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改革看幼儿教育的短板

2017-09-01秦骁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供给侧改革幼儿教育

秦骁婷

摘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中,教师的教属于供给方,而教师这个供给方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因此要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幼儿教育中教师的儿童意识缺失、习惯养成方式简单、游戏活动低效等短板,应从基于理解、基于尊重、基于深度入手,整体提高幼儿教育供给的水平,实现幼儿教育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幼儿教育;供给侧改革;幼儿意识;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49-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属于经济范畴,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从幼儿教育教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属于供给方,幼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教师的教入手。尽管制约幼儿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这个供给方存在的短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补足教师教的不足,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基于理解,补幼儿意识缺失之短板

幼儿意识是对幼儿这一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体悟与认识,是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幼儿的关怀与呵护,表现为对幼儿价值的肯定、对幼儿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对幼儿基本权益的维护。但是当前幼儿普遍“被成人化”,其根源在于幼儿意识的缺失。教师十分在意自己的职责,总是希望幼儿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获得情感、认知或动作技能的发展,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支持,于是,幼儿身上好似到处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老师们则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到幼儿身心内。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理解幼儿,自觉确立幼儿意识,用“心”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

1.用“心”认识幼儿。每个幼儿都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本书。首先我们老师从“三个认识”实现幼儿意识的回归,要认识幼儿身心发育的特殊性,认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认识发展是幼儿的重要权利。做到“三能”:就是能够敏锐地触觉到幼儿的言行举动,能够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幼儿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心里状况,能够通过儿童意识的回归,让真实的幼儿世界在自己心中生长。

2.用“心”顺应幼儿。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我们老师是一名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启发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顺应幼儿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于是用人物的名字命名班上的学生。这样,故事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幼儿走到了一起,有了美丽的约会。

3.用“心”变成幼儿。我们老师需要让自己往后退一步,就是回到孩提时代,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长大了的幼儿”。当老师成为了“长大的幼儿”,才能更好地解读、认识并发现幼儿,从而更好地开发、引领和发展幼儿。

4.用“心”宽容幼儿。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善良的,他们想要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好事,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和表扬。但由于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有时会适得其反,老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过失,进行柔性引导。

二、基于尊重,补习惯养成简单之短板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由于幼儿意识的缺失,教师在幼儿习惯养成上往往一厢情愿,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渐进性、反复性、不稳定性等特点,采用简单机械的办法,效果低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志,以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弥补教学方式简单的不足。

1.约束与自由的有机结合。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需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刚入园时,孩子们不懂的很多,譬如,不知道要插晨检牌,不知道吃完饭要将盘子放好,不知道积木玩好了要收拾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但是,有些老师简单粗暴,没有从幼儿发展的特点去分析,而是简单地把习惯培养视为“管住孩子”,于是他们不准孩子们走动,不准插嘴,不准交头接耳等等。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幼儿主见丧失,唯命是从。严格是需要的,但是老师要尊重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自主。譬如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行为习惯规范的制定,既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也使规范更符合幼儿的需求,还使幼儿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并自觉地遵守。

2.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基于制订稳定、相对统一的规范要求,诸如如何穿脱衣服,如何摆放桌椅,如何午睡等等,都需要有细致、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不变”。但是,幼儿不仅仅性别不同,在家庭背景、性格秉性、爱好等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划一的、不变的规定显然是不适应幼儿个体特征的,因此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行为习惯规范要求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尤其是要增加适应孩子个性方面的灵活性规定,这便是“变”。

3.惩戒与奖励的有机结合。我们知道,适度的惩戒,有助于帮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习惯。但是如果惩戒不当,不但对孩子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孩子的行为逆向发展。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不能一味用惩戒的方式,更需要鼓励和表扬。“如果幼儿成长在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進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蒙台梭利)当然,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过多、过度的不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幼儿造成获得表扬很容易的误解。这样做的话行为好坏的区分就不明确,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基于深度,补游戏低效之短板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陈鹤琴)玩与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的模拟。当然这种游戏如果仅仅满足于玩,为游戏而游戏,那么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幼儿教育的游戏要着眼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深度”游戏。这种有深度的游戏应该具有如下“四重境界”。

1.着眼发展。游戏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活动,如何赋予它教育意义,突出其培养能力的功能,是幼儿园游戏教育需要探索的。譬如“过家家”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我们可以把目标定位为引导幼儿强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在游戏中可以组织分组比赛,比赛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家庭”中当个小角色,各得其所,乐在其中。这一游戏不仅让孩子通过角色获得了生活技能,还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游戏就有了深度。

2.融合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就像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幼儿园的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组织游戏时有必要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譬如,在组织着眼于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教室里的桌椅、窗户、玩具等用汉字标明,让孩子们在认识教室里的物品的同时就能见到与之对应的汉字,幼儿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汉字。

3.多元整合。在组织幼儿游戏中,可以通过“三T”实现多元整合,就是把Talking(交谈)、Telling(讲述)、Thinking(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老师可以跟孩子们一起交谈书中的人和事,交流各自的感受;可以让孩子讲述书中的人和事,鼓励引导孩子讲述、复述书中的故事;还可以引导孩子对书中的故事进行思考和提问 ,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去思考、去模仿。这样的阅读游戏生动、愉快、高效,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

4.立体延伸。就是把游戏延伸到每一个家庭,使游戏立体化,突破时空,从而更好促进幼儿的能力提高。比如,在有关识字的游戏中,让幼儿随父母去超市的时候,每次认识几种商品,并请家长帮助把名称写下来,到幼儿园后与小朋友相互交流所认识的字。孩子们对此兴趣很高,识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教师的“教”,属于供给,只有补足短板,才能延伸出优势,使幼儿教育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在生理上、精神上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供给侧改革幼儿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