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7-09-27王爱民
王爱民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在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中要求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积淀,并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课程的设计安排中,语文课程无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沉重责任。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广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培养下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与知识的迁移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 创造性思维 ;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68-02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特性的开放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思维形态中的最高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特征
(一)独特性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所有思维意识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特征就是其独特性表现。这种独特性的表现主要是指立足于原有知识系统具备改造旧知识的能力。在解決实际问题时不再是生搬硬套已有的规则标准,而是能够依据现实情况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操作办法,不安于现状,具有充足的创新热情与能力。创新意识独创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不仅仅能够读懂,理解作者的行文思想与文章主旨,还能够将自己的阅读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思考中,进而纳入到自己的信念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方式。
(二)发散性的思维特征
发散性的思维意识也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需要立足于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的现实意义,不是在狭窄的,偏见的单方面考虑中看待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当学生具备从不同的教学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会更加客观,全面的衡量事件所具有的意义。具体来说,发散性的思维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度。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语文文本的创造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作者的行文思想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在对文本的分析揣测中才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而这个推敲的过程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意识中的三个维度,在彼此的综合运用中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综合的理解。
(三)规约性的思维特征
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以罕见的创造性,新奇性为主导条件,但也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胡思乱想,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立足于一定的规章条约。所以,当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思维时,需要立足于文本的客观特性,尊重文学表现的相关规则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比如说在对课文《孔乙己》学习时,倘若学生的文本的理解脱离于当时的时代特征,简单的将文本的理解重点局限在孔乙己个人的人物形象上,很难以准确的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当结合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时,才会理解作者真正鞭笞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抹杀。故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文本的客观特性,既能准确的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直觉性的思维能力
读书不应该局限于机械化的重复别人的知识信息,而应该赋予学生独立思维的再创造能力。而直觉性的思维意识主要是指评介固有的生活经验与教训所得出的第一反应。这一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习惯性特征,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来源于自由的心理教学氛围。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环节中,老师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投入在对文本的阅读学习中。建立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表现形势,拒绝狭隘、固化、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激励性的教学建议。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鼓励学生大胆的在公开场合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障碍,而且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在自己擅长而且了解的情境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却无穷无尽。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帮助学生再现文本情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想象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还原预定形象,而是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具有感染力的思维活动。与此同时,创造性的思维意识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幻想。这种幻想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与个人的愿景紧密结合。在幻想的表现中,需要学生大胆的设想自己的未来,突破现实的局限性,在敢想敢做的练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慎重的对待学生的幻想,采用鼓励,正向的精神引导学生将幻想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现实性的行动步骤。将幻想逐渐转变为理想,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帮助下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
阅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文本的规定情境与描写中印证自己个人的种种看法。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老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创作性的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引导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积累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鄄82.
[2]金杏花.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6, (51):103?鄄105.
[3]徐永高.依托现代网络资源优化语文阅读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74?鄄177.
[4]刘树霞.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0):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