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胎盘植入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探讨
2017-09-11刘彬
刘彬
【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植入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笔者对我院产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产后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MRI检查和诊断,观察分析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和诊断结果。结果:子宫基层内混杂高信号,病变组织为球形,子宫局限性膨隆变形为胎盘植入的主要MRI表现,且病灶组织边缘可见断续的短T1信号,特征较为明显。结论:MRI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产后胎盘植入临床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产后胎盘植入;MRI影像学特征;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8-042-02
胎盘植入是一种凶险的妊娠并发症,胎盘植入临床诊断的难度较大,通常在产后才得以发现,因而妊娠期能准确及时的做出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MRI检查对于子宫后壁胎盘植入的诊断优于超声检查。MRI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以及视野良好,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胎盘植入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次笔者对我院60例产后胎盘植入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对我院产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60例产后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4岁,平均(30.2±3.1)岁,产妇流产次数在1次至3次之间,平均(1.5±0.5)次,产次在1次至2次之间,平均(1.3±0.3)次,孕周在24周至40周之间,平均(35.3±4.3)次,其中,瘢痕子宫24例,顺产16例,引产20例。全部观察对象均于产后2天至60天之间接受MRI检查,其中,同期增强扫描28例,平扫32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病理学理论将产后胎盘植入划分为胎盘穿通、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三种。按照Baughman WC等研究人员制定的标准对其价值判断:一方面,胎盘分离后子宫收缩状况较好,但子宫出血症状无法控制;另一方面,无法徒手剥离胎盘组织,需要实施分离手术。
1.3 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检查设备为GE HDxt 1.5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实施体部线圈扫描。通过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拨序列(HASTE序列)进行T2WI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扫描,扫描时间22s,矩阵256×256,层厚6mm,反转角度150°,TE 82ms,TR 1000ms。通过扰相位GRE序列(FLASH序列)进行T1WI的横断位扫描,扫描时间41s,矩阵256×256,层厚4mm,反转角度70°,TE 2.43ms,TR 125ms。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序列与平扫T1WI序列相同。
1.4 数据采集和MR特征分析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双盲法,由2名资深主治医师分析和处理MRI图像,包括:子宫增强表现、信号、形态、深度、大小、胎盘植入位置以及子宫形态,准确判断胎盘植入的深度,在医师之间出现分歧时,则由第3名主任医师再次进行判断,以多数人意见为准。
2 结果
本次医学研究全部60例观察对象中,胎盘粘连患者4例,胎盘植入患者56例,无患者发生胎盘穿通。患者胎盘植入表现包括:第一,增强扫描显示,轻度强化,且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相近患者4例,深肌层出现迂曲血管,斑点状强化患者4例,宫壁界限清晰,呈花瓣样强化,胎盘可见小叶结构患者20例。第二,胎盘植入信号。相比子宫肌层,病灶内有细小流空血管患者20例,病灶中央有裂隙樣坏死,胎盘呈小叶结构患者32例,粘膜下肌层信号升高患者4例,T2WI呈斑点状高信号,T1WI信号稍低但不均匀患者8例,T2WI可见混杂高信号,病灶外缘信号稍高,T1WI可见混杂高信号患者48例。第三,胎盘植入深度、大小、形态、位置及子宫分界。12例分界不清晰,48例与正常子宫分界清晰,12例存在胎盘残留,但未影响膀胱,12例累及浅肌层,48例累及深肌层,浅肌层高信号范围2.8cm×1.0cm,斑片状、斑点状高信号范围1.0cm×0.7cm、1.4cm×0.9cm,条片状高信号范围8.5 cm×4.5cm,球状高信号直径在3.7cm至11cm之间。4例患者可见粘膜下肌层信号异常,8例患者可见斑片状或是斑点状胎盘植入,4例条片状胎盘植入,44例球形。4例胎盘位于前壁,8例胎盘位于子宫下段右后壁,48例胎盘位于宫角区。第四,子宫异常形态。病变部位子宫肌层未变薄,且变形不明显患者12例,病变部位子宫肌层不均匀变薄,子宫局限性膨隆或是变形患者48例,子宫体积不均匀增大患者60例。
3 讨论
按照病理学标准可以将不同残留胎盘组织植入子宫肌层深度分为下述几种:第一,胎盘穿通。绒毛组织穿通或是侵袭子宫浆膜层,进而对周围器官造成影响。第二,胎盘植入。部分绒毛组织入侵子宫肌层。第三,胎盘粘连。绒毛组织与周围子宫肌壁相互粘连,但未对肌层造成影响。胎盘植入广义上包括上述三种类型,而病理检查也是胎盘植入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则相对更高。
通常情况下,胎盘组织的MRI信号表现与子宫肌层存在明显区别,随着胎盘的发育成熟,胎盘小叶显影面积也会逐渐变大,在孕晚期阶段可呈现为团状长T2信号,而小叶间隔也呈现为条状短T2信号,并放射分布[1]。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子宫肌层会逐渐与胎盘组织相互分离,且剥离面会合并出血,在其出现胎盘植入现象后,胎盘组织无法完全与肌层相互分离,进而在子宫肌层和胎盘组织之间存在一个断续的出血带[2]。MRI检查对于出血信号的敏感性较高,在不同的出血阶段,MRI信号的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慢性期或是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而急性期MRI信号则与胎盘组织之间差异较小[3]。
本次医学研究中,产妇均于孕23-40周之间,或是产后2-60d之间接受MRI检查,结果证实其子宫体积存在程度不同的变大现象,因为胎盘植入不会对子宫复旧造成影响,正常的肌层会压迫病变部位,进而导致植入的胎盘表现为球形,子宫发生局限性膨隆变形。
综上所述,MRI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产后胎盘植入临床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芳. 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胎盘植入的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145-146.
[2] 周小媛,张凤菊,杨忠诚.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盘植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5):335-336.
[3] 卢晓丹,陈燕萍,周何秀等.产后胎盘植入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0):1440-14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