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架构下中国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
2017-09-06薛凤珍蒙永胜
薛凤珍+++蒙永胜
摘 要:“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是中国高校面向国际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重大机遇,也为财经类高校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我国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面临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对创新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特殊领域人才需求的挑战,亟需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财经类院校应当通过开拓国际视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交流,并充分發挥地方财经类院校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智库的作用,尽快适应新形势,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去。
关键词:一带一路;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国际合作
一、前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打造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同时是中国高校面向国际教育、融入国际教育的重大机遇,这一倡议的提出也为财经类高校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首先,专业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政府、企业等达成一系列长期合作共识,内容涵盖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生五大类,这些合作的具体实施和顺利开展亟需大量高端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专业化财经类人才。其次,各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相互交换、 融入和渗透。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黑、爱沙尼亚、老挝等国教育部门签署教育领域合作文件,包括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与沿线国家建立音乐教育联盟等[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财经类院校亟需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去。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格局的良性发展。自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纷纷与我国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涉及能源、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与者,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之外,还有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匈牙利、希腊、捷克、瑞士等国家,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分别签署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当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巨大的改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和实践型优秀人才。然而,在当前国际合作新格局下,已经难以满足“一带一路” 倡议的需求。从合作国来看,各国语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及未来时期培养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情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特殊领域的专业化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是困扰其中一些国家的难题之一。“一带一路”新格局对特殊领域高精尖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
我国高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政、税收等,是多年来人才需求市场上的热门专业。纵观我国财经类院校所设课程,基本没有太大差异。各专业均存在课程涉及面广,但各门课程并不精深的现象。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财经类人才的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对创新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特殊领域人才的需求。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出现了这一重要概念。自此,全国上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新政策和新措施。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双创”活动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高校作为科技力量的孵化器以及科技与市场接轨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造福本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众多了解和熟悉沿线国家的人才。我国财经类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大体相同并且多年未曾修改,使用的教材也多是基于本国国情或是参考西方主流教材编写,暂时未见有高校对培养“一带一路”亟需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充分准备,这会导致较大人才缺口,这一状况会阻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效合作。
(三)学生流动与海外办学
伴随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留学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至2013年,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由164个增长到200个,学生总数由44711人增长到356499人,增长幅度近8倍[3]。除此之外,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参与国家数量的增多,我国与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越发频繁,其中经济类专业留学生人数稳步上升。截至2013年,经济类专业的留学生中学历教育生占比仅次于西医类专业,这说明我国财经专业对来华留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从生源国来看,留学生主要来自于欠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我国海外办学经验的贫乏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与世界影响力。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分别在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大学,土耳其和新加坡也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大学,这些国家在中亚五国共开办了 20 所海外高校[4]。因此,为保障国家利益,我国也应选取“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有计划地积极开展海外办学。
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架构下
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开拓国际视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财经类院校应当积极优化各层次课程教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需求,对原有专业与课程进行调整、完善。对复合型人才和特殊领域人才进行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甚至跨国联合培养,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语言等的学习,财经院校可以借助外在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学校管理层应当积极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避免将关于“一带一路”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相分离;鼓励管理层及教师广泛参与“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的探讨;培养对人才需求的敏锐观察力;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财经院校相关专业办出特色和优势。
(二)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交流
首先,“一带一路”对接项目的各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措施,为国内教师、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设置不同期限的留学和访学资助项目。通过多种渠道的资金和交流项目的支持, 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 有针对性地派遣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到“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相应的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开展实习、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5]。其次,财经院校还应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办学质量,注重多元化教育的创新与改革,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需求,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再次,积极扩大财经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办分校或共建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授予双重学位等,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三)地方财经院校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各地方财经院校应当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基于本地区关键性、节点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带一路”相关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健康推进提供智力支持。特别应当关注沿线区域的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建设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如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关键性问题[6]。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领域,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谋划和顶层设计。要重点做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社会服务规划和文化与教育传播规划。特别要处理好“一带一路”教育政策规划与国家、 区域“十三五”教育规划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此外,财经院校应当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做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的政策规划,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高级人才,重点做好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養规划。培养“一带一路”对接项目实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的核心所在,也是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EB/OL].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2017-05-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3]方宝,武毅英. 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6 (2): 19-30.
[4]杨恕. 关于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 比较教育研究,2015 (6): 5-6.
[5]周谷平, 阚阅. “一带一路” 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 教育研究,2015,36(10): 4-9.
[6]张道明,魏梓轩. “一带一路” 战略引领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7(2): 32-34.
编辑 李广平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