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思维规律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017-09-18梁伟金
梁伟金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思维规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规律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34-02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进而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遵循思维规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思维获得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经历操作过程,培养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積累数学活动经验。针对小学生爱动手、乐探究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口的相互配合下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形成直接经验,从而在体验与感受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初步感知概念。如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魔方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等,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直观的感知,并可以由现象总结出规律。在教学周长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然后再用直尺量一量各边的长度,进而求出周长。学生在量出各边的长度后就会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由此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宽)×2;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进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4。这时,自然而然就会有学生提出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通过组内交流,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用细绳绕不规则图形一周,然后将细绳拉直,用直尺量出细绳的长就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教学,进一步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在形象化的探究中得以提升。
二、探究知识本质,发展逻辑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由直观到抽象的嬗变。数学要有数学的味道,如果仅仅是注重课堂上精彩的互动和热闹的场面,而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层次地思考,无益于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也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课堂的追问等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以教室中学生的座次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有序数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教师可以在确定出第一列第一行为(1,1)的情况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座次,可以用数对表示,然后在点到一个学生名字时让其他学生说出用什么数对表示他的位置,也可以说出一个数对让学生指出是哪一个同学的位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座位问题抽象成坐标系,这样也就实现了生活到数学的转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在将学生的位置转化为一个点的坐标后,可以从坐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而是可以用纯数学来解释生活现象。在学生对坐标系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可以任意给出一个点让学生说出其坐标,也可以给出一个数对让学生在坐标系中用点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更好地把握有序数对的相关内容。
三、深度拓展延伸,鼓励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开发学生的常规性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知识进行适当地延伸与拓展,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发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对问题的思考更有深度。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一种定势,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能“柳暗花明”,收获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时,对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即先看是不是特殊情况,如果是互质数,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1,如果是倍数关系,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如果只是一般情况,学生则会用短除法来求出最大公因数。这样的思路与方法对学生求出最大公因数固然有一定的益处,能够让学生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解题。但这样的思路与方法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开发。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a=2×2×3×5、b=2×3×5,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展示时,所有的学生都是先求出a=60、b=30,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能否由两个数分解出的质因数,直接写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是对知识的拓展,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公”的深度解读,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四、注重知识整合,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纵向主线,实现知识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整合知识时,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列出知识的框架图,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关系,并在规范与完善中将掌握知识上升到提炼思想与方法的境界,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补充与完善。在课堂展示环节,有的小组从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基本公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用图示等方法形象地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展现出来;有的小组运用思维导图,将本单元分出四个分支,即基本概念、面积、体积和本单元的拓展,并且在分支中尤其突出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这样能够体现出单元的侧重点,使得整个思维导图思路清晰、简捷明了;还有的小组由典型的例子引出知识点,使得总结更加具有实用性,同时展现出了相关的数学思想,如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等。
总之,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奠基。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刻意拔高或降低问题的思维含量,同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责编 林 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