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
2017-09-12毛海军
毛海军
【摘要】 目的 探讨丁苯酞应用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12周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治疗后4周, 两组患者CDR、ADL、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8、0.4176、0.4102, P>0.05);治疗后8、12周, 研究组患者CDR、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7990、13.0428, 2.9030、7.9404, P<0.05);治疗后8、12周, 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77、13.0231, P<0.05)。结论 丁苯酞胶囊应用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效果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丁苯酞;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89
血管性痴呆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 被相关学者认为此种病症是导致老年期痴呆的第二个原因[1]。据不完全统计,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 目前, 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药物有很多,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丁苯酞是一种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 能够有效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害, 本文就对此种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本次研究, 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符合DSM-IVR标准[3]中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中无精神病、运动损害与活动性癫痫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6例;年龄最大74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68.45±2.49)岁;
大专及以上学历21例, 高中学历5例, 初中及以下学历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 女22例;年龄最大76岁, 最小63岁, 平均年龄(69.18±2.0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6例, 高中学历13例, 初中及以下学历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维生素E软胶囊[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5020241]治疗, 3次/d, 服用剂量为0.1 g;研究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 3次/d, 服用剂量为0.2 g。在治疗后的4、8、12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 3 观察指标[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12周的CDR、ADL评分以及MMSE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CDR、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8、12周, 研究组患者CDR、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7990、13.0428, 2.9030、7.9404, P<0.05);治疗后4周, 两组患者CDR、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8、0.4176,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 治疗后4周, 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2, P>0.05);治疗后8、12周, 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77、13.0231, P<0.05)。见表2。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当前, 大部分学者认为脑组织灌流量降低、脑组织结构受损、脑代谢率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等是主要发病机制,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功能减退[4]。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疾病, 发病率仅低于阿尔茨海默症, 在一些人群中该疾病发病率可能高于阿尔茨海默症, 对患者社会活动、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促使患者出现极大心理负担, 且提升患者家庭负担, 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目前亟待寻找一种有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5-7]。临床治疗中将丁苯酞应用其中, 效果明显, 对此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主要是由于丁苯酞能够有效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5, 8]。丁苯酞是国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自行研制的化学药物, 人工合成消旋体d1-3正丁基苯酞为主要活性成分, 属于脂溶性药物, 能够对血脑屏障进行有效作用, 经临床检验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以及提升缺血部位血流量, 促进尽快恢复缺氧神经细胞功能, 可以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9, 10]。此外该药物也具备对谷氨基酸进行抑制, 抑制血小板凝聚, 解除患者微血管痉挛, 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线粒体传递链细胞色素, 避免神经细胞死亡, 阻止氧化酶的激活, 避免发生脂质过氧化。
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4周, 两组患者CDR、ADL、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12周, 研究组CDR、ADL评分低于对照组,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娟, 付朝晖, 杨晋, 等.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重庆医学, 2012, 41(6):571-572, 616.
[2] 张晓红, 杜双霞, 卢波, 等.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6):1513-1515.
[3] 孫乐羽, 李昕, 牛延良, 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6):3967-3969.
[4] 王勤勇, 张芷宁, 王泽林, 等.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中国药业, 2014(21):20-21.
[5] 廖艳彪.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医学综述, 2014, 20(18):3343-3345.
[6] 王希瑞. 丁苯酞胶囊联合艾地苯醌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8):162-163.
[7] 胡浩. 丁苯酞软胶囊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98-99.
[8] 王恒敏. 多奈哌齐联合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的影响研究. 河北医学, 2017, 23(3):460-463.
[9] 徐洪娇, 薛梅.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家庭心理医生, 2014(4):112-113.
[10] 刘会星, 马建法, 朱争艳, 等. 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1):
31-32.
[收稿日期:2017-0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