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两难问题促进有效教学

2017-09-01黄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课堂生成

黄荣

摘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和自我选择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困惑,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成长。实践证明,采用“开发教材,寻找问题”“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生生互动,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留下问题”等方法,能够使品德课堂更加规范、高效,激活学生的生命智慧。

关键词:品德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55-03

“两难”是指个体在有目的行为活动里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道德两难”,特指在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儿童在品德发展中时刻面临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自由与责任、规范与冲动的各种矛盾与困惑。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注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主体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建构的道德标准,通过思考、判断和自我选择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困惑,促进道德品质提升。

一、开发教材,寻找问题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本所呈现的学习主题和生活场景中,有不少“道德两难”问题的存在,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选择适合的“道德两难”问题,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课的教材中有六幅图,名为《凡卡的故事》。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述凡卡的故事。故事讲完后,进行小辩论的环节。有人说:“这是做游戏,不必当真。凡卡早就该走了。”你同意吗?小辩论:A.凡卡可以离开:他该回家,父母会着急的。他该走,“军官”已经忘记了。他应该走,天已经很晚了,肚子会饿的。而且,这是一个游戏,玩玩的呀。B.凡卡不可以离开:凡卡该留下,他答应“军官”留下,不留,那个人会不信任他。这个“道德两难”问题引出后,孩子们争论开来。有人说凡卡可以走,因为游戏已经结束了;有人说应该留,因为他有过誓言。然后,我讲述故事结局:凡卡宁愿饿肚子也不离开岗位。他要实践自己的诺言。班台莱耶夫只好找来了一名军官。在军官的命令下,凡卡才奉命下岗。从故事的结局引发学生理解成语“一诺千金”,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师善于合理地运用教材中原有的“道德两难”问题,能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高效。

二、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在品德教学中,要关注课堂,尤其是要充分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和认知特点,生成教材之外新的“道德两难”问题。这种课堂上生成的“道德两难”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更容易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比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各种工作岗位以及想体验的是哪个工作岗位。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想体验当教师,有的想体验当医生,还有的想体验当解放军。当一个学生说想体验当清洁工之后,另一个学生回答,他的奶奶说:“现在不好好学习的人,长大了没出息,就去扫马路,有出息的人当公务员。”他想体验当公务员。我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个新的“道德两难”问题: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人去扫马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个生成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扫马路的”!利用这个“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不分贵贱,要对所有的劳动者均产生敬爱之情。

三、生生互动,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我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表演等,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我注重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传递,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意识,培养了学生互助的技能,个性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从而让学生能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比如,在《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明确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道德两难”问题的案例——“山东孕妇被强行引产 母子双亡。”“强行引产事件”看似就是这样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是遵守《计划生育法》,还是遵守《宪法》?是维护基本国策,还是维护人权?

第一步,我播放新闻视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看完这则新闻后,就自己的感受进行第一次辩论。总结出两方观点。甲方: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受《计划生育法》的保护,所以计生办干部强行引产是合法的行为。乙方:公民的人生自由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计生办干部强行引产是违法的行为。

第二步,观看采访视频:记者采访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李长青律师。学生看完采访后,我提问:如果你是律师,你会建议受害人家属可以采取哪些合法手段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观看采访视频:李律师的建议。

说教往往是最苍白无力的,特别是在品德课上。我在课堂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思想交流、碰撞中,将思考转变为深刻的思想认识。体悟到对人的尊重是至高无上的,同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权力机关和个人不能肆意践踏。最后让学生观看资深律师的建议,让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后,用专业的权威来帮助学生明确法律对“人生自由权”的维护,同时应该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尊重学生,留下问题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互动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加大师生互动的频率,增多师生合作的机会,尤其是一对一之间的交流,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品质,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教师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比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这课时,我先请学生们把收集到的关于家乡变化的材料和同桌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学生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大胆地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物价的上涨,充分地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越来越富裕了。我再进行小结:这是吃的变化。有的同学说,人们都住上了新房子,不再住又破又漏的土房了。有的同学说,发现学校附近很多地方在建新小区。然后,我说这是住的变化,其他同学注意到类似现象的,也可以说一说。这时,有学生说,我家旁边就在建新小区,灰尘特别大,还很吵。“城市建设老是灰尘漫天,现在的天都不是蓝色的了。”“连行道树上都是灰。”我相机提出一个“道德两难”问题:看来城市建设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那我们到底是选择建设忍受污染,还是保护环境减少建设呢?这时,学生们有的陷入思考中,有的小声议论起来。但最终,这个问题没有得出结论。最后,我尊重学生的意见,把这个“道德两难”问题留在了课后,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等途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纵观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选择和运用适合适宜的“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以“道德两难”问题为教育主题,能够走进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探讨适宜的“道德两难”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师在教材和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教师将课本所呈现的学习主题和生活场景中所遭遇的“道德两难”情境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儿童在克服自身的生活困惑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体谅,更好地建立与同学、父母、老师、他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巧设“道德两难”问题,能够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加规范、高效,激活学生的生命智慧。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课堂生成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
丰富体验过程,让品德课堂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