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17-09-20周淑萍

读天下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摘 要: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必然要求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转变教师角色,发展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促进深度体验与探究,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有效的课堂交流,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代发展的改变势必给教育带来重要挑战,教育要能够帮助年轻人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時代发展的积极回应。那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如何回应?

一、 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发展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德是根本。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道德教师,绝不是上思想品德的教师,而是要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水准,用道德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又能根据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自觉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教师既立足于学科,又超越科。同样,道德课堂,绝不是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的课堂,而是要求所有学科、所有课堂都要进行道德教育,让道德之光照亮课堂、道德意义之水在课堂里流消、学生心田里生长出道德绿芽、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保障,道德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另一个角度看,立德树人要求教师首先成为优秀的道德教师,要求所有课堂首先建构成道德课堂。当教师成为道德教师、课堂成为道德课堂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得以落实了。电影《我们爱老师》里这样一个镜头:斯霞老师讲授“祖国”一词。课文中有“祖国”一词,斯老师引导儿童理解“祖国”一词的意思时,问道: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一个小朋友回答说:祖国就是南京。学生笑了。斯老师说: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另一个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斯老师说: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略停),对吗?学生说:不对。斯老师紧接着说: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就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都说:不能!斯老师又问: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说?一位小朋友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说:×××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学生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斯老师说: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学生一起回答)祖国。

这是斯老师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含义丰富而深刻,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 构建关联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注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就课本教课本上,而不主动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人和事,如何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事实上,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与社会、与时代的融渗度乃至其参与社会的热情度,都取决于这一生命个体对于时事的关注度。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实中的社会人应该具有这种基本素养——关注素养。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形成这种素养呢?首先我们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关联性教学。我认为上课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地引述一些时事人物、时事事件等时事新闻。就课堂环节上,每节课的课初5分钟,我都会让学生进行“新闻播报”,说一说最近两三天自己都关注到哪些时事新闻,说给大家听听。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另外,我们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考查,还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上。当然,考试考查时要讲究一个原则,这就是命题要确定好联系点,这一联系点就是要处理好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掌握知识点并会运用知识。

三、 丰富核心素养的情境和资源,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翔.谈小学生德与法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作者简介:

周淑萍,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