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2017-09-08邓远梅
邓远梅
摘 要 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还有助于生成和谐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创设 情境 构建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35-02
情境,既是教学的条件,又是教学的素材。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引发多彩的课程内容,形成生成、动态的课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犹如一缕春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教材设计有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能让学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觉到犹如深春之日走入一个郁郁葱葱的山涧,满目是缤纷烂漫的山花,为之带来沁人心脾的馨香。以下是我在情境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同行们共勉。
一、语言描绘情境,真情感染学生
马超然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没有教师精心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富有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让学生通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火花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一缕明媚的春光。”语言描绘情境指的是教师用富有情趣的、抑扬顿挫的语言叙述事情的经过,或当时的場景,或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等,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组织了一次以“长征”为主题的课堂讨论。首先,我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了一组长征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发挥语言的渲染作用,把学生带进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啃树皮,与自然斗,与敌人斗的历史场景中去。然后,我和全体学生齐声诵读毛泽东的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激昂的诗句使学生激情振奋。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凭什么样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长征精神”对你有哪些启示?在这样形象的语言描绘中,学生树立了道德形象,并自觉地以道德形象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为。运用生动形象语言描绘情境,诉诸学生听觉,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只见教室里,唯有专注的目光和抒发情感时涨红的张张脸颊。可见语言既是创设情境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情境。教师,尤其是思品老师应当积极运用语言,以巧妙的“说”,去引导、感染、激励学生。
二、再现教材情境,体验心理过程
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流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冰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冰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
三、创设故事情境,促进知行统一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如在教学《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框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承担责任的事例,并设计成小品表演出来。并思考:当时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事的?学了这一课后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责任呢?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把不做家务事作为素材,有的同学把不完成家庭作业的现象表演出来了。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演子女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上同学们都说:“如果我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把它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各自的肩头,哪怕是我们不喜欢做的事,也一定会做得很好。”在表演中,学生明白了道理,促进了知行的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