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灸翳风穴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2017-09-03陈永亮谢小林余建国苏爱华
陈永亮,魏 巍,刘 杰,谢小林,余建国,苏爱华,陶 静
(重庆市忠县中医院疼痛科,重庆 忠县 404300)
重灸翳风穴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陈永亮,魏 巍,刘 杰,谢小林,余建国,苏爱华,陶 静
(重庆市忠县中医院疼痛科,重庆 忠县 404300)
我们用重灸翳风穴治疗顽固性面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3例,男20例,女23例;11~17岁4例,18~60岁26例,61~88岁13例;左侧19例,右侧2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病程58~236天,平均139天;对照组21例,病程52~223天,平均145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患侧出汗障碍,乳突部疼痛。皱额蹙眉、闭目、漏齿、鼓腮和噘嘴等动作障碍,舌淡苔白,脉浮紧。风寒证多面部受凉,常晨起洗脸、漱口、吃饭时发现口眼歪斜,病侧眼睑不能闭合,眼泪外溢,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说话漏风,口角流涎,漱口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证起病相对较缓,发病前常有病侧面部、耳后、耳内疼痛,随即出现口眼歪斜、眼裂扩大、口角流涎、说话漏风、口苦等,或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浮数。
辅助检查:①血液常规检查发作时可有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②常规心电图检查;③常规胸部X线检查。④必要时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疾病。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②中医辨证属于风寒证;③患病超过3周,症状无明显好转或疗效欠佳;④年龄11~88岁;⑤头颅CT或MRI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排除标准:①外伤所致周围性面瘫;②精神疾病;③严重心功能不全;④糖尿病、发热、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⑥灸疗局部有皮损。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①温和灸:重灸翳风穴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用艾灸补法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恢复状况,每次30~60min,15次为一疗程,灸2~6个疗程。②电针:取迎香、水沟、牵正、翳风、睛明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用补法电针针刺、选择断续波。③药物:血塞通(冻干)40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停药1~3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神经节苷脂注射液40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日1次,连续使用3~6周。
对照组:①电针:选择断续波,选穴同A组,用补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以患侧为主。②温和灸:选穴同观察组电针穴,每次3穴,每穴灸疗5min,15次为一疗程,用艾灸补法,治疗2~6个疗程。③药物:药物及用法同观察组。
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恢复原工作。有效:症状显著改善。未愈: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面瘫主要分风寒证、风热证,风寒证属于温和灸适应症,风热证早期不宜施灸,后期出现久病正气不足时,也可使用温和灸。《灵枢·背俞》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1]温和灸补法火力微缓而温和,用时较长,灸毕以手按施灸部位一会可使真气聚而不散,以温通经脉、散寒祛邪、调和气血、鼓舞正气,从而加快面瘫的恢复[2]。
常规温和灸有选穴多,作用面广的特点,每次选3个穴位,每穴灸疗5min,治疗一般面瘫灸疗量已够。但顽固性面瘫相对较重,且后期往往伴有气血不足,故灸疗量不足,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面神经连于脑桥延髓沟的外侧部,穿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最后从茎乳孔出颅,自腮腺前沿呈放射状分布到面部表情肌[3]。分布到面部以前,集中经过翳风穴,故温和灸重灸翳风穴可温通经脉、扶助正气、散寒祛邪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 张登本,孙理军.黄帝内经(下)灵枢经[M].2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277.
[2] 张奇文.中国灸法[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6:12,20.
[3] 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65-367.
R245.851.2
B
1004-2814(2017)07-0832-02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