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7-09-02曾洁
曾洁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文化建设在自媒体场域下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以赣南五所高校为例调研得出当前高校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高校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传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文化建设;路径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因·鲍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对当前网络时代特征进行描述并提出了“我们即媒体”的观念,之后,自媒体一词便迅速传播开来。自媒体是“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通过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1]”,它是網络时代的衍生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脑、手机等为终端,以网络传播为途径,具有个体既为受众,又为传播主体的新兴媒介。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有别于传统校园媒体,使得当下的高校文化建设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一、赣南地区高校使用自媒体进行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现状分析
以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赣南地区五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针对注册在校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 963份,回收率96.3%,其中有效问卷 963份,有效率100% 。根据调查显示,98.99%的师生安装了手机等终端的自媒体软件;78.6%的人表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以上自媒体平台,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66.87%,使用微信公众号的人数为55.66%。
据统计,赣南五所高校开设自媒体账号共计136个,主要集中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平台,五所高校均开设官方的公众号以及微博账号,各高校下属二级学院、学生会、团委部分也开设了官方认证的公众号和微博。根据问卷调查显示,34%的人关注了高校自媒体账号,18%表示每周至少会阅读一次,5%的人表示会经常阅读高校的自媒体,10%的人表示会参与自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
当前,赣南地区五所高校自媒体建设正在积极开展,但是进展较缓慢,在受众中的关注度低,发声不足。自媒体传播的内容和传统媒体的形式相似,大多为学校要闻,建设者没有充分掌握自媒体的发展规律。与赣南地区文化建设融合度不高,校外关注度以及毕业生关注度较低,文化影响力不足。
二、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高校文化建设的一场革新,由于自媒体的草根性、碎片性、匿名性的特点必将对传统的单项高校文化建设媒体模式带来冲击,也会改变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
与自媒体同时出现的是以网络用语为主体的草根式话语,它是与权威话语相对立的存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部分大学生们以及网民在网络上积极汲取信息,却欠缺甄别力,这就造成了当下网络语境中谣言比真相传播地更为广泛的现象。当前,高校虽然意识到自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和传播力,但是相应的具体措施并未及时跟进,使自媒体建设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并未形成高校自媒体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络具有碎片化、无序性、无逻辑性的后现代特征,自媒体则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碎片化的代表。大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导致消耗大量时间、注意力分散以及知识结构的混乱。高校自媒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和复制的问题,原创和高质量的内容建设较少,例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对内容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对高校媒介平台的关注度降低。
虚拟空间提供了第二人生的可能性,匿名的存在让人们在网络中更加肆无忌惮,话语与主体脱离,导致语言成为了孤岛,成了为无意义的网络数据垃圾。高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对语言和行为负责、如何甄别失真的网络谣言成为新课题。
三、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创新路径的探索
“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的继承、传递与教学,大学是通过广博的文化教育培养人才。[2]”自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改变思维方式,整合资源,组建自媒体等网络传媒新力量。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有自身独特规律,高校在建设团队应转变思路,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使传统媒体走向“自媒体”。加强引导舆情传播,创建网络公共理性环境。着力推广高校内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自媒体典范。以自媒体为平台,创建高校文化品牌,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以赣南高校为例,可加大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等文化传统相融合,扩大地域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沈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3.
[2][西]奥尔托加·加塞特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