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2016-08-20袁春霞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但近段时间语文教学领域更多的评判标准落在教师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的个人风采远远高于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听课感受,探讨语文课堂的精彩归属问题。
关键词:课堂精彩;课堂生成;理想预设
最近,观摩了一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青年女教师,课题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观摩结束,听课教师纷纷发出赞叹之声,“这位教师的课上得太精彩了!”“她的教学基本功着实不错!”“这个课堂太有震撼力了!”
作为观摩者之一,我也十分叹服于这位青年教师呈现出的教学自信和实力。特别是教者的诗歌诵读可谓震服全场,学生给出的如潮掌声、歆慕眼神以及随后的自觉模仿就是明证。当然,对于一位青年教师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我想,听课者的好评多半出于此类的晕轮效应。但是,对于致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茁壮成长的教师而言,我们必须对这节课进行理性的反思。
就这节课而言,笔者以为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不足:
1.执教者满足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教师的范读可以说是倾注心力、下足功夫的。课堂上,教者满怀自信地告诉学生,“下面,老师为大家诵读这首词。”诵读时,声音雄浑,节奏抑扬顿挫,不可谓不美。但是诵读之后呢?教者就简单地概括词作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并且相互评价诵读效果。这就是典型的只问自己的“表演”,不问或少问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必须明确的是,这恰恰也是当前不少课堂教学的通病所在。
2.执教者只满足于任务的完成。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教者给出了一个鉴赏程式:读标题、明背景、知作者、析内容。继而,围绕着这几个步骤,教者引导学生展开对词作文本的鉴赏。应该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流程清晰,看起来着实完整乃至精彩。但是,透过这个精彩,我们应该发现其实质只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教者是预先设置了这个鉴赏流程,课堂教学更多是按照教者的意图完成任务罢了。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个程式,以及它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和鉴赏词作,这个显然不是教者所关心的。为此,这个教学任务的完成看似精彩,实则是教者一意孤行,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现实基础,自己“演出”、自己鼓掌。
3.执教者满足于理想的精彩复制。不可否认,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可能是来自于现实中对教者有影响的前辈或同行,也可能来自于某个理论著作中建构的理想教师模型,也可能是来自于其他途径的理想。不管是哪一种理想,只要教者接受了,就会在其教学实践中自觉模仿。但是,这种模仿更多是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就如这节课,教者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有关《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书法作品;文本解读之前,个人范读;文本解读之时,沿着设计好的程式运作;文本解读之后,引入新词作,进行拓展迁移。这些都是典型的教学理想简单的移植行为,教者将自己观摩到的各种教学行为“合成”进自己的课堂,奉献出一盘“大杂烩”。这种类似于复制的教学行为,本意是想将各种精彩糅合为新的精彩,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它只是复制了外形,至于每一种精彩的精髓并没有随之而来。
就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看,笔者以为教者必须做出三个改变。
1.改个人表演为学生主演。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其中,教学的设计需要尊重学生,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无关痛痒。在这个环节,最易出现的弊端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某某知识点重要,需要重点讲解;某某能力的培养恰好是自己的喜好和专长,要重点展示。事实上,教学不反对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但其必须以学生的最终习得为评价标准。如果没有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展示都会显得了无价值。为此,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之时,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诗歌学习基础。如果知道学生诵读能力不足,可以设计成“学生自行诵读——教师范读——指点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这样的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了主演,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助演。
2.改任务完成为任务生成。毫无疑问,当前的语文教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特征显著。表面看,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造成的,这也是广大教师多年以来一直推崇的借口。但笔者以为,这还是教者陈旧的教学理念在作怪。在常规课堂里,常有这样的语言:“同学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任务)是……”如果真的是“学习”目标,其目标的完成就不会成为沉甸甸的任务。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种缺乏自主的情境下,学生只能被动配合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其实,这正是有效教学口号提出的重要缘由之一。在这节观摩课里,教者明确告知学生,要体会苏轼复杂的思想情感及其旷达的情怀。这样的教学就像预先告诉你迷宫有多少个容易走错的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地方,至于如何体味其“迷”之魅力,则不是教者关心的事。与之对应的是,学生自然也无法细腻而真切地感受诗词以及学习诗词的魅力。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接触诗歌,使其自然生发对苏轼独特情感的感触和疑问,在问题的不断生成和解决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3.改理想复制为个性建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有着另外一种现实:不少教师孜孜不倦于模仿名师的做法,并自得地炫耀自己是如何借鉴某某名师的。这当然是一种有违教学规律的做法,因为名师的做法适合他所教的学生,但却不一定还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如果真要学的话,可以去揣摩指导名师们这样操作的教学思想。因为只有在根源上学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实际上,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了,再结合学情和自己的教学品质,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成为名师。
诚然,课堂是个舞台。多少年来,不少教师热衷于成为其中的主角,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教学规律,将这个舞台还给学生,助推他们精彩地演出。学生精彩了,我们也就真正精彩了。
参考文献:
[1]李占宏.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和谐精彩[J].中学语文,2015,(27).
[2]陆毅增.让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有趣[J].语文天地,2011,(23).
[3]韩丽芝.浅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作者简介:袁春霞(1988— ),女,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阅读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