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圆锥体体积计算的三个基点
2017-09-08陈海峰
陈海峰
摘 要 圆锥体积计算,看似不难,但实际学生掌握不好,这一框题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思想,比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代换思想、可逆思想、整体思想、假设思想。学生在实际掌握的时候,计算体积要么会丢掉公式里的,要么单位换算不清,要么根本不会做。如果能在学习时能抓住三个基点,学生就会很好地把握。这三个基点是:实物展示、动手操作、对比练习。
关键词 实物展示 动手操作 对比表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105-01
一、实物展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物
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显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小学生来讲非常重要。然而,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教师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其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真正能萌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初步认识圆柱圆锥的时候一定要有实物的展示,这是最好的情境设置。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对于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会更加清晰更容易接受,那么在建立圆柱、圆锥“表象”的时候一定让学生去看、去摸、去感、去想,即使实物不在面前,也能清晰地明确圆柱、圆锥的“表象”,当然对其特征非常明确,脑海里的表象非常清晰。这就是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图式阶段,这是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展示具体实物的时候,要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例如在展示好圆锥体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1000、10000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于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陷入了深思,激发了探讨欲望。也顺手把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引出来了。
二、动手操作,让学习做到手中有数
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记得更扎实,学生也是这样,所以在授课时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教师引导也要明确,让学生通过探索,扎扎实实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牢牢掌握知识。老师为了让學生对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有更具体的感知,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活动。如,用你的手比划一个正方体,大约是1立方分米。还有4人小组活动,利用手中的1立方分米的粉笔盒,去估算课桌的抽屉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大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感知同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教师让学生自制一个圆柱体、一个圆锥体。让他们把米放进圆锥体里,再倒进圆柱体,学生会发现可以倒进去3回。学生既对1平方米、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有多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能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有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新增加的两基在数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增加的“两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它的价值。在三年级《认识面积》这一课,学生对“面积”这一词也不陌生,也已经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但是要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中在大脑中准确建立体积这一概念,让他们的认知从“平面”飞跃到“立体”,其实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此时,本课的基本活动操作和经验积累就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三、对比表述,让学习做到述中有升
表述的时候要进行对比表述,把圆柱圆锥放在一起进行表述,比较表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这样也是让学生必须要看清题目,否则很容易混淆,在表述时还要让学生回答,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等,反复让学生自我提醒,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醒,老师小结方法时的再三提醒。马卡连柯说:“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对比表述的时候,要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老师也应该当仁不让。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等特点是课堂上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单元,学生要学着表述圆锥的体积公式,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会印象更深刻。比如,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0€?=60立方米,学生应该说€椎酌婊?0€赘?等于60,而不是直接说60。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心里想的往往不能用语言完整的叙述出来。我觉得对于这个单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节数学课,并在课上当当小老师,学生特别的愿意,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中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会很好地提升。
小学数学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感觉,这个感觉来源于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来源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追求。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展示中思考数学,在表述中理解数学,数学的学习都会像圆锥这一章一样充满鲜活和诗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