伐他汀属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对胆固醇于肝脏中的生物合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并促使机体对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分解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脂效果显著,可通过降低血管壁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发挥降血压效果,进而改善内环境,缓解ER stress反应。耿全胜等〔11〕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激活NOS促使内皮细胞生成NO,并对NOS的mRNA表达水平产生影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从多种途径改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另从本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能降低高血压患者PERK、IRE1α、BiP、Ero1-Lα蛋白水平,缓解ER stress反应,且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Rakotoniaina等〔12〕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除降血脂效果显著,同时可减少ET生成量,提高NO表达水平,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主要机制为NO合成量减少、ET大量释放等,阿托伐他汀可对G蛋白代谢水平产生干扰作用,降低hs-CRP、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神经内分泌活化,以此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临床疗效。

1李 敏,孙 玲,李红玲,等.阿托伐他汀减轻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导致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损伤〔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5):679-83.

2韩 冰,周进超,卢福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7):70-1.

3Mason JJ,Corbalan RF,Dawoud T,etal.Atorvastatin enhanced nitric oxide release and reduced blood pressure,nitroxidative stress and rantes levels in hypertensive rats with diabetes〔J〕.J Physiol Pharmacol,2015;66(1):65-72.

4陈 伟,张亚西.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40-2.

5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68.

6王湘富,贺志伟,张 平,等.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水平改善的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8):672-4.

7张 玲,张 蕾.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7):905-7.

8张劲松.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J〕.山东医药,2015;55(13):40-1.

9Jimenez D,Cremonezzi LI,Juncos NH,etal.Statins reverse renal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duced by chronic high salt intake〔J〕.Am J Physiol,2011;301(2):263-70.

10Yang L,Gao YJ,Lee RM.The effects of quinapril and atorvastatin on arte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dult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Eur J Pharmacol,2005;518(2):145-51.

11耿全胜,樊超强,李卫平,等.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4;25(4):348-50.

12Rakotoniaina Z,Guerard P,Lirussi F,etal.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against monocrotaline-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the rat might not be a class effect:comparison of pra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J〕.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06;374(3):195-206.

〔2017-06-20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R543

A

1005-9202(2017)19-480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9.050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附带课题(No.PWRd2015-11)

阮长武(1961-),男,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疾病研究。

林 捷(1974-),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研究。

猜你喜欢

内质网阿托内皮细胞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愤怒诱导大鼠肝损伤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公告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