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构建与教师对课堂生成应对能力的关系
2017-09-30雷洁琼
雷洁琼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师;课堂生成;以生为本;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72—01
课堂的高效与否直接建立在教师课堂生成、对应策略的能力之上。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更大限度追求自由和活跃,精彩纷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课堂华而不实,或陷入僵硬等现象,特别是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适当地予以回应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做到以生为本,智能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重新构建教学理念,继承精华,摒弃束缚,敢于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焕发出学习热情,让学习过程保持动态,踊跃参与,把知识的积累当成一种积极的经历的积累。这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特点。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怎样、是什么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等,教师如果都能心中有数,则学生一张嘴,就能预知道他会说怎样的话。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还能利用学生的特点,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内容有怎样的认识,又有哪些疑问,教师都要在教学前有所把握,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把握学情可以通过预习反馈与课前谈话进行。 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和表扬,教师在这样轻松愉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应该充当一个智者,用智能构建课堂,用智慧调控学生。如上课时用亲切而又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用温柔而又期待的目光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错误时既不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要耐心引导讲解。只要教师肯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到钻研教,全新设计
课堂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让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课堂,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学生生成环节无非包括疑、岔、误、争等几种状态。疑就是对教学内容出现疑问,会在课堂上质疑;岔就是出现了与主流反应不一致的地方;误就是错误;争则是对某一问题出现了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并形成争论。这几种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如果能对教材胸有成竹,则处理会游刃有余,反之则会束手缚脚,丧失良机。 课堂是一个动态流程,精心的设计是架起教和学的桥梁,是打开学生生成的金钥匙。明确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引人入胜的有效导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精选编排的巩固练习,具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课堂小结都是必要环节,不一定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专家型教师,但具备敬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能力,应该是教师积极投入的一种体验。
三、要做到课堂生成,明确把握,沉着应对
生成的课堂存在很多的未知性和随意性,不仅要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生成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高效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仅是指传统认识上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的教案,依据教案组织的教学活动,而且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力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的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的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决定教学过程。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将成为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表现,实际上是学生在考老师,而生成环节,也是课程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教师的反应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灵性表现。面对生成环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这是横生的枝节,是“坏事”或麻烦,而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契机。作为教师。要有自信,要相信,经过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处理这些现象。这也是掌握处理生成环节的方法,积累恰当处理的经验的一个储存过程。
生成性是高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说,高效课堂必须遵循生成性原则。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课堂这个载体中情感不断碰撞,文本不断升级,新问题不断解决又生成。学生趣味盎然,思维不断加强,领悟逐渐提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再拘泥于应试教育,根据学生特点,教师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培养具有理想和完善人格的多样化人才,让平等、互助、谐成为课堂的主流。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