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双轨道互动干预的实践与效果

2017-09-03陀健琳叶少武黎志革冯彩霞陆兆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出院入院心血管

陀健琳 叶少武 黎志革 冯彩霞 陆兆华 卢 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双轨道互动干预的实践与效果

陀健琳 叶少武 黎志革 冯彩霞 陆兆华 卢 谦

目的:探讨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对患者生活方式、运动、饮食、用药等情况进行干预。分别在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价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和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改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双轨互动干预;再入院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改变,是一种发病急促、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随着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AMI患者得以及时行PCI治疗,获得较早地开通病变血管,挽救心肌,救助患者生命[1]。AMI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而危及生命。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在100万以上[2],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康复期患者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发病后部分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3]。如能在恢复健康的全过程积极贯彻康复护理宗旨和目标,则有利于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为了提高康复期患者的遵医行为,本研究医护人员将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人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好转出院的AMI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5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62±3.8)岁。ST段抬高型AMI 127例,非ST段抬高型AMI 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入院后分管护士快速执行治疗医嘱,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教育内容包括:什么是AMI及其诱发因素、饮食要求、控制理想体重的必要性、用药指导等。教育形式及时间:待病情稳定后第2天起行健康教育,每天1次,每次15 min,如患者有疑问或记不牢咨询随时进行指导。指导患者进行住院期4步早期运动[3]。出院前指导患者对发生不适症状的识别、发病后的自救,并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脉搏和血压。列出预防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3]。患者出院后分别于1周内、1月内、2月内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运动方式方法、膳食、服药、睡眠情况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

1.2.2.1 纵向轨道 成立干预小组,由营养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各1名及8名心内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心内科医师及护理人员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所有成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在患者出院前建立电子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医学体检情况、心理调整、健康问题调查等;出院时发放有主管医师和护士联系方式的医护联系卡, AMI患者在出院1周内干预小组成员到患者家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生活方式、用药等情况及睡眠、二便、运动进行评估,并逐项登记。干预内容:(1)评估患者对用药的作用及意义的认识程度,对有错误认识或不按时、按量服药者,给予多次强调药物对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几率的重要性。(2)评估患者对适量运动的认识,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对过少或过强的运动方式予以纠正。(3)检查患者的用餐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膳食进行现场指导。(4)由心理咨询师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引导,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2.2.2 横向轨道 横向轨道成员由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家庭烹饪者组成。横向轨道执行者主要监督患者把纵向轨道干预小组所制定的干预方案落实到位,患者饮食中的油、盐应按标准专用勺进行控制,做好患者的饮食日记、准确记录每日的饮食类别和量、记录每天运动项目及运动强度。横向轨道成员在干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与纵向轨道干预成员联系,确保干预措施的落实。

1.2.2.3 互动干预模式 我院心内科每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由干预小组成员进行授课,并通知观察组成员及其家属或照顾者、家庭烹饪者参加。时间为每个月最后一周周六10∶00~12∶00。讲课内容包括冠心病的饮食种类、AMI患者的心脏康复等。讲课后开展纵向及横向干预成员的互动交流会,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各个家庭之间交流烹饪技术和运动经验、如何保证高质量的睡眠等,让较好的生活方式、方法在患者之间相互借鉴。

1.3 评价方法

1.3.1 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 包括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脂、血糖、血压水平情况,在干预后6,12个月复诊时测量和化验。

1.3.2 心血管事件评价 由纵向轨道的5名心血管专科医师对两组患者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判定,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后12个月内因心血管事件发生而导致再入院的例数[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比较(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比较±s)

注:1 mmHg=0.133 MPa。两组患者6,12个月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干预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及再入院率比较 例(%)

3 讨 论

AMI患者由于缺乏冠心病相关知识、危险因素及用药知识、导致出院后遵医依从性低是较普遍的现象[4]。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即以医院医师及护理人员为纵向轨道、以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烹饪者为横向轨道的干预模式,通过提供口头、文字的院内健康教育方式,出院后医务人员进行上门随访,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让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或照顾者、烹饪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围绕患者的饮食、用药、运动、心理健康状况等开展干预活动,发挥患者家属、照顾者、烹饪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从家庭功能入手,注重提高其家庭对问题、沟通、角色、行为控制的能力,加强了综合医院对AMI患者的康复治疗及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专业干预,控制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减少了心脏事件的发生[5],从而有效提高AMI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干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事件而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

3.1 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对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不能再继续依赖医护人员,而必须由主动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承担[6],常规的干预模式只能满足对干预对象进行简单的AMI知识的灌输,患者及其家属极易将医护人员指导的知识遗忘,导致干预效果欠佳。本研究将医院心血管专科医护人员以及营养师、心理咨询治疗师共同纳入干预主体范围,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电话随访,进行直接干预患者的膳食、运动方式及强度、作息、情绪管理等,以及每个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为患者提供多渠道获取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知识及措施,全面激发患者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严格执行纵向干预小组成员的干预措施。从而真正从长期规律的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合理膳食中受益,有效降低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3.2 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对A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了医院心血管专科医师、护士与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的作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AMI患者的干预措施。AMI患者出院后不仅需要患者本人严格进行自我管理,更需要家人或照顾者、烹饪者监督和支持。本研究将患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家庭烹饪者组成横向轨道,利用家人、熟人特有的信任关系,所给予患者的干预措施更易被患者接受,共同执行纵向轨道成员制定的干预措施。定时参加健康教育讲座,与各家庭之间交换膳食、运动、睡眠等心得。互动干预模式发挥了患者之间的互动作用,相互吸取成功的经验,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干预效果得到巩固。有研究表明[4],规律的有氧运动,适当地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照护能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有效降低A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将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应用于AMI患者,通过医院的心血管专科医师护士及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专业纵向干预团队,使AMI患者始终在具备专业水准的纵向轨道成 员近距离高频次的联合干预下,能正确认识到膳食、运动等对心血管危险的影响,从而在长期规律的干预中获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因此而导致的再入院情况发生,获得良好的心脏康复效果。

[1] 保春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J].岭南心血管疾病杂志,2017,23(1):95-96.

[2] 李 莉.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h内对患者预后效果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42-744.

[3] 何翠竹,梁 欣,曲银玲.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59-162.

[4] 毛素芳,赵素玉,张慧红,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1):124-128.

[5] 王娴莉.延续性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3(9):823-824.

[6] 张红辉,何国平,石泽亚,等.延续护理对提高带T管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56-58.

543000 梧州市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

陀健琳:女,本科,副主任护师,内科科护士长

2017-04-20) (本文编辑 冯晓倩)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5.012

猜你喜欢

出院入院心血管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第五回 痊愈出院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