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策略研究

2017-09-18董瑜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戏曲学校

董瑜

【摘要】本文论述了有效而扎实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能够使戏曲这个古老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还能够助推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戏曲 学校 传承 “戏曲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16-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在中国历史悠久,它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主要的表演手段有唱、念、做、打。戏曲艺术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网络发达时代,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艺术价值也无从展示。怎样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古老的艺术瑰宝?笔者认为,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一批热爱戏曲艺术的“小观众”。有效而扎实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能够使戏曲这个古老的艺术瑰宝得以传承下去,还能够助推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振兴发展,桂林市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一)梨园飘香,沁润心灵

桂林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本地的戏曲门类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戏曲种类有桂剧、文场、彩调、渔鼓、零零落等。桂剧是广西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或桂班戏,用桂林方言演唱,它主要吸收了祁剧、京剧和昆曲等剧种的皮黄声腔和表演形式,唱腔委婉细腻,流行于桂林、柳州和南宁等地,深受广西人民喜爱。清代道光年间,由江浙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后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形成了用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其音乐典雅清丽,富于抒情且善于叙事,2006年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何红玉、阳继福和李伟群等著名传承人。彩調原称调子,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剧目约有500种,分布甚广。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语言风趣幽默,内容通俗易懂“接地气”,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后逐渐形成一种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渔鼓”。零零落是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汉族曲艺形式,原为女盲人沿街卖唱的一种演唱形式,用桂林方言演唱,一人领另一人和,加衬字“零零落”得名。零零落擅长演唱有情节、有人物的民间故事,如《祝英台》等。

除了桂剧和彩调是八桂大地共有的文化遗产,其他戏曲形式都是桂林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此丰富的剧种和曲目汇集起来就是一个浩瀚的音乐艺术海洋,把戏曲艺术引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艺术瑰宝的魅力。这些戏曲艺术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土的历史人文故事和极其丰富的表演形式,通过学习熟悉并热爱本土的戏曲文化,潜移默化地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融入血液中,沁润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百年沉淀,提升审美

桂剧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其中传统桂剧的脸谱和戏服就极具艺术审美价值。老一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并逐渐形成,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的设计审美主要体现在着色和图案等方面,它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的功能,并逐步形成程式化的内容,这些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戏剧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其性格特征。此外,戏曲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五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审美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和了解,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从对戏曲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中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素养。

二、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策略

(一)政策支持,经费保障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厅和财政厅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广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文件指出,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各级宣传、教育、文化部门和文联要把戏曲进校园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任务。各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戏曲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戏曲传承氛围,落实戏曲进校园各项工作要求。政府要加强经费投入,将该项目活动经费列入部门年度财政预算,也可筹集社会资金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给予专项支持,满足专业戏曲剧团正常的演出、学生进剧场观看演出和戏曲资源开发建设等的需要,以保障“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

桂林市政府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工作,市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财政局已联合下发《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启动大会。但要将这项工作持久而且有效地开展下去,还需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持续支持和保障。endprint

(二)编制教材,纳入课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理念: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但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由于音乐课程种类繁多,篇幅有限,关于戏曲的教学内容只占了很少的比重,更不要说介绍各地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教学内容了。所以,为了有效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的落实,让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全面的戏曲知识学习,编制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戏曲教材已迫在眉睫。

桂林市主管部门应组织当地的戏曲专家深入挖掘桂林传统戏曲,如桂剧《扈家庄》《人面桃花》《新拾玉镯》、广西文场《双下山》《陈姑追舟》、彩调《刘三姐》《王三打鸟》《阿三戏公爷》等,将这些优秀传统剧目的精彩片段选编进教材,也可精选现代桂林戏曲中的经典唱段编进教材。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并配套制作一套戏曲音像资料,为戏曲进课堂提供教学保障。

学校要真正把戏曲纳入艺术特色课程,制定课时计划,课外开展戏曲艺术社团活动,将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开展戏曲传承教育。

(三)师资培训,专业发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教育部门每年应组织举办一至二期戏曲艺术专场培训班,为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戏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也可以聘请当地老戏曲艺术家、戏曲传承人、知名戏曲票友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或担任学校兼职戏曲辅导教师。此外,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师范高等学校要增加戏曲理论和表演教学内容。

近几年,桂林市在培养戏曲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桂林市艺术学校开展的国家“十二五”文化建设项目:明日戲曲之星——桂林“小桂花”戏曲传承班,培养了36名桂林戏曲艺术传承人。“小桂花”戏曲班主要学习桂剧、广西文场、彩调三个剧种,聘请桂剧、广西文场、彩调的艺术传承人和颇有艺术造诣的名家以及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演员手把手言传身教,“一对一”倾心授课,确保了各剧种一招一式、原汁原味的衣钵真传,为桂林市的戏曲传承和专业师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内挖掘,课外拓展

各级部门要定期组织戏曲艺术家深入大中小学讲解戏曲知识,教授表演技巧,如桂林市组织桂剧艺术传承人罗桂霞和张树萍、广西文场传承人陈秀芬和诸葛济、彩调传承人唐洁和覃明德等颇有艺术造诣的名家定期走进校园举办专场讲座或演出。另外,还要组织一些戏曲志愿服务进校园,开展戏曲辅导活动。专业戏曲院团每年要进校园举办优秀戏曲片段演出,演出活动可采取进校园或进剧场的方式,节目要求形式多样,内容要健康向上。

(五)网络普及,加强宣传

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托网络、“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等数字化传播媒体,开设在线艺术教育平台,推进戏曲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将优质戏曲资源送到学校。鼓励大中小学开发戏曲教育资源,创新戏曲教育教学方式。

电视台、报社要开辟戏曲专栏,定期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宣传部要加大“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该项工作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奖励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好办法、好经验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考评,扎实推进

为了使“戏曲进校园”工作长久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各级教育、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效考评机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并进行年终评估和考核。对于学校来说,“戏曲进校园”工作要放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艺术素质测评内容中进行评估,并纳入学校年终奖励性绩效工作考评中。该项工作启动后,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到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对各地相关单位落实“戏曲进校园”工作情况进行及时通报。

桂林市于2017年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年内完成戏曲进校园率50%,2018年完成进校园全覆盖,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桂林特色的戏曲传承保护新局面,真正做到“梨园飘香”,沁润学生的心灵!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戏曲学校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